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睿君\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時值仲夏,臨夏市?罕鎮北山民營林場滿目蒼翠,前來浪山的遊客絡繹不絕。“今年來林場納涼遊玩的客人格外多。”林場負責人包曉明高興地說。\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tcX7VAzxXycF\" img_width=\"800\" img_height=\"533\" alt=\"臨夏:包曉明的綠色夢\" inline=\"0\"\u003E\u003Cp\u003E?罕鎮北山林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昔日,?罕鎮北山坡上一片荒蕪,放眼望去,成片的黃土地肆意裸露;炎炎夏日,千餘畝的山坡上找不到一處避暑納涼之地。“當初,別說樹了,連地皮上的草都很稀疏。每逢雨季,滑坡、洪水、泥石流就會順着山溝流到村裏來。”說起20多年前的?罕鎮北山,包曉明連連搖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67年,包曉明出生在臨夏市?罕鎮青寺村一戶普通農家。1987年,20歲出頭的包曉明萌生了外出闖蕩的念頭,在家人的支持下,他先後去蘭州、青海、南京等多地打工,從拉麪師傅到卡車司機,什麼能掙錢就幹什麼。幾年下來,雖然日子過得也不錯,但包曉明卻總惦記着家鄉的那片荒山坡。“我有時連睡覺都在想:如果家背後的北山上有一望無際的綠色,那該多好啊!”他說。\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tcX7rHkxOvIA\" img_width=\"800\" img_height=\"533\" alt=\"臨夏:包曉明的綠色夢\"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包曉明管護樹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00年,懷揣着將?罕鎮滿目瘡痍的北山治理成綠樹成蔭的青山的夢想,包曉明開始了他的“爲荒山披綠”工程。在當地政府的支持與鼓勵下,他獨自承包了涵蓋?罕鎮石頭窪村、聶家村、青寺村三個村的1500畝荒山,並投資38萬元興辦民營林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帶着90多名工人沒日沒夜幹,先將山上已荒廢多年的陡坡梯田改建成反坡式臺地,再購買樹苗栽種,就這樣,硬是靠着人背畜馱將3萬株油松、落葉松、刺槐等樹木栽到這荒山坡上。”當年種樹喫的苦頭,包曉明至今難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罕鎮北山片區乾旱少雨,包曉明和工人們只好騎着三輪車一車一車往山上送水,再提着水桶一棵棵澆樹。然而,即便這樣也很難保證每棵苗木都有充足的水分。“當年,雨水少的可憐,整個春季,幾乎一滴雨水都沒見到。”包曉明回憶說,一年後,剛剛栽種的3萬株樹苗旱死90%以上,剩下的不到2000株樹苗也“奄奄一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辛苦了一年啥都不剩,我是真的很想放棄。但轉念一想,90多名工人的工錢還沒付清,於是不得不強打起精神想出路。”包曉明坦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01年,包曉明辦起了磚廠,由於懂經營、善管理,很快便有了起色,不但結清了拖欠工人的工資,年底還剩下了幾萬元。次年,不甘失敗的包曉明懷着當初的夢想,帶着原班人員再次登上北山坡,栽下近2萬株樹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就這樣,5萬、10萬、20萬……一旦手裏有了閒錢,包曉明就全部“扔”進林場裏。爲了全力解決灌溉用水難題,他購置了發電機、水泵、水管等設備。2015年,他又投資40萬元興修供水管道,從幾公里開外的臨夏縣北塬水渠引水,這一做法,解決了50%以上的灌溉難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自承包荒山以來,包曉明先後投資600多萬元,逐年栽植樹木固本,保持北山流域水源生態涵養,大大減少溼陷性黃土臺地因遇雨水頻發的地質溼陷坍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錢花了很多,但缺水仍舊是個大問題。“到現在,山上的電網還沒有完善,近一半的樹木還得靠發電機供水;沒有路,個別偏遠點的地方,依舊是人背畜馱在種樹。”包曉明說。他算了一筆賬:用人背畜馱的方式灌溉30%的林木,至少需要到5公里以外的地方拉50趟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們知道他心裏苦,也明白他做的都是造福千秋萬代的好事情,所以,我們心甘情願跟着他好好幹。”跟着包曉明種了近20年樹的包小云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65歲的青寺村老人包比得說:“看了一輩子黃土山,這些年山上才慢慢有了綠意。以前大家都不愛到這山上來,可現在,每到夏季,周圍的人都愛往山上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今19年過去了,當初的荒山早已變爲青山,但包曉明的初心卻從未改變。“山坡上總算披上了綠色,我們的子孫後代終於可以出門見綠、四季賞景了。”望着眼前一望無際的綠色,包曉明感到很幸福。\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tcX8A1S5Jrah\" img_width=\"800\" img_height=\"533\" alt=\"臨夏:包曉明的綠色夢\"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包曉明察看經濟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年3月底,得知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羣體被授予“時代楷模”稱號後,包曉明對自己的“爲荒山披綠”事業充滿了信心。他說:“‘六老漢’是我們造林人的榜樣,我們的心裏一樣充滿着綠色夢想,我也會像他們一樣,馳而不息、久久爲功,讓這份綠色夢傳承下去。”\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16627508917094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