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7c0b3c75323947f7a2f25dc899d6ece4\" img_width=\"800\" img_height=\"533\" alt=\"寶雞是中國青銅器之鄉,最早記載“中國”一詞的何尊就出土於此\"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有人做過專門統計,在寶雞出土的青銅上,有近兩萬個文字,這些文字記述了治政、戰爭、封賞、饗宴、刑訴、盟約、風俗等西周社會生活的側面,是難得的實物資料。\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f9fef1e624b944afb426714eab4efae0\" img_width=\"800\" img_height=\"533\" alt=\"寶雞是中國青銅器之鄉,最早記載“中國”一詞的何尊就出土於此\"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同樣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大盂鼎也是西周最大的青銅器。

"\u003Cdiv\u003E\u003Cp\u003E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人創造一方文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位於陝西關中平原西部的寶雞,是西周的發祥地。后稷封邰,公劉遷彬,古公亶父遷岐,周人在這裏墾田建城、置官建軍、興禮正道。寶雞成爲周禮之鄉、青銅器之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公元前58年,漢宣帝劉詢時代就在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美陽(今天的周原一帶)發現了一尊“尸臣鼎”,當時京兆尹張敞識讀了鼎上的銘文。名叫尸臣的人鑄造了這尊祭祀祖先功績的青銅鼎,後來他們把這件祭祀器皿獻給了西漢朝廷。這件青銅器是有文獻記載的寶雞周原遺址出土的第一件西周青銅器。\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741fb28d22c24c768b812ac9db29db7b\" img_width=\"800\" img_height=\"600\" alt=\"寶雞是中國青銅器之鄉,最早記載“中國”一詞的何尊就出土於此\"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隨後,在周原不斷髮現青銅器物。宋代人開始系統研究中國器物分類,宋代劉敞的《先秦古器記》和呂大臨的《考古圖》中收錄了不少青銅器。他們對青銅器的研究提出了初步思路。在這些書籍中,都有不少青銅器出土於陝西周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一直覺得,當目光回望從前的時候,我們似乎能感受到古人匆匆忙忙的背影,聽見古人匆匆忙忙的腳步聲。而那些留在大地上的一件件器物,卻真切而無聲地訴說着從前的故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時間到了晚晴,寶雞發現了被稱爲“四大國寶”的毛公鼎、散氏盤、大盂鼎和虢季子白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毛公鼎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前782年)製作而成,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出土於周原。這件青銅鼎有479個文字,是目前發現的銘文最多的青銅器。文字記載了周宣王即位之初,爲了振興社稷,叔父毛公勤政無私,受到周公厚賜。爲此,毛公鑄造了這尊鼎,他要把德行功績傳示給子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虢季子白盤,是公元前815年(西周宣王十二年) ,虢季氏子白製作了這件青銅盤,用來紀念自己受命於周天子,帶領大軍出戰玁狁(xian yun),獲勝立功,得到周王獎勵。盤子呈槽型,長約1.4米,重量超過四百公斤,盤子內底用一百一十一個字記載了受獎之事。道光年間出土,後來經了多次流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現在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散氏盤是反映西周土地制度的青銅重器。乾隆年間,盤子出土於陝西省鳳翔縣。在嘉慶五十歲生日時,地方官員當做壽禮送給了皇帝。器物內底有三百五十七個文字,記載了散氏得到田地之事。\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f9fef1e624b944afb426714eab4efae0\" img_width=\"800\" img_height=\"533\" alt=\"寶雞是中國青銅器之鄉,最早記載“中國”一詞的何尊就出土於此\"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同樣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大盂鼎也是西周最大的青銅器。大鼎上的文字記載了周康王23年對貴族盂的冊命,歌頌了文王、武王,剖析了殷王失敗和西周立國的原因等,堪稱金文的代表作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說到寶雞,西周早期的青銅器何尊是不能不說的代表器物之一。1963年,在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的賈村鎮,老百姓在租住的後院發現了這尊銅器。1965年,銅器被賣到了廢品站,後來被寶雞的文物工作者發現。這是西周早期貴族“何”鑄造的一件青銅酒器,高近39釐米,口徑近30釐米,重量將近十五公斤。器口外侈,器身橢方,腹部和圈足是饕餮紋飾,上腹是蛇紋和蕉葉紋飾。何尊系周成王時期鑄造,內底有一百二十二個銘文,記載了成王營周,建設洛邑的歷史,銘文中有“宅茲中國”四個文字,是迄今發現的“中國”二字的最早記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人說,世界上有博物館的地方就有寶雞青銅器。西漢以來,陝西寶雞出土的青銅器超過了二萬件。其中不少器物流失各地,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法國盧浮宮、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上海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陝西曆史博物館等等都收藏着寶雞青銅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些器物的級別很高,研究價值巨大。收藏在上海博物館的大克鼎,它的銘文是西周書法藝術代表;散氏盤又是那個時代的土地契約;何尊是那個時代的訓子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西周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但是大量精美的青銅食器、飲器、工具、車馬、兵器等成爲社會、社會、文化的代表。角、爵、斝、尊、觶、卣、觥、盉、罍等酒器工藝獨特、造型優美、穩重大方。\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7c0b3c75323947f7a2f25dc899d6ece4\" img_width=\"800\" img_height=\"533\" alt=\"寶雞是中國青銅器之鄉,最早記載“中國”一詞的何尊就出土於此\"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有人做過專門統計,在寶雞出土的青銅上,有近兩萬個文字,這些文字記述了治政、戰爭、封賞、饗宴、刑訴、盟約、風俗等西周社會生活的側面,是難得的實物資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歷史把青銅文明留在了寶雞,這是一個讓人仰嘆的地方。\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49985272099687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