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時,我省制定了港澳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參與廣東省財政科技計劃的若干規定,允許省財政科研資金直接撥付港澳機構使用,破解“錢過境、人往來、稅平衡”等創新要素流動障礙問題,還聯合港、澳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推進建設粵澳中醫藥科技產業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以來,圍繞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廣東加快推進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助力粵港澳三地創新要素加速流動。

"\u003Cp\u003E7月31日,超視堺第10.5代全生態產業園生產線首片65英寸產品點燈儀式舉行。作爲改革開放以來廣州單筆投資總額最大的先進製造業項目,超視堺第10.5代全生態產業園將輻射粵港澳大灣區平板顯示產業鏈,逐步構建8K生態體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創新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近日召開的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提出,要以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爲引領,大力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加快集聚世界一流創新人才,深入推進跨境科技合作,築牢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關鍵支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以來,圍繞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廣東加快推進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助力粵港澳三地創新要素加速流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創新環境▶▷\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在大灣區,企業可以專心做創新”\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的提出,對科技企業是一個巨大的發展契機。”奧比中光副總裁孔博認爲,在粵港澳大灣區,尤其是深圳,各種創新資源集聚,包括人才、資本、技術、政策等,企業可以獲得發展所需的一切;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內強大完善的製造業基礎,可以讓創新成果迅速實現產業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成立6年來,奧比中光已成爲全球少數幾個可以量產消費級3D傳感器的公司之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孔博看來,廣東的營商環境走在全國前列,很多在粵科創企業都有一個相似的感受,“在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可以專心做創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數據顯示,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內有超過4萬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40萬從事研發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粵港澳大灣區正持續優化創新環境,推動創新要素加速集聚,爲企業創新提供強力支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方面,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加快建設,爲創新提供平臺。比如,大力引進國家級科研機構、國內一流高等院校等國家科研力量建設高水平創新研究院,目前已有30多家大院大所、高校有意願來我省建設高水平研究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另一方面,廣東探索建立國資背景、市場化運作的創投基金、產業投資基金,出臺系列優化科研資金管理制度,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人財物自主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時,在科技金融方面,我省7個地市開展了普惠性科技金融試點工作,截至上半年,累計投放普惠性科技金融項目5480戶,引導銀行加大科技信貸投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創新人才▶▷\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建立41個院士專家(企業)工作站\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對於一家科創企業而言,最重要的因素還是人才。”商湯科技深圳公司總經理柳鋼表示。去年9月,科技部宣佈依託商湯集團建設“智能視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香港起步,到佈局粵港澳大灣區,商湯科技的快速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撐。“從2016年的不到100人,到2019年底規劃正式員工接近2000人,我們從全國各地引進人才,來打造科技創新高地,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突破。”柳鋼介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集聚世界一流人才,粵港澳大灣區加快優化人才發展環境。當前,廣東繼續實施“特支計劃”“揚帆計劃”等重大人才工程,全面優化調整“珠江人才計劃”,共吸引海內外2805名高層次人才來粵創新創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時,實施粵港澳人才合作示範區人才管理改革措施,構建職稱制度“六個體系”,全面實施人才“優粵卡”政策,實施“海外專家來粵短期工作資助計劃”“海外青年人才引進計劃”,已在全省建立41個院士專家(企業)工作站,柔性引進23位院士及其團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外,對在大灣區內工作、符合一定條件的境外(含港澳臺)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配合國家制定個人所得稅稅負差額補貼政策措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尤爲值得關注的是,爲了推動解決個人所得稅差額問題,降低境外人才稅負水平,今年6月,廣東出臺《關於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的通知》,明確對在大灣區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其在珠三角九市繳納的個人所得稅已繳稅額超過其按應納稅所得額的15%計算的稅額部分,由珠三角九市人民政府給予財政補貼,該補貼免徵個人所得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創新協同▶▷\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推動“錢過境、人往來、稅平衡”\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位於深、港交界處的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工場,來自大灣區不同城市的創業團隊在此匯聚,各種閃爍智慧光芒的創意在此落地。香港創客何耀威就是其中一個,每天往返深港兩地,他創辦的深圳舒糖訊息科技有限公司已完成了第四輪融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深入推進跨境科技合作,是築牢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關鍵支撐。年初,省政府印發《關於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措施》,從區域創新、創新主體、創新要素、創新環境等四個方面形成12條政策,賦予高校院所、科技人員更大的科研自主權,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前,粵港澳三地創新合作更加緊密,通過啓動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推動三地聯合開展項目研究、共建科研機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時,我省制定了港澳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參與廣東省財政科技計劃的若干規定,允許省財政科研資金直接撥付港澳機構使用,破解“錢過境、人往來、稅平衡”等創新要素流動障礙問題,還聯合港、澳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推進建設粵澳中醫藥科技產業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記者李鳳祥\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16007778272922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