"\u003Cdiv\u003E\u003Cp\u003E从上古一直延续至今,龙不断发展变化成为了世界最著名的神兽,见证了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历史。目前虽然无法证明它存在,但这也好,既然是虚幻的,就不会灭绝,龙可永生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50f84885f3b8481e9b7c4026b64301f7\" img_width=\"650\" img_height=\"412\" alt=\"龙:神化不测万类之宗\"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龙和中华》记载:一直以龙的传人自居的中国人,逢年过节都要举行一些如舞龙灯、祭龙王、赛龙舟之类的喜庆活动,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丰衣足食。事实上,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五千年来已深深扎根于所有中国人的心中,形成了具有强大凝聚力的龙文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炎黄时期就以龙为图腾,对神异动物龙的崇拜,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早在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时期,先人们就雕刻各种“C”形玉龙、玉猪龙等作为礼器,拜祭天地山川。据记载,在炎黄时代,龙就成为中华民族各部落联盟的共同图腾。以后,夏朝以黄龙为图腾,商周时期龙文化更得到广泛的传播,在各种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中,龙的形象经常出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秦汉以后,龙成为帝王的象征。历代皇帝都自称为“真龙天子”,还把龙字用在帝王使用的东西上,如将皇帝穿的衣服称为龙袍、皇帝坐的椅称为龙椅、皇帝睡的床称为龙床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古人心目中,龙是一种神秘的宝物,不易见到,即使显现了也见首不见尾,或只见到只鳞片爪。而龙的出现,是天下太平的征兆,所以,龙被人们视为天下间最大的吉祥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虽然神秘莫测、难得一见,但自古以来人们对龙的形象描述得很清楚。汉代学者王充指出,龙自首至膊,自膊至腰,自腰至尾,三部分长度都相等;龙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龙还能显能藏、能巨能细、能长能短。春分时飞上天,秋分时潜于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神话传说中,龙的种类有很多,有鳞者为“蛟龙”,有翼者为“应龙”,有角者为“虬(音qiú读求)龙”,无角者为“螭龙”,未升天者为“蟠龙”,好水者为“晴龙”,好火者为“火龙”,善吼者为“鸣龙”,好斗者为“蜥(音xī读希)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堪舆学著作中,“龙”是最常见的术语之一。由于自然界的山和水在形态上变化多端,与传说中的龙相似,所以,古人将山和水都比喻作龙,把山脉直呼作“龙脉”,把曲折的流水呼作“水龙”。这样,龙就成为山和水的象征,各种龙的塑像和图案大量出现在宫殿衙署、大户人家乃至寻常百姓家中。北京故宫的九龙壁、太和殿的龙椅、龙柱等都是人们所熟知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为相信龙有某种神奇的力量,许多现代人也喜爱用龙作为装饰物或摆设。如果住宅的外环境缺乏真山真水,可以在客厅摆放龙的塑像,作为山水的象征。如果周围环境和室内环境不够藏风聚气,也可运用龙的塑像或图案使室内形成良好的气场。在堪舆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中,青龙是东方的代表,所以龙的塑像适宜摆放在东方;龙又与水密切相关,北方属水,所以龙的塑像也适宜摆放在北方。\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1d027418048941caad6d0f9e0fa02d83\" img_width=\"600\" img_height=\"360\" alt=\"龙:神化不测万类之宗\"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聂璜是清朝康熙年间画家兼生物爱好者,主要作品有《海错图》,该作品深受清朝历代皇帝喜爱。在《海错图》中,经常可以感受到聂璜对龙的好奇。并且,他多次宣扬一个理论:万物皆祖于龙,即龙是一切生物的祖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为在聂璜生活的清朝,民间充满了这类传说:龙为至阳之物,能和万物交配,生下似龙非龙的生物。和马交配,马就会生出龙驹。和牛交配,牛就会生出麒麟。还有“龙生九子不成龙”的说法:传说龙有九个孩子,名叫蒲牢(钟钮上的神兽)、狻猊(音suan ni读双尼)、赑屃(音bi xi读逼希,驮石碑的龟形动物)、螭(音chi读吃)吻,等等,它们面相似龙,但又与龙有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往往以九来表示极多,而且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九是个虚数,又是个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聂璜据此认为,龙的后代既然变化多端,那么,世间生物往回追溯,共同的祖先应该都是龙。这个观点,在西汉的《淮南子》中,就已被提出:“万物羽毛鳞介皆祖于龙。”这更给聂璜来了颗定心丸。他觉得:“《淮南子》之文出于汉儒,汉儒去古未远,必得古圣精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然而,上古时代充满了野蛮杀戮,古人说的也未必是真理。聂璜并不知道,“万物羽毛鳞介皆祖于龙”只是一句纯粹的臆测,没有任何证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举的“龙和牛交,生出麒麟”,其实是非常晚才诞生的传说。麒麟在先秦两汉的早期形象,是一种独角小鹿,角端被肉球包裹。并无半点龙形,也没人说它是龙的后代。后世艺术演变中,才逐渐被加上鳞片、龙头。在“龙化”之后,人们忘记了它的最初起源,就把它附会成龙子龙孙了。而“龙生九子”的说法,到明朝才出现,且版本不一,显然也是附会而成。 \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9d65eb2af0964e0eaa2f546c72f1acbf\" img_width=\"1280\" img_height=\"738\" alt=\"龙:神化不测万类之宗\"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聂璜并不知道这些,他还是把龙作为万物之祖崇拜,并且在《海错图》中,给予龙最高的待遇——书中每个物种都有一首小赞,每首赞有四句。唯有龙的小赞翻了个倍,是八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水得而生,云得而从。小大具体,幽明并通。羽毛鳞介,皆祖于龙。神化不测,万类之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虽然这么崇拜,但聂璜却在旁边写道:“图中之龙虚悬。”意为龙的画像迟迟都没有画上。因为聂璜看宋朝的《尔雅翼》说,龙的样子是“头似驼,角似鹿,眼似鬼,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如此异相,实在不敢轻易下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后来,聂璜在德州遇到一位名画家唐书玉,请他补入了这条龙。仔细看此龙的头部线条,是“钉头鼠尾描”,《海错图》其他画里没出现过这么有技巧的笔法。这条龙的头部毛发竖直向上,正是聂璜心中的正确画法。因为他在福建听一个船员说,自己曾亲眼见到龙在海面游泳时,“龙首之发,直竖上指”。聂璜认为,这正是龙阳刚之气的体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聂璜还举了《广东新语》里的例子,证明龙的真实性:“南海,龙之都会。古人入水采珠者,皆绣身面为龙子,使龙以为己类,不吞噬。”另外,《广东新语》还说,广东新安有个岛,叫龙穴洲(今名龙穴岛,位于珠江口,属于广州市南沙区管辖),每次风雨之时“即有龙起,去地不数丈,朱鬣(音liè读列)金鳞,两目烨烨如电,人与龙相视久之,弗畏也。其精华在浮沫,时喷薄如瀑泉如雨,争承取之,稍缓则入地中矣,是为龙涎。”看来每次大风雨之时,新安人都能和龙深情对视,还会争相接住龙的哈喇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海错图》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龙之都会”的场景,几种龙族各得其所,生机勃勃。但它们的原型究竟是什么,无人考证。时至今日,“龙是否真的存在”这个问题,还讨论得热火朝天。很多人认为龙是不存在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首先,它的外形和习性不但和现生生物大相径庭,连古代灭绝生物都没有和它类似的。古今没有任何动物是无翅却能飞的,至于《说文解字》里说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就更不可能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次,龙的形象从古至今变化太大,甲骨文的“龙”字,是头顶怪角、张开大口的蛇形物。商周秦汉的龙,是非常简约、富有装饰性的修长神兽。之后,龙的形象一步步具体,身体越来越长,鳞片越来越多,加上了龙须,犄角也长了分叉,成了鹿角。到了明清,已经从矫健轻盈变成了臃肿老态。作为一种野生动物,这样演化实在太快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再次,龙的各种文字描述充满了矛盾。聂璜就在《海错图》中为此头疼。三国时的《广雅》说有鳞曰蛟龙,有角曰蛇龙,那明清的龙形象有鳞又有角,怎么算?《广雅》还说无角的是螭龙,但《说文》却说无角的是蛟。南北朝时《述异记》说,虺(音hui读“灰”,传说中龙的一种)五百年化为蛟。可晋代郭璞又说蛟是卵生……这样混乱的记载,正说明龙是一种虚幻生物,所以怎么编都可以。\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74922910067968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