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qvHKNzYcsPC\"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50\" alt=\"“數學界的掃地僧”張益唐受聘北大 稱被求知慾支配一生\"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張益唐在北京師範大學演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3年4月17日,張益唐發表了一篇題爲《素數間的有界間隔》的論文,爲解決“孿生素數猜想”提供了一個新方向。

"\u003Cp\u003E近日,著名華人數學家、被稱爲“數學界掃地僧”的張益唐受聘成爲北京大學客座教授。這位恢復高考後最早的北大數學系畢業生,輾轉半生,又回到了燕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3年4月17日,張益唐發表了一篇題爲《素數間的有界間隔》的論文,爲解決“孿生素數猜想”提供了一個新方向。論文發表後,榮譽如期而至,張益唐先後獲得2014年“麥克阿瑟天才獎”、2016年“求是傑出科學家獎”等多個重量級獎項,還被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數學系聘爲終身教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此之前,年近六十的他只是一位籍籍無名的大學講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受聘北大客座教授前後,張益唐在北大、北師大等多所學校做了演講,回顧了他的“數學生涯”,並對坎坷人生的一些問題做了回應。\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qvHKNzYcsPC\"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50\" alt=\"“數學界的掃地僧”張益唐受聘北大 稱被求知慾支配一生\"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張益唐在北京師範大學演講。攝影\u002F新京報記者 李玉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對數學的“強烈好奇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北師大演講時,張益唐首先聊起了自己與北師大的淵源,“我原來就住在附近,高考的考場就在對面的師大二附中,所以對北師大的院子還是很熟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55年,張益唐出生在上海。他回憶,自己小時候就對數學問題有強烈的好奇心。9歲時,他得到一套《十萬個爲什麼》,書裏簡單提到的費馬大定理和哥德巴赫猜想深深吸引了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68年,我來北京和父母團聚,那時候基本沒什麼書可以讀。1971年夏天回上海探親,買到一本科普書,是上海復旦大學夏道行教授寫的《π和e》,介紹了數學裏面最基本的兩個無理數π和e,書裏還提到這兩個數是‘超越數’,但沒有給出證明,那個時候我就納悶,這是爲什麼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72年,張益唐回到北京,沒有上高中,在北京制鎖廠當了一段時間工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段時間,我經常跑去西單舊書店,當時有一本華羅庚的《數論導引》,賣5塊5,我買不起,就在書店裏看,真把π和e爲什麼是超越數看懂了。”張益唐說,“這種強烈的求知慾,支配了我的一生,我對數學的好奇心到現在一點都沒有改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北大的嚴格數學訓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78年,有兩件事讓張益唐印象深刻。當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召開,我國科技工作經過“十年動亂”後終於迎來了“科學的春天”。另一件事則是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發表。同年,張益唐如願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進了北大以後我才知道,以前好像看過很多、學過很多數學知識,但很多東西都搞得支離破碎,在北大的學習使我真正受到一套嚴格訓練,打下了基礎。”張益唐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每每憶起在北大的求學經歷,張益唐總會提起那幾位授課老師。讓他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有位同學年輕氣盛,覺得微積分那些數學知識沒什麼可學的,沈燮昌老師當即出了一道數學題讓那位同學做,該同學並沒有解答出來。沈燮昌老師藉此告訴該同學,做學問還是要紮實一點、謙虛一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北大嚴謹的學風深深影響了張益唐。本科畢業後,他繼續在北大攻讀碩士研究生,跟着潘承彪教授研究解析數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開始潘承彪老師從農機學院借調來上數論課,他個子很高,有時候黑板寫到下面都要蹲下來。他當時給我們介紹數論中那些難題,介紹完以後的結論就是,‘數論裏頭都是解決不了的題’。我聽到這句話,就決定要跟着潘老師。”張益唐回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對張益唐產生深遠影響的還有丁石孫,當時,丁石孫擔任北大數學系主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世紀80年代,丁石孫曾去哈佛大學做研究,當時德國數學科學家伐爾廷斯解決了著名的莫德爾猜想,解法用到的是最抽象的代數幾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丁教授對此感觸非常深,覺得中國大陸數學家沒有一個人能看懂這個證明,我們落後太多。”張益唐說,丁教授希望自己能轉向代數幾何的研究,“我的導師潘承彪開始不願意讓我改方向,但也跟我說,代數幾何有一些很深刻的工具,比如特徵根的估計,回頭還可以用到數論上,於是我就出國學習代數幾何了。”\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qvHKj6XxxKQr\"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16\" alt=\"“數學界的掃地僧”張益唐受聘北大 稱被求知慾支配一生\"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張益唐教授在北大課堂上。圖源:北京大學微信公衆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快餐店員工到大學講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85年,張益唐赴美留學,在普渡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因與導師意見不合,張益唐1992年才畢業,由於導師沒有給他寫推薦信,張益唐一畢業就面臨失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畢業後的七年裏,張益唐在美國四處漂泊,去賽百味快餐連鎖店打工,也曾寄宿朋友家,幫朋友做過一些類似會計的工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找不到工作的時候,別人都說一定過得很苦,現在回想起來,其實沒覺得有什麼苦的,因爲那時候還是單身,對生活也沒有什麼要求,總不會餓死吧。”張益唐笑着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99年,在英特爾公司工作的北大師弟唐樸祁遇到一個網路設計上的問題,找到張益唐幫忙,張益唐順利解決。唐樸祁就幫他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大學找到一個臨時講師的工作。“雖然只是講師,我已經很滿足了,至少回到了學術圈,也發表了一些論文,是不錯的成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張益唐在新罕布什爾大學教書期間,2008年,由私人資助的美國數學研究所召集伊萬尼茨等解析數論專家對黎曼假設的一個弱形式進行探討,看是否有突破的可能。但是開了一個星期的會,“結論非常悲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張益唐說,幸好自己沒有參加這個會,不然也可能被這種悲觀情緒感染。\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qvHLB7t5mfTN\"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00\" alt=\"“數學界的掃地僧”張益唐受聘北大 稱被求知慾支配一生\"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張益唐教授在北大作學術報告。圖源:北京大學微信公衆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賞鹿時迸發的思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張益唐對數學的執念是做“大學問”。2008年左右,他開始關注孿生素數猜想。“正如潘承彪老師說的,我從代數幾何回到了數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孿生素數(質數)是指相差2的素數對,例如3和5,5和7等。孿生素數猜想由希爾伯特在1900年國際數學家大會的報告上提出,可以描述爲:存在無窮多個素數p,使得p + 2是素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研究進入第三年,張益唐陷入瓶頸。“2012年7月3日,我決定放鬆一下,到科羅拉多州一個音樂家朋友家裏聽音樂。他家的院子種了幾棵大樹,經常有梅花鹿跑到樹下乘涼。那天下午,我又想去看鹿,結果在院子裏轉了好久,鹿遲遲沒來。我就站在原地思考這個問題,突然間,我意識到,自己已經把這個問題做出來了。”張益唐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回家之後,張益唐花了幾個月把所有細節補充完整,寫成了震驚數學界的論文《素數間的有界間隔》,並於2013年4月17日投稿至《數學年刊》雜誌。這一年,他58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篇論文的審稿人之一就是解析數論專家伊萬尼茨。據《數學年刊》主編彼得·薩納克透露,一開始收到這篇論文時,伊萬尼茨覺得不可能,就放在了一邊。但是過了一會兒,伊萬尼茨還是把這篇論文拿來看了看,看完之後覺得有點道理,開始不斷給薩納克發郵件,對論文的評價也一次比一次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基本看懂張益唐的證明後,伊萬尼茨按照這一思路,把整個證明從頭到尾又寫了一遍,再與張益唐的文章作對比。此時,伊萬尼茨已經相信,這個證明是對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素數間的有界間隔》從投稿到接收,歷時三個星期。2013年5月,論文正式發表,證明了存在無窮多個素數對,其差不超過7000萬。這是第一次有人證明存在無窮多組間距小於定值的素數對,即證明了孿生素數猜想的一個弱化形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回望自己走過的路,張益唐總結,“我進了北大,打下了紮實的基礎,讓我明白,做學問還得老老實實去做。有時候陷入困境,其實是慣性思維束縛了自己。這個時候就應該放慢腳步,回到出發點,把已經做的事情再做一遍,你就會發現,很多事情是你當時沒有想到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新京報記者 李玉坤 實習生 劉夢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編輯 張暢 樊一婧 校對 危卓\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99502711783476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