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學習藝術的學生或者藝術愛好者們最近都應該或多或少的瞭解到中國藝術圈的一件大新聞——“葉永青抄襲事件”,被外媒和國內媒體炒得沸沸揚揚。今天這篇文章,我並非想就此事對這位咖位級人物評頭論足,提出些比較個人的看法。而是乾脆就此事作爲引子,和大家聊一下同學們可能在創作作品時以及日後學習過程中一定會涉及到的兩個詞:“抄襲”和“借鑑”。

作爲創作者來說,無論你是設計師還是藝術家,當“抄襲”這個字眼出現在他人評論自己的作品語言中,一定或多或少會觸及到我們的“敏感區”。我們爲何這麼在意“原創性”?首先,抄襲、挪用,這些詞彙其本身就涉及到道德上的問題,對於創作者的社會名譽會產生最直接的影響。其次,“抄襲”本身就伴隨着不必要的爭議性。這樣也是爲什麼我們在創作時需要一些輔助的工具,sketchbook,以及最好將所有作品有序歸宗於之後的作品集。

其實,縱觀藝術設計圈,有很多大師級的作品中存在“借鑑”的影子。這裏就不得不提到畢加索,畢加索曾這樣說過,“優良的藝術家抄襲, 偉大的藝術家偷竊。” 這裏所說的“偷竊”即爲我所說的“借鑑”,畢加索可以算的上是歷史上有名的“借鑑”大師,從最早期的古代壁畫,到後來的印象派的EdgarDegas以及立體主義的GeorgeBraque。

“優良的藝術家抄襲,偉大的藝術家偷竊”

壁畫中的牛

“優良的藝術家抄襲,偉大的藝術家偷竊”

畢加索《牛》

“優良的藝術家抄襲,偉大的藝術家偷竊”

畢加索《牛》

畢加索並不是單一地去效仿他們的作品,而是抓住他們作品中的核心進行放大,加入新的視覺語言和自己的個人想法,給作品賦予新的靈魂,可謂青出於藍勝於藍。日後這個表達方式也成爲他個人的視覺表現形式。

“優良的藝術家抄襲,偉大的藝術家偷竊”

Erwin Olaf

很有意思的是,最近有幸聽了一個演講,演講的人是一個荷蘭很有名的攝影師 Erwin Olaf。當演講快要結束的時候,主持人希望他能給一些年輕的攝影師和攝影愛好者一些建議。他也提到了“借鑑”和“學習”,希望年輕的攝影師可以向歷史借鑑,向以前的大師學習,多去看和想,而不是去單一地看一些時尚雜誌,一味地仿照,這對他們的學習沒有任何幫助。當時他也有提及到,自己的作品也受到Johannes Vermeer的畫作很深的影響。

“優良的藝術家抄襲,偉大的藝術家偷竊”

Johannes Vermeer

聽完他的這些話,讓我不禁想起我之前在倫時、埃因霍芬和安特衛普求學過程中的一些項目。前前後後,至少有四個吧,其主題都是圍繞“借鑑”,而且有趣的是,這些不同國家的院校都有這種相類似的項目。記得當時拿到這樣的主題,內心是有點牴觸的,生怕一不小心就把自己的作品做成了抄襲。同時,也不太能接受爲何相同的主題要做這麼多次,感覺老師各種挖坑給學生跳。不過,真的實際做了一次,會發現這些項目不但很有趣,而且對自己重新審視自己和認識一件事物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其中兩個是向歷史借鑑,一個是向設計師借鑑,一個則是向藝術家借鑑。

向歷史借鑑的兩個項目,是向兩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學習,學習當時的設計語境還有風格。然後由古至今,用現代的創作語言重新解讀當時的歷史產物;向設計師借鑑,是向設計師學習他/她的設計方法還有思維,然後巧妙地將學到的東西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詮釋出來;向藝術家借鑑,則是向他/她學習創作的風格和表現語言,製作出像他/她的作品,但是又有自己創作語言的作品。

有沒有感覺還挺有意思的呢?雖然是“借鑑”,但是這個四個項目中其實可以借鑑的東西都不是同一個的。當這些“借鑑”變成了自己的語言,它們也就變成你的東西,成爲了一種創新和發展。這也是爲什麼我們在設計,做作品的時候需要去做大量的調研,研究和實驗。大家可以把原來精彩有趣的部分保留下來,對不足的地方進行改進和改良。這部分也是大家不論是在作品集還是sketchbook中需要展示出來的部分。

這裏借用和改編一下博特羅說過的話“ 對於藝術設計來說,想法和風格很重要。你可以選擇另一個人的主題,然後用你自己的風格捕捉它,使它成爲你自己的東西。當然,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去觀察原作並嘗試重新構圖,運用自己的風格,使之成爲一個新的作品。當將它放置在原作旁邊的時候,他們之間沒有任何的關係了。這是一個開端,同時也是讓你學到更多的一個方法。”

所以,當你回過頭看歷史的時候,會發現很多“借鑑”的痕跡,這些“借鑑”之所以被保留下來了,是因爲他們成爲了一個新的產物。希望同學們在個人作品創作的時候,可以像歷史和過往的經典 “學習”和 “借鑑”,但請勿“抄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