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戎马半生,在李唐王朝创立的过程中,打过无数硬仗,军事能力在历代帝王中数一数二。但是在他当上皇帝以后,居然有一个儿子起兵造反,想要跟他老爹这样的军事天才硬刚。

本来这次谋反只是地方上的藩王一次普通的政变,但是最终这次谋反居然牵连到太子,致使朝中的多位大臣被杀,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今天就为大家详细说一说,这起改变唐朝历史进程的政治事件。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三月,在离长安有千里之遥的齐州(今济南),齐王李祐率众起兵造反。

齐王李祐是李世民的第五子,不是长孙皇后所生。作为庶出的皇子,不能继承皇位,而且封爵和属地也不一定能传给下一代。齐王这个人是一个典型的纨绔子弟,本来也没什么野心去争夺皇位。但是架不住身边总有人煽风点火,觉得齐州天高皇帝远,没人管,正好适合起兵造反。正所谓搏一搏单车变摩托,指不定成功以后,自己就能当皇帝了,身边的人也跟着鸡犬升天。

这其中,李祐的舅舅阴弘智对齐王的煽动最为厉害。根据《资治通鉴》记载:齐州都督齐王祐,性轻躁,其舅尚乘直长阴弘智说之曰:“王兄弟既多,陛下千秋万岁后,宜得壮士以自卫。

意思就是说说:“你的兄弟众多,等到皇上去世以后,各位皇子说不定会相互斗争抢夺皇位,你的性命多半不保,不如早做打算才是良策。”

本来李祐对皇位没什么兴趣,觉得自己在齐州吃喝玩乐的生活很是神仙自在。听自己舅舅这么一说,感觉自己性命不保了,于是起兵造反的火苗,在心里开始熊熊燃烧。加上李祐这个人年纪太轻,没什么经验,对舅舅的话言听计从,于是走上了起兵造反的不归路。

李祐遇上这样坑外甥的舅舅,就应该在正月的时候剃头。作为一个长辈,不给晚辈树立正确的榜样,还要教自己的外甥如何胡作。这一作,把外甥的命作没了,把自己的全家的命也都搭进去了。

齐州虽然离京城长安千里之遥,但是齐王身边有唐太宗李世民安排的长史和司马。这些官员一来约束齐王日常的行为,二来也是皇上的眼线,监视齐王的行动。齐王有了谋反之心以后,长史权万纪便第一时间发觉。以往齐王虽然平日里为非作歹,但是没犯过大错,权万纪只是当面劝谏。如今看到齐王想要起兵谋反,长史权万纪第一时间给李世民写了一封奏疏,告知了李世民这个消息。

本来权万纪已经接到李世民的诏书,要他前往长安。李祐知道消息走露以后,大为恼火。资治通鉴中记载:祐闻之,大怒曰:“长史卖我!劝我而自以为功,必杀之。”

于是权万纪被李祐杀害。

齐王这一举动其实非常草率,本来权万纪给李世民写奏疏,朝廷只是怀疑齐王造反。现在你把皇上安排的长史杀了,这已经是造反的实锤。而这个时候,李祐身边还没有什么成规模的军事力量,起兵还只是一个想法,没有实践。

既然起兵谋反的事情已经败露,那只能赶快行动。李祐和他的党羽开始在齐州本地招兵买马,为起兵造反做准备。可当时是太平盛世,老百姓丰衣足食,谁愿意打仗啊。加上李祐平日里在齐州欺压百姓,名声极差,不得民心,李祐的征兵自然也就进行的不顺利。征兵不成,李祐便把城外的百姓驱赶到城内,强制让老百姓当自己的兵。

作为一名纨绔子弟,李祐先是毫无主见,听信小人谗言;想要造反,保密工作又做得很差,被人发现;想要进行军事行动的时候,又不知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在和平时期倒行逆施,让老百姓放弃安稳的生活去打仗。这样一个人想要起兵谋反,能成功才算怪了。

话说两头,李世民知道自己儿子要谋反的消息以后,大为震惊。作为父亲,他很心痛,因为他知道李祐最终肯定难逃一死;作为一名君王,他也很愤怒,自己的亲生儿子居然这样对自己。李世民直接派出了尚书李绩出马,平定叛乱。李绩追随李世民多年,打了很多胜仗,军事经验丰富,由他平定叛乱自然是万无一失。

就在李绩率领大军出征齐州的路上,没想到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还没等到大军进攻齐州,李祐已经被齐州当地的军官擒住,准备押送至长安。

原来李祐谋反以后,不管是百姓还是手下,都认为他必定失败。刚刚招来的兵,没两天便偷偷跑了。时间一常,民怨愈深,于是齐州城内的人一起商议倒戈,先是围攻齐王府,接着把齐王的党羽一一斩杀。前文提到的李祐舅舅,在这个时候便被咔嚓了。

这次造反本来只是一个藩王受小人教唆,引发的一场闹剧。最终齐王被赐死,党羽也都一一受到处罚。但是万万没想到,这个谋反的瓜比想象中要大得多,在朝廷审理这起谋反案件的时候,居然牵连到了当朝太子李承乾。

在这起案件中有一位关键人物,叫纥干承基,是一位江湖术士,参与了齐王谋反。本来他只是一个小人物,参与谋反理应处以死刑。为了活命,纥干承基供出了一个天大的秘密,太子李承乾也想谋反,效仿自己的父亲玄武门之变,提前登上皇位。

主审官当时听到供词以后大为震惊,马上向上禀报。太子是否谋反,肯定不可能根据一个江湖术士供词就来判定。于是李世民安排了长孙无忌、房玄龄等重臣亲自审理此案,这一审不要紧,发现太子谋反不仅属实,而且涉及了朝中多位大臣。

当年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自己哥哥李建成,当上了皇帝。太子李承乾以后本就要做皇帝,为什么也要谋反呢?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长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他理所应当做皇位继承人,没有任何争议。可是李世民最偏爱的儿子是魏王李泰,李泰除了不住在太子东宫,各方面待遇都要好于太子李承乾。这就给李承乾很大的压力,担心自己被废,李泰会继承皇位,于是就计划谋反。

谋反一事,李承乾和齐王李祐的确有勾结,除了纥干承基,李祐谋反案中多位江湖人士都曾出入过太子东宫。

当时朝中大臣也分成了太子党和魏王党,两党摩擦不断。太子谋反一事中,太子党中有礼部尚书侯君集、汉王李元昌、驸马都尉杜荷等多位重臣参与。在《旧唐书》中对这一段有详细的记载:废承乾为庶人,徙黔州;元昌赐令自尽,侯君集等咸伏诛。

由于李祐谋反一事,朝中多位大臣被诛杀,太子李承乾被废。这件事对整个唐朝的影响还不止于此,唐太宗对于太子党和魏王党的党争一事颇为心痛,最终也没有立魏王李泰为太子,而是让李治当了皇上。而李治这个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武则天的老公。

假如这起事件没有发生,李治没有当上皇帝。不管是李承乾还是李泰最终坐上皇位,那么很有可能,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就不会出现了。而唐王朝三百年的走向,也很有可能就此改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