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6FjFnaAi2HEpG\" img_width=\"480\" img_height=\"360\" alt=\"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翁春芳(二):在神仙居住的地方,我們有個溫暖的家\" inline=\"0\"\u003E\u003Cp\u003E視頻製作 趙家琦\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Y2grPTBhKVBcV\" img_width=\"800\" img_height=\"533\" alt=\"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翁春芳(二):在神仙居住的地方,我們有個溫暖的家\" inline=\"0\"\u003E\u003Cp\u003E連隊農副業生產大豐收 雎心陽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明鏡一般的高原湖泊、水美草豐的高山牧場、鳥類成羣的溼地公園、神奇峻秀的石卡雪山和梅里雪山……在遊人的眼裏,這裏是神仙居住的地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是,駐守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戰略支援部隊某旅五連每名官兵,他們既領略過香格里拉極致的美麗,也領教過它極端的殘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高寒、缺氧……官兵們既要適應艱苦的高原環境,又要完成艱難的巡線任務。\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Y2grPnCr7HpoU\" img_width=\"800\" img_height=\"533\" alt=\"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翁春芳(二):在神仙居住的地方,我們有個溫暖的家\"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巡線間歇 雎心陽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日出而出,日落而歸。兩個戰士一組,路難走的,6、7公里要步巡4、5個小時,路稍微好走的,4、5個小時則要步巡20公里以上。戰士們帶上不超負荷的水和乾糧,早上八、九點出門,晚上六、七點才能回到營地。如果遇到緊急搶修的時候,可能要到八、九點才能回來休息。回到營地的時候,翁春芳和戰士們經常累得話都說不出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很多地方車都到不了,即便能到,線路的問題必須肉眼仔細觀察,所以步巡不可替代。由於要帶工具,如果帶了太多喫的喝的,人在高原地區行走會超過體能極限,因此,戰士忍飢挨餓是常有的事。”翁春芳表示。\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Y2grQ26iGowNq\" img_width=\"800\" img_height=\"533\" alt=\"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翁春芳(二):在神仙居住的地方,我們有個溫暖的家\"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巡線路上的午餐 雎心陽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高強度的工作,嚴峻的氣候環境,同時還得面對孤寂枯燥的軍營生活。翁春芳既是連隊的首長,也是他們生活的“當家人”,在翁春芳看來,戰士們只有把“後院”管理好,才能在部隊“當好兵”“站好崗”,尤其是在高原上,每天還要與“死神”打交道,因此“穩定軍心”成了翁春芳的首要任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營地後面,記者看到戰士們種的茄子長了幾十釐米高、南瓜已經開始結瓜,不遠處還有鵝和兔子共處一地,踱着方步,其樂融融,一派農田院的休閒氣息。不過,有戰士告訴記者,連隊營區建在一個硅鐵礦舊廠址上,土壤重金屬超標,土質非常貧瘠,官兵們曾栽過幾十棵樹,基本都沒活下來。\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Y2grQJCtNKNtp\" img_width=\"800\" img_height=\"533\" alt=\"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翁春芳(二):在神仙居住的地方,我們有個溫暖的家\" inline=\"0\"\u003E\u003Cp\u003E翁春芳自學理髮服務官兵 雎心陽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了改善連隊生活,當初翁春芳來到連隊後,帶領官兵從線路沿線尋找好的土運回來,又跟着當地羣衆學會了深翻土、架固木、多配生根劑等方法。幾次試驗後,第一批雪松終於在連隊操場邊成活。搭菜園、圍豬圈、清魚塘……曾經認爲連長“瞎忙活”的官兵們也開始擼起袖子,投入連隊的建設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戰士們從家裏抱來母雞、從市場上買來魚苗,還有的買來兔子、鴿子養在連裏。爲了剋制天敵老鷹,戰士們甚至買來鵝,讓鵝驅趕老鷹,給其他小動物一片安全的天地。現在,戰士們巡線回來喫完飯後都會跑到後院溜達一圈,生活的氣氛非常不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部隊整體生活氛圍搞好了,翁春芳開始關注細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戰士們在外‘流血流汗’,不能讓家屬們跟着‘流淚’。”爲了讓戰士們把錢都能省下來,每次帶戰士們出去巡線的時候,翁春芳會提醒戰士們備足乾糧和水,同時,遇到方便的時候,翁春芳就在老鄉那裏買只雞,拿到飯館裏請師傅宰殺後,大家一起享用。“這樣既保證大家都喫得好,戰士們的錢也基本都省下來了。如今連裏中士以上士官基本都買了房子,有的還買了兩套。”翁春芳高興地說道,戰士的家屬穩住了,戰士們的心才能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連裏的大事小事,也都逃不過翁春芳的眼睛。“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誰家裏只要有了困難,翁春芳知道後,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帶頭能借錢地借錢,能捐款地捐款,儘量幫戰士先渡過難關,讓他們安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5年,連隊文書李勇勇找到翁春芳,表示想換個崗位,鑑於沒有合適的接替人選,翁春芳沒有答應。李勇勇認爲連長在故意爲難他,每次上級來測評,他都給連長打“不稱職”。不久,李勇勇母親因車禍不幸去世。翁春芳得知後,帶頭組織大家爲他捐款,又先後3次跑到駐地民政部門,爲李勇勇申請了困難補助。從家裏回來,李勇勇像變了一個人,不僅再也沒有給連長“刷差評”,還用自己的努力工作回報着連長和連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讓戰士無後顧之憂,一心撲在崗位上。”翁春芳坦言,隨着時代的變遷,現在帶好兵也越來越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近年來,90後、00後的新兵越來越多,“70、80後的戰士,很多人都抱着改變命運的觀念來到部隊。但是現在很多戰士,都是家中獨子,從小沒有喫過苦受過累。來到部隊,他們更看重部隊的氛圍。”翁春芳說。\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Y2grQb8W8Nes1\" img_width=\"800\" img_height=\"450\" alt=\"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翁春芳(二):在神仙居住的地方,我們有個溫暖的家\"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和戰士一起種蔬菜 雎心陽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99年出生的龍逸就是今年剛分到連隊的新兵,他從出生到高中畢業就沒有走出過山東,高考結束被本地的大學錄取後,他毅然決定參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首次面對迪慶的缺氧、高寒、高山時,龍逸覺得不可思議,甚至覺得壓抑。“特別是當面對風化石路無路可走的斜坡時,一度陷入——走,可能會掉下去;不走,完不成任務,更回不去的囧境。”龍逸告訴記者,真實的危險就擺在面前,是班長和連長,他們走在前面爲自己壯膽,並教會自己一步步安全穩當朝前走,在這裏,大家相依爲命,鑄就了生死相依,禍福相依的“同袍”之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選擇了就不後悔,我珍惜這個大家庭,他們教會我成長,讓我變得堅強、勇敢。我相信父母也會爲我感到驕傲,原諒我當初沒有告訴他們就來到了部隊。現在,我正在逐步適應,我越來越愛這份職業,如果部隊需要我,我會留下來。”龍逸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行動是無聲的力量,也是最有力的領導。“五連的氛圍正在感染着越來越多的人,去年的4名上等兵全留下了,今年有5個上等兵也希望全留下來。”翁春芳笑着說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去年,部隊領導曾找過翁春芳談心,考慮到他落下了一些高原病,以及家屬孩子又都在昆明的情況,想把翁春芳調回去。“我愛人生孩子的時候,我就陪了她幾天。孩子高燒驚厥過幾次,我都沒有在身邊。相比同齡孩子,他比較膽小。想想這些,真的是虧欠她母子太多……”說到這裏,看着眼前這位“鐵漢”話語間有太多的辛酸和淚。只是,他又把淚忍了回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翁春芳知道,愛人和孩子在眼巴巴等着她回家,但他真的捨不得離開連隊離開這個家,更捨不得離開這些親如兄弟的好戰友。\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Y2grfRCNuhcyg\" img_width=\"800\" img_height=\"450\" alt=\"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翁春芳(二):在神仙居住的地方,我們有個溫暖的家\" inline=\"0\"\u003E\u003Cp\u003E種植蔬菜 雎心陽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5年來,連隊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翁春芳閉着眼睛都能數得清清楚;5年來,無論是新兵還是老兵,只要大家的情緒有一點波動、一點變化,翁春芳都能深切感受到;5年來,翁春芳將自己與數百公里“信息天路”融爲一體,保證信息通暢成爲他和連隊官兵生活的全部。他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責任和擔當,紮根雪域高原,衝鋒在的前,誓保數百公里“信息天路”的安全。翁春芳天天和戰士們一樣出操巡線,5年如一日,晨出暮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採訪的時候,記者看到了綜合樓大門口有個紅紅的大大的“家”字,“這是戰士們共同掛上去的,這個家字證明了戰士們心定了,把這裏當家了。”翁春芳告訴記者,他自豪:他沒有辜負組織期望、也沒有辜負官兵信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爲,在神仙居住的地方,有個溫暖的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雲南網記者 包濤\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75560395997236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