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u003E驅車前往龍門縣龍江鎮甘坑村,硬底化的村道兩旁,放眼望去,成串簇擁的龍眼壓彎枝頭,成了村裏一道靚麗風景。\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2c3040a2bf404cf3a2c7157f3499ae7e\" img_width=\"708\" img_height=\"472\" alt=\"做精“龍眼”文章 “奔”向廣闊市場\"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甘坑村村民在打包龍眼,用快遞方式寄出。 惠州日報記者張藝明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甘坑村爲市級貧困村,近年來,該村大力培育、推廣特色農產品,幫助村民增強“造血”功能。該村龍眼品質佳、味道好,當地出產的龍眼酥、涼粉等同樣別有風味。爲幫助村民拓寬銷路,增收致富,村裏註冊了“甘坑大嫂”品牌,成立了惠州市甘坑大嫂農業專業合作社,主要通過網絡統籌銷售村裏的特色農產品。日前,合作社攜手惠州報業傳媒集團旗下惠報電商平臺,希望通過惠報電商平臺讓本地特色農產品搭上網絡快車,“奔”向更廣闊的天地,以“電商+農業”的方式助推鄉村振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發展特色產業助農戶增收\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甘坑村種有近600畝龍眼,是上世紀80年代由當地村民從省農科院引進的優質石硤品種。由於銷售渠道少,容易發生“果賤傷農”情況。2016年,市代建局掛點幫扶該村。爲使甘坑村早日脫貧致富,村“兩委”決定培育和發展以龍眼爲主的產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讓龍眼“走出去”,2017年8月,甘坑村成功舉辦首屆“品龍之眼,開致富門”龍眼節。5萬公斤龍眼銷售一空。通過媒體報道,龍眼遠銷北京、浙江、南京等地,價格翻番。今年7月,該村第二屆龍眼節舉辦,幫助農戶銷出龍眼4萬多公斤。爲幫助農戶拓寬銷路,村裏還註冊了“甘坑大嫂”品牌,成立了惠州市甘坑大嫂農業專業合作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據介紹,甘坑村處於1.5平方公里一條狹長的喀斯特地貌帶上,土質含硒量高,豐富的地下水和碳酸鈣質爲龍眼生長創造了獨特條件。甘坑村出產的龍眼肉質爽脆,濃甜帶蜜味,品質極佳。“我們出產的龍眼又甜又脆,味道很好,很受歡迎,希望越來越多人能品嚐到我們這裏的特色。”從果園扛着兩筐龍眼回合作社的村民謝新華高興地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貧困戶學技能工作顧家兩不誤\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今,村裏建起了380畝龍眼產業扶貧基地。除了新鮮的龍眼,甘坑村還大力發展龍眼衍生產品——龍眼酥。龍眼酥的由來要從駐村第一書記許格勝說起。許格勝住在村裏喫早餐不方便,妻子便做了雪花酥給他帶到村裏喫,許格勝覺得味道不錯,於是想:能不能加入龍眼肉,將雪花酥改進爲龍眼酥?經過妻子一番搗騰,美味的龍眼酥製成了。許格勝跟妻子學會了製作方法,緊接着,他便在村裏召開了婦女烹飪大會,教全村婦女製作龍眼酥。如今,村裏已有多戶貧困戶學會了這項技能,並以此增加家庭收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推開貧困戶藍玉平的工作間房門,香濃甜蜜的氣味撲鼻而來。眼前,藍玉平正忙着製作龍眼酥,忙得不亦樂乎。“來來來,嚐嚐。”藍玉平熱情地招呼着。軟糯的龍眼酥帶着香脆,花生、龍眼的香甜完美融合,讓人忍不住想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們做的龍眼酥,用的都是自家種的龍眼和花生。”藍玉平笑着說。在甘坑村,幾乎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後都種了龍眼,藍玉平家種了幾十棵龍眼,到了收成的季節,她便採下龍眼製作龍眼乾。“要手工剝殼,利用柴火來烘乾,24小時內柴火不停,還要不停翻動龍眼。”藍玉平說,一公斤龍眼酥需要用200克龍眼,製作龍眼酥的工序多且複雜,切龍眼粒、煮黃油和棉花糖、加奶粉和餅乾、成型切塊、打包裝等,全程純手工製作。“一個小時做一包龍眼酥,平時幹完農活就做,最多一天做10多斤。”藍玉平說,學會了製作龍眼酥,在照顧家庭的同時還能增加收入,她相信靠着勤勞的雙手,日子會越過越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攜手惠報電商平臺拓寬銷路\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甘坑村風光旖旎,山水秀麗,用甘坑山泉水製作的涼粉也是甘坑村的一大特色。村民劉春華和丈夫一起熬製涼粉,夫妻倆一天熬三鍋涼粉,有時要忙到凌晨兩三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劉春華的孃家增城盛產涼粉,她從小就會製作涼粉。劉春華夫妻倆原本在外打工,後來爲了照顧家庭而返鄉,劉春華在許格勝的引導下開始做涼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劉春華自己種涼粉草,割下的涼粉草經過晾曬、發酵、泡洗,用柴火熬製四五個小時,製成涼粉後加上自己熬製的冰片糖漿,喫起來爽滑,味道很好。劉春華還種了大約1畝魚腥草,她自行研製了魚腥草味涼粉,頗具特色。“我特意請教了醫生,醫生稱魚腥草和涼粉草是很好的搭配,有清熱解毒、降血壓、消炎等功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涼粉每天新鮮製作,沒有任何防腐劑、添加劑,保質期較短。“原來主要在龍門周邊地區銷售。不過現在在村裏合作社的幫助下,我家的涼粉也能銷售到省內其他城市了。”劉春華興奮地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們的合作社去年底成立,目前主要統籌銷售村裏的特色農產品,包括龍眼、龍眼酥、涼粉等,通過網絡、微信朋友圈、龍眼節等幫助村民把這些特產宣傳出去。”惠州市甘坑大嫂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甘秀瓊說,瞭解到惠報電商平臺主要利用惠州報業傳媒集團覆蓋全市的配送網絡優勢,致力於銷售惠州本地質量好、有特色的農副產品,合作社決定攜手惠報電商走網銷之路,期待借惠報電商的平臺優勢,進一步爲村民拓寬銷售渠道,帶領村民增收致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對話第一書記\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打造“甘坑十八坊”\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發展鄉村旅遊\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記者:在幫助村民脫貧增收方面的主要思路是怎樣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許格勝:我們圍繞“龍眼”做文章,結合“一村一品”,想出了許多產業化路子,並一步步實施。通過加強與當地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聯繫,結合當地實際,積極幫助貧困戶發展龍眼、香豬、土雞、蜜蜂等種養業,以龍眼爲品牌的系列衍生產品正逐步形成,爲村民不斷增加收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記者:在推動產業發展方面,未來還有什麼規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許格勝:我們以抓龍眼爲主線,目前打造的“數字甘坑(物聯網+特色黨建)”平臺正在完善中,將於8月3日舉辦的龍門縣龍江鎮路溪石硤龍眼節上線。這個平臺結合了甘坑村當地的農業、鄉村旅遊等特色元素,通過一站式手機微信平臺,全方位展現甘坑村的建設成果、特色文化、智慧黨建和精準扶貧等項目,搭建一個服務村“兩委”、村民、企業和客商等的一站式平臺。有了這個平臺,再結合惠報電商平臺的銷售渠道,將更有利於推廣銷售農產品,提早獲得市場預購訂單。另外,我們正在打造“甘坑十八坊”項目,利用甘坑村的農產品,用傳統工藝純手工進行深加工,着力打造鄉村旅遊品牌,發展鄉村旅遊推動鄉村振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來源:惠州日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記者陳春惠\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37947801652480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