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韩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文史之乡”。韩城千年文化史,可以说是儒家文化的发展史,韩城灿烂的文化形态,是儒文化的结晶。

儒文化在韩城源远流长

儒文化在韩城的传播,有史可证者,当始于战国时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史记·魏世家》载:“文侯受子夏经艺。”魏文侯不愧为一位明君,他在师从子夏学经艺的过程中,不但认识到了儒家学说为治国安邦之本,更认识到了教化的重要作用。此时的韩城属魏国西河之地,为了使这里的百姓得到教化,他便请子夏到韩城传授儒家学说,传播儒家思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卜子夏教衍西河”。韩城至今还有子夏石室遗址,也有卜子夏的后裔。可以说,子夏是韩城儒文化传播之先驱,也正是他奠定了韩城儒文化的基础。

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儒、法、墨、名诸家学说纷纷登场,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百家争鸣。秦始皇灭六国,实现了中国疆域的大统一,这是秦始皇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之一。贡献之二,便是着手文化的大统一,如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然而由于秦朝存在时间的短暂,文化的大统一并未完成。到了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给中国的文化大统一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也给韩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前提。

儒文化的核心价值

为什么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汉代政治家经过认真对比各家学说得失后作出的最佳选择。

对于儒家学说,司马迁在《史记• 太史公自序》中早有精辟分析:“《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而儒家所提倡的“六艺”,即礼、乐、书、数、射、御又强调一个人在受教育时要全面发展。特别是《大学》,提出了明确的“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治国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奋斗目标。儒家这些理念的核心,就是“入世”,是一种积极意义的功利主义,它鼓励人们学会文武艺,报效于国家。

正因为儒家学说符合人性的追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理所当然地为人们所接受,成为指导人们的行动纲领,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并创造出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