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棟房裏的脫貧故事——精準扶貧看大通③

  在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向化藏族鄉下灘村的一間院子裏,一棟磚結構的住房雖未做過多的裝飾,牆體依然保持着紅磚堆砌的模樣,但卻打掃的窗明几淨。就連一邊堆放雜物的棚房,物品擺放的也分外整齊。

  這間小院的主人陳福倉,一邊伺候着家裏的2頭牛,一邊笑着說起了這裏曾經的樣子:“以前住的房子是土木結構的,由於年代長了,柳木被蟲蛀得厲害,牆縫也裂開了一道大口子,後來在國家住房政策的幫助下,纔有了眼前這房子。”

  這是一個52歲的西北漢子,笑容從未從他的臉上消失過,但他所經歷的苦難、所揹負的重擔、所走過的脫貧路,卻是村民口口相傳的經典勵志故事。原來,他13歲的兒子吳國棟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沉重的治療費用使整個家庭陷入貧困。

  “人窮不可怕,就怕沒志氣沒骨氣。”記着這句話,陳福倉沒有被生活的重壓擊垮,反而變得愈發堅強。那時的他,起早貪黑拼命掙錢。沒有技術,那就幹髒活、苦活、累活,只要能賺錢就行,建築工地、街頭馬路、施工現場到處留下了他辛苦忙碌的身影。即便是揭鍋沒米,他們也從不向政府張嘴伸手,他覺得鄰村的吉更來是一個殘疾人,都在爲生活努力拼搏奮鬥,自己四肢健全、有手有腳的,爲什麼不自力更生呢?

  爲了給孩子樹立樂觀向上、積極生活的榜樣,他從沒有過一分抱怨、也不露一絲愁容,遇到困難問題總是自己扛、自己想辦法解決,臉上總是露着自信的笑容。

  但即便如此,所得的收入遠遠不夠支付兒子的治療費用及家中的日常生活開支。艱苦的生活,讓原本52歲的他,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大得多。2015年,通過精準識別,陳福倉家成爲建檔立卡貧困戶,成爲精準扶貧政策的幫扶對象。

  自被評定爲建檔立卡貧困戶後,爲了不辜負黨和政府大好政策的恩澤,也爲了一家人能擺脫貧困,過上小康生活,陳福倉鼓足了幹勁,準備脫貧致富奔小康。2016年,有了部分積蓄的陳福倉決定建一棟新房。忙忙碌碌間,新房順利落成,雖然房子並不豪華,但卻讓陳福倉父子告別了那個被蟲蛀的老房子,擁有了一個遮風擋雨的溫暖的家。

  新房看在眼裏,喜在心裏,陳福倉的幹勁更足了,每天父子倆將家裏打掃的乾乾淨淨,笑容滿面地向着脫貧的幸福路出發。然而,就在這個小院裏,陳福倉一家卻遭受了新的打擊。

  2016年就在陳福倉家新房修建完成後不久,因爲改建家中放雜物的棚房時,不慎從屋頂掉下來,摔傷了腿。這對於這個剛剛走向好轉的家庭及家中是“頂樑柱”的他而言,猶如晴天霹靂。住院沒多久,在腿傷還沒完全好的情況下,陳福倉不聽所有人的勸導,堅持出院了。原來在他腿傷住院這段時間,還在上學的兒子一直由自己的哥哥幫忙照看。陳福倉堅持回到家一邊照顧兒子,一邊養腿傷,半年後,他的腿傷才漸漸好轉了。

  災難打不倒樂觀向上的人。2017年,下灘村實施的產業發展項目爲陳福倉家發放了西門塔爾母牛2頭。剛剛養好腿傷的陳福倉又開始幹勁十足的迎接新的生活了。通過國家扶貧政策帶動,惠農政策補貼、養牛等收入,2017年年底,陳福倉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900元,順利脫貧。

  脫貧後的陳福倉,依舊是村中的那個韌勁十足、笑容滿面的“拼命三郎”,而如今的這棟新房,則飽含着陳家父子生活的酸甜苦辣和苦盡甘來的脫貧故事……(賈 泓)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