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u003E從上古一直延續至今,龍不斷發展變化成爲了世界最著名的神獸,見證了中華文明從未中斷的歷史。目前雖然無法證明它存在,但這也好,既然是虛幻的,就不會滅絕,龍可永生在每個中國人的心裏。\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50f84885f3b8481e9b7c4026b64301f7\" img_width=\"650\" img_height=\"412\" alt=\"龍:神化不測萬類之宗\"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龍和中華》記載:一直以龍的傳人自居的中國人,逢年過節都要舉行一些如舞龍燈、祭龍王、賽龍舟之類的喜慶活動,祈盼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豐衣足食。事實上,龍作爲中華民族的象徵,五千年來已深深紮根於所有中國人的心中,形成了具有強大凝聚力的龍文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炎黃時期就以龍爲圖騰,對神異動物龍的崇拜,在中國有着悠久的歷史,龍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之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早在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時期,先人們就雕刻各種“C”形玉龍、玉豬龍等作爲禮器,拜祭天地山川。據記載,在炎黃時代,龍就成爲中華民族各部落聯盟的共同圖騰。以後,夏朝以黃龍爲圖騰,商周時期龍文化更得到廣泛的傳播,在各種精美的青銅器和玉器中,龍的形象經常出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秦漢以後,龍成爲帝王的象徵。歷代皇帝都自稱爲“真龍天子”,還把龍字用在帝王使用的東西上,如將皇帝穿的衣服稱爲龍袍、皇帝坐的椅稱爲龍椅、皇帝睡的牀稱爲龍牀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古人心目中,龍是一種神祕的寶物,不易見到,即使顯現了也見首不見尾,或只見到只鱗片爪。而龍的出現,是天下太平的徵兆,所以,龍被人們視爲天下間最大的吉祥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雖然神祕莫測、難得一見,但自古以來人們對龍的形象描述得很清楚。漢代學者王充指出,龍自首至膊,自膊至腰,自腰至尾,三部分長度都相等;龍能走、能飛、能游泳、能興雲降雨;龍還能顯能藏、能巨能細、能長能短。春分時飛上天,秋分時潛於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神話傳說中,龍的種類有很多,有鱗者爲“蛟龍”,有翼者爲“應龍”,有角者爲“虯(音qiú讀求)龍”,無角者爲“螭龍”,未昇天者爲“蟠龍”,好水者爲“晴龍”,好火者爲“火龍”,善吼者爲“鳴龍”,好鬥者爲“蜥(音xī讀希)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堪輿學著作中,“龍”是最常見的術語之一。由於自然界的山和水在形態上變化多端,與傳說中的龍相似,所以,古人將山和水都比喻作龍,把山脈直呼作“龍脈”,把曲折的流水呼作“水龍”。這樣,龍就成爲山和水的象徵,各種龍的塑像和圖案大量出現在宮殿衙署、大戶人家乃至尋常百姓家中。北京故宮的九龍壁、太和殿的龍椅、龍柱等都是人們所熟知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爲相信龍有某種神奇的力量,許多現代人也喜愛用龍作爲裝飾物或擺設。如果住宅的外環境缺乏真山真水,可以在客廳擺放龍的塑像,作爲山水的象徵。如果周圍環境和室內環境不夠藏風聚氣,也可運用龍的塑像或圖案使室內形成良好的氣場。在堪輿學“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獸中,青龍是東方的代表,所以龍的塑像適宜擺放在東方;龍又與水密切相關,北方屬水,所以龍的塑像也適宜擺放在北方。\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1d027418048941caad6d0f9e0fa02d83\" img_width=\"600\" img_height=\"360\" alt=\"龍:神化不測萬類之宗\"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聶璜是清朝康熙年間畫家兼生物愛好者,主要作品有《海錯圖》,該作品深受清朝歷代皇帝喜愛。在《海錯圖》中,經常可以感受到聶璜對龍的好奇。並且,他多次宣揚一個理論:萬物皆祖於龍,即龍是一切生物的祖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爲在聶璜生活的清朝,民間充滿了這類傳說:龍爲至陽之物,能和萬物交配,生下似龍非龍的生物。和馬交配,馬就會生出龍駒。和牛交配,牛就會生出麒麟。還有“龍生九子不成龍”的說法:傳說龍有九個孩子,名叫蒲牢(鍾鈕上的神獸)、狻猊(音suan ni讀雙尼)、贔屓(音bi xi讀逼希,馱石碑的龜形動物)、螭(音chi讀喫)吻,等等,它們面相似龍,但又與龍有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往往以九來表示極多,而且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九是個虛數,又是個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聶璜據此認爲,龍的後代既然變化多端,那麼,世間生物往回追溯,共同的祖先應該都是龍。這個觀點,在西漢的《淮南子》中,就已被提出:“萬物羽毛鱗介皆祖於龍。”這更給聶璜來了顆定心丸。他覺得:“《淮南子》之文出於漢儒,漢儒去古未遠,必得古聖精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然而,上古時代充滿了野蠻殺戮,古人說的也未必是真理。聶璜並不知道,“萬物羽毛鱗介皆祖於龍”只是一句純粹的臆測,沒有任何證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舉的“龍和牛交,生出麒麟”,其實是非常晚才誕生的傳說。麒麟在先秦兩漢的早期形象,是一種獨角小鹿,角端被肉球包裹。並無半點龍形,也沒人說它是龍的後代。後世藝術演變中,才逐漸被加上鱗片、龍頭。在“龍化”之後,人們忘記了它的最初起源,就把它附會成龍子龍孫了。而“龍生九子”的說法,到明朝纔出現,且版本不一,顯然也是附會而成。 \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9d65eb2af0964e0eaa2f546c72f1acbf\" img_width=\"1280\" img_height=\"738\" alt=\"龍:神化不測萬類之宗\"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聶璜並不知道這些,他還是把龍作爲萬物之祖崇拜,並且在《海錯圖》中,給予龍最高的待遇——書中每個物種都有一首小贊,每首贊有四句。唯有龍的小贊翻了個倍,是八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水得而生,雲得而從。小大具體,幽明並通。羽毛鱗介,皆祖於龍。神化不測,萬類之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雖然這麼崇拜,但聶璜卻在旁邊寫道:“圖中之龍虛懸。”意爲龍的畫像遲遲都沒有畫上。因爲聶璜看宋朝的《爾雅翼》說,龍的樣子是“頭似駝,角似鹿,眼似鬼,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如此異相,實在不敢輕易下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後來,聶璜在德州遇到一位名畫家唐書玉,請他補入了這條龍。仔細看此龍的頭部線條,是“釘頭鼠尾描”,《海錯圖》其他畫裏沒出現過這麼有技巧的筆法。這條龍的頭部毛髮豎直向上,正是聶璜心中的正確畫法。因爲他在福建聽一個船員說,自己曾親眼見到龍在海面游泳時,“龍首之發,直豎上指”。聶璜認爲,這正是龍陽剛之氣的體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聶璜還舉了《廣東新語》裏的例子,證明龍的真實性:“南海,龍之都會。古人入水採珠者,皆繡身面爲龍子,使龍以爲己類,不吞噬。”另外,《廣東新語》還說,廣東新安有個島,叫龍穴洲(今名龍穴島,位於珠江口,屬於廣州市南沙區管轄),每次風雨之時“即有龍起,去地不數丈,朱鬣(音liè讀列)金鱗,兩目燁燁如電,人與龍相視久之,弗畏也。其精華在浮沫,時噴薄如瀑泉如雨,爭承取之,稍緩則入地中矣,是爲龍涎。”看來每次大風雨之時,新安人都能和龍深情對視,還會爭相接住龍的哈喇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海錯圖》爲我們展現了一幅“龍之都會”的場景,幾種龍族各得其所,生機勃勃。但它們的原型究竟是什麼,無人考證。時至今日,“龍是否真的存在”這個問題,還討論得熱火朝天。很多人認爲龍是不存在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首先,它的外形和習性不但和現生生物大相徑庭,連古代滅絕生物都沒有和它類似的。古今沒有任何動物是無翅卻能飛的,至於《說文解字》裏說龍“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就更不可能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次,龍的形象從古至今變化太大,甲骨文的“龍”字,是頭頂怪角、張開大口的蛇形物。商周秦漢的龍,是非常簡約、富有裝飾性的修長神獸。之後,龍的形象一步步具體,身體越來越長,鱗片越來越多,加上了龍鬚,犄角也長了分叉,成了鹿角。到了明清,已經從矯健輕盈變成了臃腫老態。作爲一種野生動物,這樣演化實在太快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再次,龍的各種文字描述充滿了矛盾。聶璜就在《海錯圖》中爲此頭疼。三國時的《廣雅》說有鱗曰蛟龍,有角曰蛇龍,那明清的龍形象有鱗又有角,怎麼算?《廣雅》還說無角的是螭龍,但《說文》卻說無角的是蛟。南北朝時《述異記》說,虺(音hui讀“灰”,傳說中龍的一種)五百年化爲蛟。可晉代郭璞又說蛟是卵生……這樣混亂的記載,正說明龍是一種虛幻生物,所以怎麼編都可以。\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74922910067968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