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會現場。

7月31日上午,首都北京,雄壯的國歌在人民大會堂內奏響,近800名來自中央和國家機關的黨員幹部、首都各界代表、退役軍人代表肅立同唱。

中宣部、退役軍人事務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和湖北省委,在這裏聯合舉行張富清同志先進事蹟報告會。會場的大屏幕上,滾動播放着一位耄耋老人的身影和他曾經戰鬥、工作、生活過的地方及使用過的一些生活用品。從硝煙瀰漫的戰爭年代,到新中國剛剛成立艱苦搞生產、搞建設的場景,再到如今山城鉅變、羣衆脫貧致富,數十年光影在大屏幕上閃現,濃縮了這位老人傳奇而又平凡、純粹而又精彩的一生。

會場上,大紅色的主題背景板,向會場所有人昭示着一名老共產黨員那一顆始終不曾忘卻的初心,一種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的赤子情懷。

隨着媒體對張富清的報道,老人深藏功名60餘載,一生淡泊名利,紮根深山偏遠地區爲民造福的事蹟已被許多人熟知。但在報告會現場,再一次聆聽五位報告員講述其中一些細節時,人們仍深感震撼,淚水溼潤了眼眶。

湖北日報傳媒集團楚天都市報副總編輯胡成在報告中說,當報道出來後,老人看到報紙,意識到我們“這批省裏來了解情況的幹部”竟然是記者。“一不留神”他成了名人,老人有些牴觸。面對隨之蜂擁而至的記者,老人拒絕接受採訪。後來,組織上給他做工作:宣傳他的先進事蹟無關他個人利益,這是最鮮活的革命傳統教育,與71年前當突擊隊員、炸碉堡的意義是一樣重要,是爲黨爲人民再立新功。老人這才轉過彎來,可是又怕子女借他的功勞和名聲謀利,老人毅然作出決定,4個子女中,只讓小兒子協助他接受採訪,別的人一律不得沾邊。

恩施州扶貧攻堅指揮部幹部田文莉在報告中深情講述:張富清從部隊轉業,和妻子拎着一隻僅有的皮箱,選擇來到湖北最偏遠的地區來鳳縣,一干就是60多年。哪裏條件最艱苦、哪裏最窮,張富清就往哪裏鑽,他帶着鄉親搞生產、修道路,努力改變着山鄉的落後面貌。如今,他原來工作過的卯洞公社所轄二三十個村全部脫貧出列,曾經帶領村民鑿建的懸崖山路,如今已拓寬硬化,變成康莊大道。“張富清幾十年的奉獻和付出,不都是爲了今天嗎?讀懂這些,也就讀懂了這位深藏功名、爲民造福的老人之心、之志、之情、之義!因爲在他心中,人民幸福就是他最大的功名。”田文莉說。

建設銀行來鳳縣支行行長李甘霖在報告中講了這樣一則故事:去年十月,老行長做白內障手術需要植入人工晶體。醫生和家人決定在數千元到數萬元的價位中,給老人選用中等價位的晶體。可誰也沒有想到,手術前老行長聽說同病房的兩位農民病友都用的是3000元的晶體,他就揹着家人給醫生提要求,自己也要用3000元的。手術結束後,家裏人才知道,他自己做主用了最便宜的。

張富清老人出院回家後,李甘霖去看他,問:“您是離休幹部,不管選擇什麼價位的都是國家報銷。您年紀這麼大了,爲什麼不用好一點的晶體呢?”老人呵呵一笑,說:“我老了,離休了,再也不能爲黨、爲國家作貢獻了,我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爲國家能省一點是一點。”

報告團成員胡成說,從今年2月14日我開始接觸採訪張富清,後來又參加“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比賽,現在又加入張富清先進事蹟報告團,可以說對老人的事蹟我已耳熟能詳,但每講一次老人的故事,對我個人而言,都是一次洗禮。每一次聽報告團其他成員講,我內心仍然會被感動。我曾經問過自己:一個人隱藏赫赫功名60餘年,始終保持純粹樸實本色初心,有幾個人能做得到?我能做得到嗎?

張富清的孫女張然說,小時候只知道爺爺曾經當過兵,爺爺也很少提以前當兵的那些事,所以她一直以爲爺爺跟別人家的爺爺沒什麼兩樣,平凡慈祥節儉,只是有時候她覺得爺爺似乎比別人家的爺爺對後輩要嚴,性格上比別人家的爺爺要堅強。自從爺爺的“祕密”被媒體發現並報道後,她心中若隱若現的一些疑惑才一一得到解答。雖然爺爺的形象一下子在她的心中變得高大起來,但爺爺仍然是她心中的那個爺爺,他不會因爲心中的巨大“祕密”被發現而變得跟以前不一樣。

臺下,北京聯合大學計算機專業的女大學生李丹一次又一次感動得熱淚盈眶,她掏出紙巾不停地擦拭眼淚。報告會後,兩眼通紅的她對記者說,張富清爺爺的事蹟太感人了,尤其是他說“黨讓我到哪裏去、我就到哪裏去,黨指到哪裏、我就打到哪裏”時,我的內心受到極大震撼,他是我們身邊最真實可感的英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