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u003E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軍事史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核心提示:\u003C\u002Fstrong\u003E洞處在海拔800米的山腰上,是個天然洞,洞口很小,洞內空間體積很大,能容納千餘人。洞中有水,水中有魚。洞長100米左右。發現此洞而選爲廠址,將機牀挪入洞中工程十分浩大。洞內地面不平,剷平改裝上木板,機器才能安裝。從山下到洞口沒有道路,也沒有重型起重設備,只有靠志願軍堅強革命意志和智慧,以愚公移山精神才得以完成。洞口由警衛戰士看守。個別體弱者住在洞內,洞內十分潮溼,容易得關節炎。絕大部分人住在山腳底下掩體裏。上下班爬上去要2小時,下山也要2小時。\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 \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af7a86c5620d47ddb24065634f470d3d\" img_width=\"500\" img_height=\"396\" alt=\"解密朝鮮戰爭的戰地兵工廠:藏在八百米高的山洞\"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 朝鮮戰爭兵工廠(來源:資料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50年4月,爲建設我軍強大的特種兵,第三十一軍青幹隊選送50名大學、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幹隊員,去南京三野特縱特科學校深造,我是其中一員。朝鮮戰爭爆發,我和部分學員提前結業。我被調往高炮三師修械隊修槍組工作。1951年1月又奉調到三野特種縱隊特縱總廠,我被分配在修炮廠修械車間擔任軍械統計工作。1952年春我廠接到參加抗美援朝的命令,全廠緊張投入到戰前的各項準備工作中,於1952年7月入朝參戰至1955年1月奉調回國,歷時兩年半。現將入朝戰鬥生活片段回憶介紹一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跨過鴨綠江\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52年7月中旬的一個傍晚,我們入朝的時間終於來到了。我們的長龍汽車隊雄赳赳氣昂昂地經鴨綠江大橋入朝。大家本以爲第二天拂曉即可到達目的地——朝鮮平安南道江東郡七蒲裏。但進入朝鮮時天已經黑了,車隊燈光連成一片,像一條長火龍十分壯觀。爲防敵機空襲,在公路上每隔5裏設置一個防空哨,當敵機來時防空哨朝天鳴槍,汽車司機聽到槍聲就將車燈熄滅,放慢車速摸索前進,這是戰爭史上史無前例的一個創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由於敵機狂轟濫炸,我們車隊前進速度相當緩慢,並被切成好幾段,分散在朝鮮公路各個地段,有的車與車之間相隔幾十公里。第二天拂曉,各車就地充分利用地形地物,在公路邊、樹林下自行僞裝,躲避敵機。由於缺少經驗,把所有後勤給養都集中在一輛卡車上,車隊分散各地,喫飯就成了問題,很多同志整整餓了一天一夜,這是疏忽造成的過失。第二天傍晚,分散在各地段的卡車主動向目的地出發,次日凌晨各車都陸陸續續地到達目的地。經清點,機器設備、零部件及原材料均安然無恙,人員無一傷亡,我們的行軍勝利結束,終於向黨向上級交了一份圓滿答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戰地兵工廠\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志願軍後勤第一分部基地修械廠,由華東軍械部和東北軍械部兩個修械厂部分合並組成,爲團建制,是我軍在朝鮮中線最大的修械兵工廠。我仍負責統計工作,每3天、5天、10天向志願軍軍械部直線上報一次,各軍、師、高炮師、榴彈炮師、喀秋莎師、裝甲指揮部等一律採用密碼代號,各種重武器也採用編號進行統計。部裏嚴肅地向我個別交代這是軍事絕密,若有人過問,一律拒絕回答,廠領導也不例外。我對當時入朝參戰單位、各兵種、武器裝備等略有所知,但我一直守口如瓶,絕對保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工廠沒有車間、廠房,修炮是在山溝裏進行露天作業。敵機來時插上樹枝進行僞裝,敵機飛走後,移開僞裝繼續工作。夏秋兩季還好,冬天零下40℃,冰天雪地,搭白帆布棚僞裝,工人手凍僵又紅又腫,燒個炭盆烤烤手。我永遠忘不了安楨老師傅,回族人,已60高齡,仍然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地埋頭苦幹。雨季來臨時,山洪暴發,淹沒了大炮。修理機械及高射機槍還有槍炮零部件均在山洞中。洞處在海拔800米的山腰上,是個天然洞,洞口很小,洞內空間體積很大,能容納千餘人。洞中有水,水中有魚。洞長100米左右。發現此洞而選爲廠址,將機牀挪入洞中工程十分浩大。洞內地面不平,剷平改裝上木板,機器才能安裝。從山下到洞口沒有道路,也沒有重型起重設備,只有靠志願軍堅強革命意志和智慧,以愚公移山精神才得以完成。洞口由警衛戰士看守。個別體弱者住在洞內,洞內十分潮溼,容易得關節炎。絕大部分人住在山腳底下掩體裏。上下班爬上去要2小時,下山也要2小時,中午同志們自帶乾糧(壓縮餅乾)作中餐。由於要增添大型機牀,此洞已容納不下,於是選擇另一座靠近職工生活區的山頭。便在海拔約10米處日夜加班開洞,並把洞打通,空氣能夠對流,而且也沒那麼潮溼。鍛造和熱處理車間又在另一個敵機炸不到、機槍掃不着的狹窄山溝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戰鬥的日日夜夜裏,我和莊木廠長朝夕相處情同手足。1954年他調回國上工農速成中學,臨別前一個晚上,我們在野外談了一整夜,依依難捨。整整4年我們日夜相處,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至今還保持着密切聯繫。他速成中學畢業之後,分配到山西太谷某大兵工廠當廠長,直到離休。廠裏在他家鄉江蘇金湖縣給他蓋了一座小洋房,讓他安享晚年。南京距金湖乘汽車只2小時路程,很方便,我在南京時常去金湖縣看他,他也常來南京看我們並看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喜逢在異國他鄉\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朝鮮停戰以後,我軍本着隨時準備打的方針,積極備戰。某日我廠所有年輕力壯的參戰人員全部去江東車站等候志願軍專列的到來,準備將國內運來的武器零部件卸下火車並裝上汽車運回我廠。火車晚點了,這在戰爭中的朝鮮是常有的事,我們只好耐心等待。火車站處在丁字路口,在公路上我看到迎面駛來一支高炮車隊,在火車站附近公路旁全部停下來休息。我定神一看,車上坐着好像是姚慈樂同志,他是我英華中學的同班同學,又是同時參加第三十一軍青幹隊並一起選送去南京湯山特縱兵特科學校深造的老戰友。沒想到能在朝鮮戰場巧遇,可是“相見時難別亦難”,見面時間太短暫了,又依依不捨地揮手惜別了。\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34062099064474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