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工作者應該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走進實踐深處,表達人民心聲。

文藝創作不能脫離村民主體,更不能離開現實生活,要潤物無聲地融入生活。

以鄉村特色文化產業推動鄉村振興,形成以傳統文化爲核心的不斷增值的產業鏈條,能有效創造經濟效能和文化價值。

“文藝工作者要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走進實踐深處,表達人民心聲”……3月11日上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做客濟南報業全國兩會5G全媒體演播室,就新時代做好文化文藝工作、文化助力鄉村振興戰略接受濟南報業全媒體記者專訪。

有擔當:文藝創作要遵循“四個堅持”

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文藝界社科界委員時就做好新時代文化文藝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強調要堅持與時代同步伐,堅持以人民爲中心,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

“這個四個堅持,文藝界應該認真遵循。”潘魯生說,結合山東正在推進文化強省戰略,潘魯生認爲,文藝工作者應該秉持爲人民創作、爲人民立言的立場,文藝創作應該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走進實踐深處,表達人民心聲。在新時代背景下,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我們的文化自信有機地結合,不僅在山東,而且在全國都具有引領作用。我們通過實施文化強省戰略,利用好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引導好的文化風尚,和山東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切實將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落到實處。

有思考:文藝創作融入鄉村 助力鄉村振興

作爲全國政協委員,潘魯生長期關注文化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引領作用。他認爲,鄉村文化振興涉及歷史記憶、文化認同、情感歸屬和經過歷史積澱的文化創造基礎,關鍵是實現文明再生產,堅定文化自信,尊重鄉村文明,恢復和重建鄉愁記憶,對鄉村文化資源有再認識再發展,從而實現振興。

“文藝工作者在鄉村振興中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我想,關鍵是要走進鄉村、融入鄉村。文藝創作不能脫離村民,更不能離開生活現實,要潤物無聲地融入生活。”潘魯生說,文藝工作者要注重與村民的情感溝通,發揮藝術陶冶情操的作用,幫助村民改變落後觀念,喚醒和培育村民的文化自覺與文明意識。

在履職中,潘魯生每年都要花大量時間到濟南、曲阜、濰坊等地做調研,提交的提案都與發展鄉村文化事業有關,今年他提交的一個議案就是聚焦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過去財政資金大量投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所以農村社區建設、公共設施和城市相比懸殊非常大。他建議在推進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同時,重點加大對鄉村文化建設的支持力度。

有觀點:互聯網+傳統文化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一方面,廣大農村羣衆渴望享受城鎮化發展的紅利,新型城鎮化趨勢不可阻擋;另一方面,年輕人背井離鄉外出打工,一些傳統村落蛻變乃至消失。在鄉村振興時代背景下如何兼顧二者平衡?

“說到底,年輕人外出打工是爲了謀求更好的生活。村民的直接願望就是改善生活質量,只有有好的工作、好的生活、好的環境才能留住本地人、吸引外來人。”在新型城鎮化浪潮中,一個好的產業可以帶動很多外出務工者回歸鄉村。潘魯生調研發現,最近三五年,很多外出務工者返鄉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尤其藉助電商平臺,以特色手工藝加工爲主,形成一定規模產業羣。因此,他在另一份提案中建議大力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形成以傳統文化爲核心的不斷增值的產業鏈條,能有效創造經濟效能和文化價值,從而實現鄉村振興。

潘魯生還堅持一個觀點,那就是在快速城鎮化浪潮中,鄉村的發展模式一定要有所區別,一味地複製城市模式只會造成水土不服,應該尊重自然環境,尊重歷史肌理,尊重地域文化。比如,藝術介入鄉村生態治理,既能改善村民生活空間、美化生活環境,又可以減少盲目地舊村改造與造城運動形成的建設性破壞,有利於保留地方特色化文化風貌。

記者:羅曉飛 梁汝瀟 王彬

↓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