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爲共享單車的頭號玩家,從五輪融資14億美元的"資本寵兒"到資本市場口誅筆伐的對象,ofo的歷史就猶如流星一樣,曾經璀璨得耀眼,但是墜落得迅速。當共享單車市場有新的競爭者湧入,當資本方一步步提出更多要求時....ofo卻在命運的關鍵決策口出現了失誤。

2014年:

戴威聯合4名研究生同學創立了ofo,主要集中於學校區域

2015年:

ofo城市共享計劃推出,獲得Pre-A輪融資

2016年:

1月,完成A輪融資;

5月,ofo總訂單量突破兩百萬;

8月A+輪融資;

10月,1.3億美金C輪融資;

11月成爲中國第九家日訂單量過百萬的互聯網平臺

2017年:

1月,覆蓋到全國33個城市;

3月,ofo以51.2%的市場份額,位居行業第一,城市覆蓋數三倍於第二名;

4月,ofo相繼獲得螞蟻金服和滴滴的平臺接入;

6月,成爲全球共享單車行業唯一獨角獸;

10月,日訂單突破3200萬。

截止到2018年,ofo拓展到了20個國家和250座城市。

2018年:

3月,獲得8.66億美金E2-1輪融資;

7月,宣佈逐步退出國際市場,持續補貼國內市場;

12月,戴威發佈全員信稱:由於從去年底到今年初沒有能夠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做出正確選擇,公司一整年都揹負着巨大的現金流壓力。

2019年:

7月,ofo日訂單僅剩783.5萬,1600萬人申請退押金,負債超過30億人民幣。而此時,哈羅單車日訂單已達到6300萬。

作爲共享單車的頭號玩家,從五輪融資14億美元的"資本寵兒"到資本市場口誅筆伐的對象,ofo的歷史就猶如流星一樣,曾經璀璨得耀眼,但是墜落得迅速。

作爲第一批站在共享經濟風頭的企業,兩年時間不到成爲了獨角獸企業,三年時間內成爲了估值60億美元的共享單車巨頭。背靠阿里,騰訊,滴滴三座大山,作爲共享單車曾經的絕對領先者,ofo究竟做錯了什麼導致今天的全線潰敗。

ofo報廢小黃車5元一輛:市值60億美金的巨頭爲何全線潰敗

賣身自救VS創新商業模式

在ofo之前,資本市場因爲看好共享經濟理念,從而頻頻投資。在當時共享經濟的風頭下,只要是新興共享產品,都能隨風而飛。融資燒錢,再融資再燒錢這是當時所有共享企業的運營方法。3年前,資本發明了共享單車這個漂亮名字,希望PK早就存在的有樁公租自行車,但這個模式的本質就是自行車分時租賃。共享單車這個漂亮名字只不過是爲了講故事拿投資,而資本市場則希望通過投資瓜分這塊大蛋糕。但沒想到的是,共享單車一開始就陷入了野蠻競爭:粗放經營、盲目擴張、補貼不斷。燒錢的規模和速度遠遠超過了資本預期,而共享單車的商業模式卻被一一驗證行不通。在此情況下,此時仍處於熱潮中的共享單車有兩條路可以走:賣身自救VS創新商業模式。

與ofo平分共享單車市場的摩拜委身美團,創始人胡瑋煒個人獲利15億元以上,體面地退出共享單車的歷史舞臺。

名不見經傳的哈羅隱隱展現出老大風範,從農村包圍城市,堅持精細化運營,利用阿里流量和信用體系數據,制定出了最適合的經營戰略。

而佔據半壁江山的ofo卻在兩條路間搖擺不定,最終輸給了資本更輸給了自己。從北大校園1.0到進軍城市服務領域"大城市共享3.0",ofo創始人戴威創造了"共享單車"模式,從一開始就贏得了半個創投圈的關注,拿錢拿到手軟。當共享單車市場有新的競爭者湧入,當資本方一步步提出更多要求時....ofo卻在命運的關鍵決策口出現了失誤。

資本支持下的跑馬圈地

前期的資本運作,讓ofo全然沉寂在"錢花不完"的喜悅當中。沉溺於資本運作,而忽視造血能力的ofo ,也埋下了分崩離析的種子。"資本是助推你的,但是最後,其實你都得還回去",當矇眼狂奔跑馬圈地卻無力負擔運營時,在ofo沒有給資本帶來更多收益時,資本圈放緩了投資的步伐。"價格戰"、"投放更多車輛"、"用戶補貼"....這一系列的燒錢舉動就越來越顯得捉襟見肘,也爲後來資金鍊斷裂埋下了隱患。此時的ofo依然有資本通過股權融資讓專業經營團隊入駐,亦或是以史無前例的高價賣身自救......,然而擁有ofo絕對控制權的戴威卻都沒有選擇。接受了資本投資,卻又不屈服於資本,日子當然不好過。

ofo報廢小黃車5元一輛:市值60億美金的巨頭爲何全線潰敗

LBS數據掌握在手,卻不見創新

隨着市場不斷擴張,ofo最初經營模式的弊端也日益凸顯,關於"創新商業模式"的這條路顯然更是失敗的。最初爲實現市場擴張而實行低成本策略帶來質量的隱患,人最無法接受的情況就是越來越糟糕。當你瞄準了半天鎖卻打不開,終於打開了一輛卻發現鏈子斷了時...於是你選擇退還押金,刪除APP。"他們擁有太多資本,卻沒有停下來吸取教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