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雲南簡稱“滇”,“滇”一說來源於河流疑似倒流之“顛”,又說源於族羣稱謂之“滇”。\u003C\u002Fstrong\u003E如果從新中國成立70年的角度來看“滇”,我以爲也可以賦予其兩個新意:一爲“顛覆”了數千年少數民族被歧視、壓迫的歷史之“顛”,一爲各民族文化空前繁榮發展所達高度之“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雲南民族文化70年繁榮發展,百花齊放。\u003C\u002Fstrong\u003E語言文字是文化的核心和載體,以語言文字爲例敘說,可見雲南民族文化繁榮發展之一斑。70年前,雲南少數民族及其語言文字雖有鳳毛麟角的調查記錄,然而總體混沌不清,處於主流文化不值一顧、自生自滅的狀態。\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xyxVT5jOMcSB\"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720\" alt=\"守住文化根基 | 名家看雲南\"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在國家扶貧政策的帶動下,基諾族婦女姿梅和家人積極從事鄉村民宿旅遊,出售生態茶葉、野生蜂蜜和傳統民族織物等,經濟條件明顯改善。圖爲姿梅在整理出售的傳統手工織物。新華社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提倡民族平等,組織了史無前例的民族大調查,釐清了雲南存在的漢藏、南亞兩個語系及所屬藏緬、壯侗、苗瑤、孟高棉四個語族以及藏、景頗、彝、緬、壯傣、侗水、苗、瑤、佤九個語支,並以此爲重要依據識別認定了25個少數民族。\u003Cstrong\u003E有史以來,雲南民族語言文字破天荒得以正本清源,載入史冊,國家爲此專門立法使之有效保護傳承。\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改革開放40年,雲南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搶救、保護、利用更上新臺階。採用雙語教學的邊遠小學增加至近500所,少數民族文字出版、語言廣播及教學研究人才培養均有長足發展。各級\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6\"\u003E政府\u003C\u002Fi\u003E組織搶救、整理、保存的少數民族各類古籍藏量已達10餘萬冊。\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4\"\u003E198\u003C\u002Fi\u003E4年成立的雲南省古籍辦公室迄今修復破損古籍3000多冊(卷、件),整理出版雲南少數民族古籍100多種,僅《雲南少數民族古籍珍本》一種即多達70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地州\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6\"\u003E政府\u003C\u002Fi\u003E主導的民族古籍搶救保護事業亦令人矚目\u003C\u002Fstrong\u003E,如已經出版的納西族千冊百卷本《納西東巴古籍譯註全集》《雲南麗江納西族一百五十卷東巴經手抄本》及100卷《納西東巴古籍譯註全集》、西雙版納傣族文化百科全書《中國貝葉經全集》100卷等,均爲曠世文化工程。作爲民族學者,對於少數民族古籍等文化遺產的保護義不容辭。\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xyxVj9AedzYu\" img_width=\"850\" img_height=\"564\" alt=\"守住文化根基 | 名家看雲南\" inline=\"0\"\u003E\u003Cp\u003E雲南民族教育發展迅速,如今各少數民族都有了大學生、中專生,不少民族還有了碩士、博士生,基本形成了從民族幼兒園到民族小學、民族中學、民族中專、民族大學具有云南特色的少數民族教育體系。圖爲西雙版納州勐臘縣大卡老寨快樂的哈尼族小學生。本報記者 任維東攝\u002F光明圖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2001年至2010年,“雲南老傣文搶救保護”項目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臨滄耿馬縣、普洱市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展開調查、收集老傣文文獻4000餘種,按歷史、語言、文學、習俗、醫藥、天文、藝術、宗教等進行整理編目,出版了《中國雲南德宏傣族古籍編目》《中國雲南耿馬傣文古籍編目》和《中國雲南孟連傣文古籍編目》,拍攝了可以永久保存利用的縮微膠捲120000餘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9年統計,全世界現存語言約6000餘種,其中大約2500種瀕臨滅絕,瀕危語言的數量超過了世界語言總數的1\u002F3。\u003Cstrong\u003E相對於世界上許多國家弱小族羣語言文字瀕危的情況,我國對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保護的重視和投入,堪稱典範。\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者:尹紹亭,系雲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內容:《光明日報》(2019年8月2日7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責編:王子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編輯:王遠方 吳亞琦\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44303895651994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