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窯是宋、金、元時期北方地區規模龐大的重要窯場之一,位列宋代“五大名窯”之中,俗話說,“縱有家產萬貫,不如鈞瓷一片”。 鈞窯瓷器素以古樸的造型、瑰麗的釉色而著稱於世。很多古瓷愛好者對鈞窯瓷器真假不分,很大程度上是因爲看真品太少,建議多看看本文中這些藏品。

對鈞窯瓷器真假不分,很大程度上是因爲看真品太少

暈如雨後霽霞紅,

出火還加微炙工。

世上硃砂非所擬,

西方寶石致難同。

——乾隆《賞鈞紅》

對鈞窯瓷器真假不分,很大程度上是因爲看真品太少

清代道光年間《禹州志》記載:"州(即禹州)西南六十里,亂山之中有鎮曰'神垕'.有土焉,可陶爲磁。窯變是鈞瓷的一大特色,清代藍浦《景德鎮陶錄》讚美曰:"窯變之器有二、一爲天工,一爲人巧,其爲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則工,故以|作幻色,物態直名之窯變。

對鈞窯瓷器真假不分,很大程度上是因爲看真品太少

對鈞窯瓷器真假不分,很大程度上是因爲看真品太少

宋代鈞瓷多以器皿類造型出現,如花盆、花托、瓶、洗、杯、奩、尊、碗、盆、盤、壺、爐等。其中以養花用的花盆類居多,其次是文 房用品類的洗、盆等,再次是審美的、寓意權貴的、祭祖用的瓶、尊、爐、鼎等,這三類作品已經從簡單的日用品類上升到精神需要,標明鈞瓷的功能是致力於審美需要的,突出一種“雅”的品位。

對鈞窯瓷器真假不分,很大程度上是因爲看真品太少

鈞窯瓷器歷來被人們稱之爲“國之瑰寶”,在宋代五大名窯中以“釉具五色,豔麗絕倫”而獨樹一幟。古人曾用“夕陽紫翠忽成嵐”等詩句來形容鈞瓷釉色靈活、變化微妙之美。傳統鈞瓷瑰麗多姿,玫瑰紫、海棠紅、茄皮紫、雞血紅、葡萄紫、硃砂紅、蔥翠青……釉中紅裏透紫、紫裏藏青、青中寓白、白裏泛青,可謂紛彩爭豔。釉質乳光晶瑩,肥厚玉潤,類翠似玉賽瑪瑙,有巧奪天工之美。

對鈞窯瓷器真假不分,很大程度上是因爲看真品太少

宋代鈞瓷釉質瑩潤、含蓄,呈乳濁狀,有着絢麗多姿的審美風韻,“似玉、非玉、勝於玉”的審美體驗,使之成爲皇室的尤物。表示了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的民族氣藝,和溫文爾謙做人的品質。

對鈞窯瓷器真假不分,很大程度上是因爲看真品太少

鈞窯燒成溫度已經達到1350℃-1380℃之間,延承了傳統鈞窯胎質細膩,釉色絢麗奪目的特點,又結合了現代審美,器形飽滿玲瓏。獨特研製的瑪瑙釉水在燒製後形成更加鮮明的層次感,十多種釉色絢麗多彩,周身還佈滿珍珠點、兔絲紋、魚子紋和曲折迂迴的蚯蚓走泥紋等生動美妙的流紋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

對鈞窯瓷器真假不分,很大程度上是因爲看真品太少

宋代鈞瓷的足部處理最具個性,除圈足外,支足多采用如意之獸處理,隱含有鎮宅辟邪的道家傳統,同時又含有與天同壽的美好願望。支足數目多爲三足,表示天地人三才合一,三位一體,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對鈞窯瓷器真假不分,很大程度上是因爲看真品太少

燒成工藝上,已具備了當今鈞瓷燒製的工藝特徵,分素燒強固胎體,釉燒呈光澤色彩的二次燒製工藝,這在鈞官窯遺址中可找到證據。在施釉方面還表現在足底施滿護胎釉,支釘燒成,這是五大歷史名瓷共同的特徵,是御用官瓷精細的標誌之一。

金代鈞窯瓷從造型上看,多盆、碗、碟、罐、瓶、盒,其爐、鼎、尊很少,缺少審美力度,以及純美學欣賞功能的造型,標誌着功能的轉換,角色的變更,即成爲民窯日用的迴歸。

對鈞窯瓷器真假不分,很大程度上是因爲看真品太少

其質地較宋鈞鬆散,色彩灰度不足,泛土黃色或有淡紅色傾向;擊之,聲音暗啞,有陶的聲音傾向,這主要是溫度過低、選料不細所致的,傾向於民窯的可能。

從釉色上看,天青、天藍的底色上有的也呈有紅斑、紫斑,但斑狀成塊,雖有流動性但很僵硬,其波散成暈,色彩暗啞,中心斑狀有明顯的點斑裝飾傾向,其裝飾意識、裝飾追求尚在朦朧之中,顯得相當幼稚。大部分作品釉色淺薄、單調,與宋鈞那種古彩斑瀾的藝術效果,有着明顯的差距。

對鈞窯瓷器真假不分,很大程度上是因爲看真品太少

燒成工藝多漏足、墊餅燒製。工藝顯得粗糙,大概是因施釉手法的侷限,或者說是難以克服滿釉支釘燒存在的技術難度,於是一種施釉至足或半足成爲一種趨勢。其後,元代鈞瓷更有這方面的代表性。

對鈞窯瓷器真假不分,很大程度上是因爲看真品太少

金代鈞瓷繼承了銅紅釉的風格,發展着顏色瓷,造就了金代鈞瓷“潑斑成暈,變暈成彩”的風格。

對鈞窯瓷器真假不分,很大程度上是因爲看真品太少

科學檢測結果表明,鈞釉屬於典型的“液—液”分相釉,釉料化學組成的特點是高硅低鋁,並含有磷、鈦、鈣等元素,因而能在高溫熔融狀態下產生液相分離,在連續的玻璃相介質中,懸浮着無數圓球狀微小顆粒和氣泡,將入射光線散射,致使釉層乳濁不透明、釉面呈現柔潤的天藍色乳光。

對鈞窯瓷器真假不分,很大程度上是因爲看真品太少

鈞窯天藍釉臥足盤

鈞窯天藍釉臥足盤 北宋,高2.3cm,口徑12.6cm ,底徑3.8cm。

盤敞口,淺弧腹,平底,臥足。裏、外施天藍色釉,口沿處釉層較薄,隱隱露出黃灰色胎體。臥足內無釉。

對鈞窯瓷器真假不分,很大程度上是因爲看真品太少

鈞窯天藍釉盤

鈞窯天藍釉盤 北宋,高4.3cm,口徑18.4cm,足徑6cm。

盤敞口,淺弧腹,圈足。裏、外施天藍色釉,外壁施釉不勻,有流釉現象。口沿處釉層較薄,隱隱映出灰色胎體。圈足內無釉。

對鈞窯瓷器真假不分,很大程度上是因爲看真品太少

鈞窯天藍釉折沿盤

鈞窯天藍釉折沿盤 北宋,高2.5cm,口徑17.7cm,足徑10.4cm。

盤折沿,淺弧腹,圈足。裏、外施天藍色釉,口沿處釉層較薄,映出醬黃色胎體。圈足內無釉。外底留有三個支燒釘痕。

對鈞窯瓷器真假不分,很大程度上是因爲看真品太少

鈞窯天藍釉海棠式盤

鈞窯天藍釉海棠式盤 北宋,高2.6cm,口橫23.7cm,口縱12.2cm,底橫18cm,底縱7.5cm

盤呈四瓣海棠式。折沿,淺弧腹,平底。裏、外施天藍色釉,外壁施釉不勻,有流釉現象。口沿處釉層較薄,隱隱映出灰色胎體。外底留有三個支燒釘痕。

對鈞窯瓷器真假不分,很大程度上是因爲看真品太少

鈞窯天藍釉碗(俯視圖)

對鈞窯瓷器真假不分,很大程度上是因爲看真品太少

鈞窯天藍釉碗

鈞窯天藍釉碗 北宋,高7.9cm,口徑18.9cm,足徑5.7cm

碗斂口,深弧壁,圈足。通體及圈足內均施天藍色釉,足底無釉。

此碗圈足處不施釉,露出胎色呈黃銅色。清代乾隆皇帝御製詩《題鈞窯碗》,其中有“圍匡底用以銅鎖,口足原看似鐵堅”句,描述的正是這種似銅鐵色的圈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