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E原標題:新建美術館面臨共同挑戰:拿什麼立館?——談公共美術館建設需要避免的幾大誤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擁有美麗的一池碧水的海牙市立美術館,是荷蘭爲數不多的高質量現代與當代藝術館之一。這裏擁有世界上最爲豐富的蒙德里安收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效盤活地方文化資源,將爲一座新建美術館鋪墊一個很高的起點,也將爲後續美術館的經營發展持續助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美術館的展示空間,要立足當下,面向未來,兼顧現實需要和長遠需求。當然,美術館設計的超前性,建立在對美術發展的深度瞭解與未來預判之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目前美術館建設似乎正在成爲一種潮流和趨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筆者看來,部分新建美術館存在着“虛胖”的狀況,外表顯眼,內在孱弱。這種狀況折射出人們在美術館認知上存在的誤區,有必要引起社會各方的關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美術館的硬件與軟件之間,存在着嚴重的缺口\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國內部分美術館建設明顯有別於一些發達國家,後者通常是先有數量衆多的藏品,爲了這些藏品資源向社會開放,才建立藝術類博物館,也就是美術館。因此,一些發達國家的美術館絕大部分的展示空間是用來做藏品的固定陳列,只有小部分空間,用於做3-6個月不等的臨時展覽。國內的美術館情況不太一樣,首先我們的藏品資源有限,很多美術館建成之初幾乎沒有什麼藏品。到目前爲止,鮮少有美術館設立常設展廳,極大部分美術館都是需要用臨時展覽去填充。這就意味着,如果美術館面積越大,展覽的數量就要越多。然而,現階段,國內優質的展覽資源十分有限,專業從事學術研究和展覽策劃的人才又很稀缺。因此,美術館的硬件與軟件之間極不相稱,存在着缺口。\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yA48B6qOq8mG\" img_width=\"400\" img_height=\"250\" alt=\"公共美術館建設需要避免的幾大誤區\"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有必要強調的是,美術館整體建設中,硬件只是第一步,美術館建設的重頭戲是後續源源不斷的軟件投入。比如收藏、研究、展覽,以及人才培養。但這些恰恰是某些新建的美術館的短板。這就是爲什麼我們看到不少美術館徒有華麗外表,內部充斥着一些低質量的展覽。更爲遺憾的是,有些美術館建成之後,由於缺乏必要的展覽經費和專業人才,只能關閉一些展廳,任其長期閒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衆所周知,打造一座成功的美術館,藏品纔是立館之本,沒有優質的藏品資源和相應的典藏研究,那麼美術館將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另外,展覽是美術館的主業。優質的展覽一方面需要專業的人才,另一方面還需要必要的展覽經費。如今美術館專業化的人才基本集中在北上廣等一線都市,三、四級城市新建的美術館的專業人才缺口甚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選址的好壞,是美術館未來發展成敗的先決條件\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藝術發展到今天,它不再是端坐在象牙塔裏供人朝聖的對象,也不再僅僅是生活的點綴,很多時候,它是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就是生活本身。因此,美術館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這座城市的生活品質和生存環境,所以它就應該位於我們日常生活的核心區域,一來方便參觀,二來與人們的關係密切,從而對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產生持久深入的影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目前我們經常會看到,在一個前不着村後不着店,相對開闊,也相對交通不便的地方,會聳立起一座座新建的美術館。這些貌似現代的美術館建築,往往因地處城市的偏遠地區,與當地的城市歷史文脈幾乎沒有什麼關係,也難以形成個性化的地方特色,極易同質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參觀展覽畢竟不是日常生活的剛需,這些美術館因交通、就餐等相應配套設施的不健全,影響了人們參觀的熱情。這些遠離人們活動半徑的美術館,除了開幕日,可以通過大巴車組織觀衆,極大部分時間裏都將面臨着門前冷落鞍馬稀的窘境。美術館不同於一般的名勝古蹟,它更像是劇院或電影院,是人們需要反覆去觀看的地方,所以選址好壞顯得尤爲重要。\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yA48U4Rld0Wp\" img_width=\"400\" img_height=\"254\" alt=\"公共美術館建設需要避免的幾大誤區\"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如何利用現有的歷史文化資源做好美術館選址這篇大文章,其實考驗着決策者們的智慧和擔當。選址的好壞,是一座美術館與博物館未來發展成敗的先決條件。比如蘇州博物館,是國內少有的幾座熱點博物館,除了歸功於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親自操刀設計之外,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它位於拙政園、獅子林和忠王府旁邊,與世界文化遺產和歷史街區乃至整個蘇州古城連成一片,且風貌統一,又有現代特色。蘇博“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設計理念,也讓蘇州博物館新館很快成爲城市更新的樣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綜上所述,假如選址前能真正徵求相關專家的意見,利用所在區域的名勝古蹟、歷史街區和名人資源,將有效地盤活地方文化資源,爲一座新建美術館鋪墊一個很高的起點,也將爲後續美術館的經營發展持續助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藉助行業專家意見,爲美術館建築設計的科學性和合理化保駕護航\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公共美術館建設是一項專業性非常強的工作,爲了提高公共美術館投資決策的科學化水平,首先在選址之初就應該廣泛聽取美術館、博物館等相關行業專家的意見。目前,國內很少有對美術館設計有專門研究的建築師,而一些擅長美術館設計的國外設計師,又存在着文化上的差異,因此,積極聽取美術館、博物館相關行業專家的意見,是公共美術館建設決策科學化和合理化的保證之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如今很多的公共美術館建設的專家論證會,大多是在選址已經完成、建築方案基本落定的情況下召開的。換句話說,建設的大框架已確定,只讓專家提一些無關痛癢的修改建議。所以,這樣的專家論證會成爲一種擺設,一道程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次,美術館建築不同於一般的公共建築,設計之初就要對內外兩條動線的規劃、不同的空間感受、視覺的整體呈現、不同燈光的配置、標識與導視系統等都要作出充分的考慮和研究,因爲所有這些都將決定和影響今後展覽的邏輯性、便捷性、舒適度和可觀性。然而,如今部分公共美術館爲了凸顯它的外在形象,成爲地標性建築,片面追求外型的奇特與視覺衝擊力,做一些大而無當的設計。另有一些爲了追求空中俯視的所謂造型效果,添加了很多毫無意義的多餘之筆。更有甚者,爲了開幕的氣派,把中廳或走廊設計成像商場那樣華麗麗的大空間,這種鋪張之風,是對美術館空間資源的一種極大浪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再有,美術館展示空間的設計,必須尺度適當,既要有適合小的架上藝術作品展示的空間,也要有適合大型裝置、影像等各種當代藝術展示的多元化空間。現在很多體量巨大的新建美術館,普遍採用了大尺度、大空間,給後續的展覽策劃和佈置帶來很多難題,也勢必增加分割、搭建等布展成本。經常由於作品大小無法與空間匹配,導致展示效果深受影響,大打折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除此之外,美術館的展示空間,需要有一定的靈活性與可變性,以適應不同展覽的需求;還要立足當下,面向未來,具有一定的預見性和超前性,以兼顧現實需要和長遠需求。當然,美術館設計的超前性,是建立在對美術發展的深度瞭解與未來預判之上,所以必需藉助美術行業專家的意見,爲美術館建築設計的科學性和合理化保駕護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圖片來源於文匯報及網絡)\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45445807498906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