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個農業大國,長期以來三農一直是國家的重點關照對象,特別是在古代,農業是否穩定,關係着國家的穩定、國家的富強。所以歷朝歷代都很重視。

今天在資治通鑑中,看到一份記錄唐朝前期土地政策的記載,感覺很有意思,有必要和大家分享下,說不定穿越到古代做個農民可以用的上。

唐朝前期實行的是租庸調製,我們先從租開始。

唐朝爲什麼強大,政府給百姓每人分一百畝地,遇到災害減免田租

李淵

租就是田租,簡單的說交稅。

根據資治通鑑記載,在唐朝建立的第二年,唐高祖李淵就是發佈了唐朝的田賦制度,李淵規定,成年之後的男子,唐朝政府每人分100畝地,我們村好像每人還不到一畝,生活在唐朝看來都是地主,我想這麼土的,按照唐朝的技術水平是種不過來的,而且唐朝的土地制度很靈活,不死板,如果是重病的人,既然有病,那肯定勞動能力不足,那怎麼辦呢,只給40畝。另外女人的田也不一樣,所說唐朝女性地位比較高,但是在分田方面沒優勢,唐朝規定,沒有丈夫的婦女每人只給30畝地,真是赤裸裸的歧視。

唐朝爲什麼強大,政府給百姓每人分一百畝地,遇到災害減免田租

唐朝農業

而且唐朝還規定,政府分給你的田,你是沒有100%所有權的,這100畝地,只有20畝地是你的私有財產,也就是說如果哪天你死掉了,只有20畝你是可以遺留給子孫後代的,其他的80畝要上交國家,政府在重新分配給新的成年男子。

既然皇帝給你分田了,你自然要像皇帝這位大地主交稅了,那唐朝的田租是多少呢,唐朝規定,租了皇帝給的土地,每個成年男子要向政府交納2石粟米。

唐朝一石是多少呢,在唐朝10升是一斗,一旦就是10鬥,相當於現在的100斤左右,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數一下米粒,因爲在資治通鑑中有一個記者,說是一石相當於中等黃米24萬粒。

唐朝爲什麼強大,政府給百姓每人分一百畝地,遇到災害減免田租

租庸調製

這麼說來唐朝的田租其實還是很輕的,畢竟給你那麼多地。

而且這個在災年還有各種減免,唐朝規定,如果遇到水災、旱災、蟲災(主要就是蝗蟲之類的)或者其他各種自然災害,造成糧食減產的,只要超過四層,就免除田租,李唐皇帝還是挺仁慈的。

這還沒完,如果災害再嚴重一些,造成莊稼減產六層,那就捐稅也免除了,損失超過七層,還要免除勞役,也難怪唐朝這麼強大,還是很爲老百姓考慮的。那具體捐稅又是什麼呢,勞役是怎麼派遣的呢?

唐朝爲什麼強大,政府給百姓每人分一百畝地,遇到災害減免田租

李世民

捐稅就是租庸調製中的調,調簡單的說就是交納的各種布料,交多少呢,要交絹二丈、綿三兩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畢竟各類皇親國戚還有官員是不生產,他們的需要的綾羅綢緞自然是需要老百姓做好上交了。

再說下庸,庸就是勞役,說的通俗點就是免費勞動力,在唐朝成年壯丁每年要爲國家免費幹活,幹多久呢每人每年爲國家幹20天,如果是閏年還要加3天,如果你不願意服勞役,那也簡單,出錢就行。

關於勞役方面,唐朝還是很人性化的,唐朝規定,如果國家有事需要增加勞役,那怎麼辦呢,如果增加到15天,那就免除這一年的捐稅,也就是那些綾羅綢緞不要了,如果增加的勞役達到30天,那不光捐稅沒有了,田租也給免掉。

唐朝爲什麼強大,政府給百姓每人分一百畝地,遇到災害減免田租

唐朝人

從這裏來看,唐朝的強盛不是沒理由的。

只不過這個制度沒法長久,雖說分出去的田,80%都收回來了,但是人口的增加,到了後期必然無法持續,更何況到了後期戰亂又多,所以唐朝中期之後,又開始兩稅法,這個後面再說。

此外,在唐朝還有一點挺有意思的,唐朝政府規定,政府公務人員是不準經商的,這就避免了與民爭利,同樣,經商的也不準做官,這個制度挺好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