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質傳媒常務副總經理、《知識經濟》常務副總編輯

金雲義 先生

2019年初春的中國直銷業像極了這個天氣:春寒料峭。

3月5日,兩會上最新提交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這種市場下行的壓力,中國直銷業的感受尤其明顯。

很多企業家們心情低落,部分經理人兩眼茫茫,最廣泛的受影響者其實是上千萬的直銷商,無所適從。每個人的背後,都是一個嗷嗷待哺的家庭,但無人關注。這時候,不在整治焦點之內的非法傳銷組織和集資詐騙模式趁火打劫。

中國直銷業正遭遇1998年以來最大的發展危機。

在中國,有很多行業都是摸着石頭過河走過來的,但很少有行業像直銷業這樣,開放伊始就揹負原罪,負重前行。開放中國直銷業,既是中美WTO雙邊談判的結果,也是1998年國家禁傳後,允許十家外資企業轉型的政策延續。但開放最終卻做成了夾生飯,導致法規向左,市場向右。

外資企業成爲1998年禁傳的最大受益者。從1998年至2006年,以美資爲首的外資企業獨享龐大的中國直銷市場達8年之久,併成爲中國直銷市場的巨頭。

即便在這一輪風波中,外資所受的衝擊仍然最小。北京一媒體在調查內資直銷企業屢試不爽後,開始把矛頭指向外資企業,不想馬上有權威官媒力挺該企業。該媒體在硬撐兩天後發函稱“需要繼續調查”而撤稿。

外資在中國直銷市場擁有比內資更大的話語權,是心照不宣的事實。商務部的發牌軌跡就是外資先行的路線。

但到了今天,直銷企業還處在只能以公關優勢和能力求發展的階段,不得不說是監管和市場的雙重尷尬。

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核心,公正監管是公平競爭的保障。”

中國直銷業,既需要公平的市場政策,也需要公正的執法監管。

十九大報告曾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爲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保健品市場的亂相、日益嚴重的醫患關係,其實是民衆日益增長的健康需要與國內醫療保健發展滯後之間的矛盾的冰山一角和具體體現。而部分營銷人員的急功近利,激化了這一矛盾。即使取締整個保健品行業和直銷行業,這些問題仍然存在,並不會因此而消失。

從某種意義上講,在這一輪保健品的風波中,直銷只是民衆對國內落後的醫療現狀不滿的背鍋者。

這是直銷不能承受之重,也是直銷從業者不能承受之重。

直銷業在解決就業創業,提供健康保健、美好生活需要,傳播傳統文化,傳遞正能量等方面有着很明顯的行業優勢。這些優勢與最新《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提到的很多關鍵點都非常契合。因此,一個健康規範的直銷行業理應是國家與社會所樂見的。

但是,部分直銷企業和直銷人在監管的模糊地帶不斷自我放任、試錯,甚至野蠻生長,爲行業最終遭遇本次輿論大狙擊製造了口實。對銷售產品和經營行爲的徹底規範,是未來中國直銷必須解決的阿喀琉斯之踵。

同時,直銷行業需要特別警醒與重視的是,一個行業的成長,不能以導致國家維護社會穩定的社會成本大幅增加爲代價。因此,如何防範重大的社會風險,是接下來行業能否做大做強的關鍵所在。

只有市場與監管爲同一個目標共同努力,相向而行,中國的直銷行業纔有光明的未來。

來源:知識經濟雜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