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rVZ2M3g17DV0\" img_width=\"821\" img_height=\"495\" alt=\"中國首級文化史:崇首觀念與落頭傳奇\"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出土於商王武丁那位能征善戰的妻子婦好大墓的另一件大銅鉞中部橫面也雕刻有人頭,但這個人頭上不戴帽,下無脖根,是個“一絲不掛”的裸頭,更駭人的是人頭兩側各有一虎張開大口做撲咬之勢,這組恐怖圖案因此被命名爲“乳虎夾噬人首”。\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rVZHxqMlq0e\" img_width=\"702\" img_height=\"467\" alt=\"中國首級文化史:崇首觀念與落頭傳奇\"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商代前期帶鋸痕人頭蓋骨 鄭州商城遺址出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麼,在盛行斬首禮的商、周時期,如何將人牲或俘虜的首級砍下來呢。

"\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4\"\u003E微信\u003C\u002Fi\u003E\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5\"\u003EID:\u003C\u002Fi\u003Esanlianshutong\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王莽被砍下的人頭爲什麼會成爲洛陽武庫中的累世國寶?梟是如何變形爲惡鳥,充當起中國古代禮教文化與專制集權接榫處的特殊零件“人頭”的藥引,將“傳首”“梟懸”楔入中國傳統文化的肌理?……“傳首”“送頭”“梟懸”,一類二十五史中隔三岔五蹦出來的高頻詞彙,卻成爲中國古代官方意識與主流表達所着意遮蔽或習慣性忽略的盲區。馬陳兵先生新作\u003Cstrong\u003E《提頭來見:\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中國首級文化史》\u003C\u002Fstrong\u003E從某些不幸的脖子上折斷、傳送、展出乃至封藏的頭顱入手,爲我們揭開關於首級雖耳熟而未能詳的內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文章選自《提頭來見:中國首級文化史》(馬陳兵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9-8)。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在文末\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3\"\u003E留言\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rVZ2250LyKpF\" img_width=\"800\" img_height=\"398\" alt=\"中國首級文化史:崇首觀念與落頭傳奇\"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崇首觀念與落頭傳奇\u003C\u002Fstrong\u003E(節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朝歌黃鉞\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前11世紀某年,周曆二月的一天,殷都朝歌鹿臺燃起大火,它的主人,一位“材力過人,手格猛獸”(《史記·殷本紀》)的帝王告別一雙豔姬,用玉片把自己全身包裹起來,自焚而死。城外,一場改朝換代的決定性戰役剛草草結束,他的軍隊臨陣倒戈,商朝滅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火被佔領軍撲滅。商朝末代君主紂王辛受那燒得半焦的身體,從天智玉琰的包裹中解出來,和他那兩個已經上吊自盡的妃子——傳說中的九尾狐狸精蘇妲己和玉石琵琶精王貴人擱一塊兒,等待處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周武王姬發在周公旦、畢公、散宜生、太顛、閎夭、姜尚等一干文臣武將的護衛下來到鹿臺,這位勝利之王親自上場,操弓仗鉞,先朝屍體射上數箭,然後用金黃大鉞砍下紂王辛受的頭顱,再由姜尚換上玄黑小鉞,砍下兩妃首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顆首級被高高吊起,懸掛在一大一小兩面飄揚的白旗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鉞爲何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鉞是由原始人的勞動工具石斧改良而來的兵器,後來慢慢脫離實戰功能,演變爲類似權杖的禮器,而兼具刑罰功能。這種情形,在新石器時代已經發生,“它的持有者,可能是軍事首領或專司祭祀的巫師,爲高踞於一般氏族成員之上的具有權威的領袖人物”。有研究者認爲,“王”的字形,即得之於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日周武王在牧野大戰的誓師會上,即“左杖黃鉞,右秉白旄”(《史記·周本紀》),發佈總動員,攻入朝歌后,又仗雙鉞斬首懸旗。這一黃一黑大小兩鉞所凝聚的權威和力量,可想而知。這對鉞上,想應鑄刻着特殊圖案,其中若無獸首,或有人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憑什麼這樣推測?考古爲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距今約四千年的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反山墓地,曾出土五件精美玉鉞。其中M12青玉鉞,不僅配有白玉冠飾和端飾,在玉鉞弧刃上角,更有線雕的獸面佩冠神人頭像,學界比較一致的意見,認爲這個頭像可能是良渚文化的“神徽”。類似的神人頭像,同樣大量出現在良渚文化其他宗教禮制玉器上,如琮,並有可能是商周青銅器饕餮紋的原型。\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rVZ2M3g17DV0\" img_width=\"821\" img_height=\"495\" alt=\"中國首級文化史:崇首觀念與落頭傳奇\"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出土於商王武丁那位能征善戰的妻子婦好大墓的另一件大銅鉞中部橫面也雕刻有人頭,但這個人頭上不戴帽,下無脖根,是個“一絲不掛”的裸頭,更駭人的是人頭兩側各有一虎張開大口做撲咬之勢,這組恐怖圖案因此被命名爲“乳虎夾噬人首”。類似的圖案,在商周時期的青銅禮器和兵器上多處出現,如司母戊大方鼎鼎耳上有雙虎噬一人頭的紋飾;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藏有一件商代大刀,刀背上鑄的圖案是虎張口咬人頭部;載於《支那古玉圖錄》的虎食人頭紋玉刀上,刻有猛虎正欲食一人頭的紋飾。持謹慎態度的學者,將此類紋飾歸爲“人獸母題”。這類圖案尤其是婦好大銅鉞上的“乳虎夾噬人首”圖實質上表現的是什麼,一直引人\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6\"\u003E關注\u003C\u002Fi\u003E,頗有爭議。張光直先生提出了一個富有啓發性的解釋,謂老虎乃巫師通天地的動物助手,該圖所表達的可能是老虎張開大口,噓氣成風,幫助巫師上賓於天。其實“上賓於天”與“虎噬人首”並不矛盾,把人喫掉或殺死也未嘗不可以成爲賓天的一種方式,郭靜雲先生認爲殷墟大量採用斬首殺人的祭禮方式,而神獸噬人的造型,正好“反映出殷商文明乃是以斬首方式獻人爲祭”。他認爲,“古代獻給神的人牲,可能具有巫師的身份”,或發祥於阿爾泰的烏德穆爾人,“在他們的祈禱中,也提及噬食人頭的形象……不同族羣的薩滿教都可能會有人牲斬首祭禮,以及野獸噬頭的造型傳統”。如此說來,斬首的利刃乃如猛虎牙齒,把巫師或人牲的精魂叼上天去。\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rVZ2a1uOleXw\"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910\" alt=\"中國首級文化史:崇首觀念與落頭傳奇\" inline=\"0\"\u003E\u003Cp\u003E“人獸母題”婦好青銅鉞,商代晚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賓於天大不易,我們且讓老虎幫幫忙,上溯到更久遠的舊石器時代,去尋覓“人猿相揖別”時代的人頭消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半坡“童畫”\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國考古發現的最早巫術遺蹟,是在山頂洞人遺址的下室,有三具完整的人頭骨和一些軀幹骨,在這些頭骨上面和周圍,撒有很多赤鐵礦粉末。山頂洞人崇拜血液,崇尚紅色,因此他們用赤鐵礦對死者實施魔法,即所謂“流血出魂”。在這裏,人頭骨顯然已是主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種形成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血液崇拜和尚赤觀念——應該\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5\"\u003E加上\u003C\u002Fi\u003E“崇首觀念”或曰“人頭崇拜”——在喪葬習俗中有更明顯的反映。仰韶文化遺址多次發現當時人使用塗朱術的痕跡,塗朱的部分多是人頭骨。例如,華縣元君廟墓地中的一具頭骨,前額染有紅色。洛陽王灣第一期文化層中發現的二十五座土坑墓裏,人頭骨塗朱現象更普遍。遼寧朝陽出土的紅山文化泥塑女神頭像,也通體硃紅。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紅衣黑彩人面魚紋細泥紅陶盆的底地,疑爲燒製後專門塗上紅色赭石顏料,應該出於同樣的原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讓我們聯想到上節討論的血飲人頭器:殷紅總與骷髏同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若用另一種目光審視半坡陶盆上的人面魚紋畫,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可謂中華古文明遺存中迄今發現最早、最美的“童畫”!\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rVZ2oQck9lX\" img_width=\"629\" img_height=\"575\" alt=\"中國首級文化史:崇首觀念與落頭傳奇\" inline=\"0\"\u003E\u003Cp\u003E人面魚紋彩陶盆,仰韶文化 陝西西安半坡出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面魚紋彩陶盆所屬的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年代約在前5000—前4500年,屬新石器時代。盆一般爲盛水、盛食之器,這個盆上畫着魚和魚狀物,是不是那時半坡氏族的人天天用這種陶盆來喫魚,甚至拿它到河汊裏舀魚呢?否!此盆造型甚大,口徑44釐米,高19.3釐米,若是家庭日用品,其人體型必巨,而半坡人並非巨人。盆的質料是經多次淘洗的細泥,以800℃~900℃的氧化焰燒成陶後,再用黑色顏料塗繪圖案。陶面之紅彩尤不簡單,許進雄先生特別指出:從圖版看,這層紅色底地像是燒成後再塗上的,沒有經過火的燒結,若用來裝水盛食,易致溶化。塗料的紅色,可能是含氧化鐵的赭石。赭石在上古是珍貴礦石,剛說了,從山頂洞人開始,就被用來磨成粉,撒在屍骨四周,代表“流血出魂”的葬儀。仰韶文化中紅色彩陶所佔比例很小,但類似圖案的陶盆在半坡類型遺址中卻已發現十餘隻,說明此類陶盆是有特殊用途的貴重器物。那麼,它到底是哪門“神器”呢?原來,此盆出土時覆蓋在一隻陶製甕棺上,棺內裝着一位只有三四歲的女性幼童的骨骼,中國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展牌交代得很清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仰韶文化先民用甕棺埋葬夭折的兒童,以陶盆作爲棺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讓我恍然大悟:難怪陶盆上的人面極像酣睡的小孩!你看那圓圓的臉,那額上一高一低兩半圓,不就是女孩兒可愛的發綹麼?也許小寶貝剛大饕了一餐母親從河裏抓來的美味魚兒,喫不完的,媽媽還給她擺在枕邊耳際,而魚兒卻從她夢中游出來,飛起來。人面頭頂所畫的帶細毛的三角形線條和嘴巴兩側帶細毛的不對稱的菱形線條,都像極了魚的身體。現在,小寶貝滿足地進入夢鄉,夢到魚兒鼓起翅膀,帶着她飛啊飛,飛着飛着,快樂的靈魂就脫離身體,賓入雲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不是最美“童畫”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新石器時代人的平均壽命不超過三十歲,孩子夭折更多,失子之痛,該是那時許多母親共同的經歷和體驗。半坡人當然沒有幼兒園,也不會有兒童樂園、卡通天地,但自發的宗教感情與物我混同的原始思維,卻是文明人再也回不去的天真世界。在“流血出魂”的葬儀中,在半坡母親及部落其他親屬的想象中,人的頭部——夭折的孩子可愛的小腦袋,當爲其精魂所居。精魂不死,魚在這兒,或許真能成爲帶着孩子靈魂上賓於天的動物助手。僅畫出孩子的頭,從一個側面說明仰韶人認爲人的精魂凝聚於頭部,或頭部足爲生命元氣的象徵,只要讓頭顱飛,目的即已達到,魚助手們就算圓滿完成任務。補充一點,半坡是母系氏族社會,繼承經由女性。由於這種葬具在當時很珍貴,並不是每個失子的母親都能用這種方式表達哀思,幫孩子“流血出魂”,上賓於天。按許進雄先生的推論,這個只有幾歲的女孩享受這麼高級的葬具,可能不只因其母親地位高,她本身在繼承序列中也該擁有極高社會地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史前至商周時期的考古遺存中,我們經常可以見到遠古先民對於人頭骨特殊的處理方式。我們把對人頭骨這種獨特的處理現象謂之人頭崇拜。自古以來,我們的先民就對人類自己的頭顱有着極其深厚的理念與獨特的處理方式。”如上所述,豐富的考古發現,指示着崇首觀念——人頭崇拜於華夏文化初期即孕育萌芽而不斷發展的草蛇灰線。除上節所列幾處發現人頭骨和經加工的人頭器的文化遺存外,從山頂洞人撒着鐵礦粉的人頭骨,經新石器時代中期黃河上游仰韶文化墓葬中相關遺存如人面魚紋彩陶盆、人頭形彩繪陶瓶、內蒙古趙寶溝文化的陶塑人面、兼有新石器與細石器文化特點的紅山文化泥塑女神頭像、山東龍山文化玉圭上的人面紋樣,到長江流域崧澤文化遺存中出土的人頭造像陶器、新石器時代晚期良渚文化禮儀玉器上的人面祖神像等,崇首觀念一路隱伏蜿蜒。正因此,有考古學家指出:“人頭造型普遍流行於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rVZ35vAnipY\"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381\" alt=\"中國首級文化史:崇首觀念與落頭傳奇\" inline=\"0\"\u003E\u003Cp\u003E陶塑人面、陶質刻畫人面,趙寶溝文化 內蒙古敖漢旗趙寶溝出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以三星堆文化爲代表的巴蜀古文化中,“崇首觀念”有爆發性的表現。從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祭祀坑中發掘出土商周文明所未見的大量青銅面具、青銅人首和金面罩等,其青銅縱目面具更稱國寶。這些青銅面具與人首有個共同特點,就是造型誇張且多數體積長大,明顯不是實用器物或普通藝術品,而應爲祭祀巫術活動的特殊用具。換言之,在巴蜀古文明中,人首而非獸面或其他人獸莫辨的頭面,明顯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可能非常神聖。\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rVZHf6Mputiv\" img_width=\"912\" img_height=\"600\" alt=\"中國首級文化史:崇首觀念與落頭傳奇\" inline=\"0\"\u003E\u003Cp\u003E三星堆文明幾乎與夏商文化產生於同一時期甚至更早,是在中國西南巴蜀地區基本獨立發展起來的另一個成熟的文化中心,其源流與演變至今爲謎。當人獸難辨的饕餮紋充斥於北方商周王朝的青銅器上時,人首面具卻在中國西南大行其道,一枝獨秀。它與半坡的人面彩陶盆和良渚的人面祖神像是否存在淵源,與商文化又有什麼聯繫,這不免要引發猜測與追尋。近年在湖北葉家山西周曾國早期大型墓葬羣中意外發掘出一個雙面人頭像,巨目半縱半橫,頗類三星神人像,而頭部有角,鼻有紋如虎,口大如獸,活脫脫就是後世史傳慣常描寫的帝王形象的原型,如《北史·隋本紀》如此爲隋文帝楊堅畫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頭上出角,遍體起鱗,……龍頷,額上有五柱入頂,目光外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葉家山文化位於江漢地區,正是中原與巴蜀的中間地帶,這個雙面人首青銅像的發現,也許透露了兩者之間存在某種聯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在越過中原文化中心區域的更遠的北方,即發現紅山文化泥塑女神頭像的遼寧朝陽地區,在初唐、盛唐年間墓葬中也發現有人首獸身俑、人首蛇身俑、人首魚身俑等一批神煞俑,且均爲雙首。考古研究表明,這種以人首獸身俑隨葬的風俗,曾在初唐至盛唐期間流行於該區域,並對周邊地區產生一定影響。在南方,近年也曾出土大批五代時期人首魚身俑、人首蛇身俑或雙首獸身俑等類似陶、木俑,此或可謂紅山女神頭像的隔世迴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頭骨中的彈丸\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文明漸臻尤其是進入階級社會的商周時代,半坡人面彩陶盆上那“沙暖一雙魚”的“童畫”已不可復見,取代它的,早已是斬首禮上獻首供祭的一排排人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體犧牲,即把活人殺死向神靈獻祭,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地遠古野蠻社會,且居多用人頭獻祭,中國佤族、高山族、壯族、越族等民族的神話傳說、史詩和考古發掘,提供了大量的資料和證據。這種野蠻習俗,在文明社會仍有不同程度地保留、延續,或者升級轉型。直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仍有些族羣舉行人牲斬首祭禮。“在殷商之前,新石器、青銅時期的長江遺址中,已發現將人牲斬首祭祀的傳統。最早去軀人頭骨的埋葬地發現在長江中下游湯家崗文化高廟祭祀的遺址中,幾具男性頭骨與鹿角和野豬下額骨合葬在祭祀坑中,年代測試在距今7000—6000年間。”到殷墟時期,殉葬人與人骨祭祀坑非常普遍,骨架數量也很大,而且有專門的人頭祭祀坑,這是在殷商之前的遺址未曾發現的。郭靜雲認爲殷商大量採用斬首殺人的祭禮方式,已經建立並實施完整、有系統的人牲斬首禮。\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rVZHxqMlq0e\" img_width=\"702\" img_height=\"467\" alt=\"中國首級文化史:崇首觀念與落頭傳奇\"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商代前期帶鋸痕人頭蓋骨 鄭州商城遺址出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麼,在盛行斬首禮的商、周時期,如何將人牲或俘虜的首級砍下來呢?郝本性總結出幾種主要的辦法:“一種爲斷首的伐,即以戈擊頭,殺人以祭。伐祭的犧牲多用羌人,甲骨文中常見‘伐羌’。一種爲以鉞刑人……這是商代五刑中最重要的一種刑法。一種爲鑿顛,顛即天,爲人的頭頂部分。”“還有一種處死人牲的辦法,稱爲彈。……濮陽西水坡春秋排葬墓中發現有些陣亡戰士頭上中彈丸而死,彈丸仍在頭骨中。而在商代殺戮俘虜的辦法有15種之多,其中有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伐羌”也即“用羌”爲例,殷商之時,中國西北大約在今天青海、陝西、甘肅之間,活躍着部族衆多的羌人,殷商與羌族經常發生戰爭,甲骨卜辭多次記載出徵俘獲羌人並將其斬首獻祭之事。胡厚宣先生更根據現存甲骨卜辭,專門對從盤庚遷殷至帝辛之國共273年的商朝昌盛時期“用羌”情況進行統計,得出結論:有列明數目的羌人“人牲”累計多達14197人,此外尚有1145條卜辭,未記具體人數。“用羌”之法,主要是“伐祭”,甲骨文、金文字形中,“伐”正象以戈砍頭之形。考古也爲此提供了相應證據,如在安陽北崗的王陵區內,已發掘出排葬坑二百餘個,每個坑內埋人骨八至十具,死者多數無頭僅有軀體,有的可以明顯看出人頭是從頸部砍斷的。據統計,這200多個排葬坑內,掩埋的人骨達13\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4\"\u003E30\u003C\u002Fi\u003E多架,這些死者都是在商王爲祭祀祖先而舉行的斬首禮中被殺的。周武王滅商後,也在周京舉辦大規模獻俘祭廟活動。顧頡剛注《逸周書·世俘解》謂:“殺人以祭,本商、周間通常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些被砍下的人頭獻祭後都到哪兒去了呢?有學者\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3\"\u003E結合\u003C\u002Fi\u003E人頭崇拜的現象研究過這個問題,指出“先民對人頭骨的處理方式呈現了多樣化和普遍化的特點”,“史前到商周時期,我們經常在考古遺存中見到這種對人頭骨特殊的處理方式,比如發現用人頭骨來奠基,或將人頭骨棄置於灰坑和墓葬中,或累疊在壕溝中,或懸掛在屋檐上,或在精心堆置的石頭圈中間放置一顆骷髏頭,等等”,並舉了大量考古發現的實例。2012年,考古工作者在陝西省神木縣的石峁遺址考古過程中,發掘出一個面積很大的史前城址,該遺址是中國北方地區4000年前一個超大型的中心聚落。特別有意思的是石峁遺址內還出土了兩處人頭骨堆積、多件玉器等。這批骷髏,可能與鄭州商城遺址發現的上百個人頭骨一樣,是被砍下來獻祭的人牲頭顱。\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1532627102217b17d1998c5\" img_width=\"22\" img_height=\"10\" alt=\"中國首級文化史:崇首觀念與落頭傳奇\" inline=\"0\"\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rVZIE6xntSl3\"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1590\" alt=\"中國首級文化史:崇首觀念與落頭傳奇\"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提頭來見:中國首級文化史\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馬陳兵 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9-8\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ISBN:9787108062482 定價:79.00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三聯書訊 | 2019年7月\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END—\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歡迎點“在看”\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分享轉發到朋友圈\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6K2UuzAQlx50R\" img_width=\"227\" img_height=\"53\" alt=\"中國首級文化史:崇首觀念與落頭傳奇\"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5\"\u003EID:\u003C\u002Fi\u003Esanlianshutong\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 class=\"\"\u003E回覆好文,閱讀更多專題文章\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 class=\"\"\u003E回覆聽課,瞭解書店裏的大學公開課\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03217257450753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