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子建成是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但是在唐朝創業過程中,秦王李世民功勞最大,兩人既然旗鼓相當,必然會出現爭奪皇嗣的鬥爭。唐武德九年(626年),長安發生了一次政變,李世民殺死太子建成、齊王元吉,逼迫高祖李淵交出政權,這就是我們衆所周知的“玄武門之變”。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之一,在國祚近三百年中出現了三次盛世和多次“中興”,而唐初太宗李世民開創的“貞觀之治”爲唐朝的長治久安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唐武德九年(626年),長安發生了一次政變,李世民殺死太子建成、齊王元吉,逼迫高祖李淵交出政權,這就是我們衆所周知的“玄武門之變”。

首先讓我們瞭解一下李世民是怎樣通過兄弟們自相殘殺,自己坐上皇帝寶座的。

玄武門之變的原因是這樣的。李淵太原起兵反隋,太子建成和秦王世民都身爲元帥統領軍隊,他們各自收羅文武人才,作爲羽翼。李世民手下有房玄齡、杜如晦、陳咬金、秦叔寶、尉遲敬德等文臣武將。太子建成有魏徵、王珪、薛萬徹等文武能臣。齊王元吉的地位和聲望雖不及兩個兄長,但素以勇武著名,也有相當的實力。

太子建成是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但是在唐朝創業過程中,秦王李世民功勞最大,兩人既然旗鼓相當,必然會出現爭奪皇嗣的鬥爭。齊王因沒有獨樹一幟的條件,便和太子建成結成聯盟與李世民較量。

建成、元吉深入宮闈,形勢比世民有利。他們一面收買秦王府的將校,孤立秦王;一面勾結後宮嬪妃,在高祖李淵面前搬弄是非誣陷秦王,鼓動高祖除掉他。但是秦王機智果斷在建成、元吉之上,他不但在李淵面前表現的畢恭畢敬,爲自己辯解,同時沉着觀變,準備抓住機會給對方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擊。秦王的部下大多數拒絕建成的收買,同時勸他早下決心除掉太子黨。

李淵已覺察到世民、建成兄弟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從中調解不但毫無結果,而且建成、元吉加緊了除掉世民的步伐,在緊迫的形勢下,秦王同部將商量,決定先下手爲強。

六月四日,世民以李淵的名義傳建成、元吉等進宮,在玄武門親手射殺建成,將領尉遲敬德戕殺了元吉。世民一面組織衛兵抵抗“太子軍”,一面命尉遲敬德進宮,逼迫李淵下了“諸軍皆受秦王處分”的命令,一場宮廷政變迅速結束。

三天後,高祖李淵立秦王爲太子。八月九日,把皇位禪讓與太子,改元“貞觀”,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李世民上位後考慮的第一個問題:怎樣才能不蹈隋亡的覆轍?他的答案是:剝削須有節制,特別是徭役不可太重。他牢記大臣魏徵“君主似舟,人民似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敬告,決定不採用“竭澤而漁”的政策治理國家。

唐太宗懂得:要執行這一政策,必須注意“納諫”,否則就會反其道而行之。在納諫的同時他還能做到“兼聽則明”,對多方面的意見進行綜合分析,找出最好的處理辦法,使問題得以恰到好處的解決。這點是唐太宗能夠成爲一代傑出君主的重要原因。

唐太宗在上述治國思想的指導下,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實行輕徭薄賦政策,興修水利,抑制商賈,厲行節約,整飭吏治,使人民休養生息,安居樂業。據《資治通鑑》記載:貞觀時期,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四年中,天下死刑者只有二十九人。這種說法可能有些誇大,但這時唐朝社會非常穩定,是不可置疑的。

我們應當注意,唐太宗的節制徭役,是勉強去做的,他常常有違反這條政策的舉動。如武德九年初繼位時,他下令身材壯大的未成年人都要去當兵,經魏徵力諫而止;貞觀四年,李世民要求大修洛陽宮,被大臣張玄素諫阻。唐太宗畢竟是封建統治者,怕人民起來造反,他的最大好處是肯接受正確意見,並注意改正。

推行科舉制度,分科取士,唐太宗的這條措施對選拔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唐朝設立的科目很多,最常設的有進士、明經兩科,其中以進士科最爲重要,深受人們重視。進士的意思是,貢舉的人員考中後賜“進士及第”,即由地方“進”到中央爲“士”。需要說的是,唐朝的“科舉”與其他朝代不同,考中以後,還不能做官,須經吏部考試及格後,才能成爲政府官員,這道關口叫做“釋褐試”。

貞觀時期實行的科舉制度,使得很多民間優秀的人才被選拔到中央政府中來,這對吸引庶族階層,籠絡知識分子和推動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均田兵府制是唐代前期富強的基礎,他沿用的是隋朝的辦法。隸屬於國家的民戶中,有一部分要服兵役,他們被組織在兵府中,叫做府兵,這種兵民合一的制度稱爲“兵府制”。李世民在這個制度上,分天下爲十道,對外只用於防禦,而把強大的武力集中在中心地區,內重外輕,用於控制地方性的事變。太宗通過這一措施,建立起一個強大的、統一的,切受中央控制的武裝力量,即能防禦外患,又有力的鞏固了中央集權,爲封建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保證作用。

太宗一朝很注重“文治”,尤其對文教方面更爲重視。他關心史書的修訂,設立史館,命人編撰晉、梁、陳、北齊、周、隋六部史書和天文、律歷、五行等志用於教育。官府集合衆手編寫前代史書的制度,就是從貞觀時期開始的。

太宗還注重文學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在他的號召和推動下,唐朝的文化藝術得到飛躍發展,使詩詞和繪畫的水平達到了歷史頂峯。他還十分喜歡前人的書畫作品,自己也寫的一手好“飛白書”。李世民視王羲之的墨跡如珍寶,據說他死後,把《蘭亭序》作爲陪葬品帶入墳墓。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李世民的確是中國歷史上一位了不起的君主,在他的治理下,唐朝走向了封建社會最強盛之路,成爲當時被世界矚目的東方大國。他所開創的唐初盛世,被歷史稱爲“貞觀之治”。因爲他的治績爲後來的“周武統治”、“開元盛世”和唐朝存世近三百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以李世民得到了後人及史學家們的一致肯定和讚譽。

在肯定李世民歷史作爲的同時,必須認識到,他畢竟是一個封建社會的統治者,是地主階級的總代表,維護的是少數人利益,同樣對廣大人民羣衆進行壓迫和剝削,只是他害怕人民起來造反,其做法與其他朝代相比有所收斂而已。

穆炳森 2019年7月書 於魯門鍾石齋

作者簡介:

穆炳森 字鍾石,號梅燕堂主,山東拖拉機廠工程師,現聘爲濟寧裕鑫車檢技術負責人,本人酷愛中國歷史、文學、書畫等傳統文化並在業餘時間筆耕不輟。曾在齊魯論壇濟寧分壇講解《三字經》,並在《濟寧晚報》、《兗州文學藝術》和搜狐網歷史欄目發表文章和詩詞。

聲明: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參考。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