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陸軍確認開發下一代6.8毫米彈藥系統。此前,美國國防部已開始6.8毫米槍械的研發,以便替換現有5.56毫米槍械繫統。這標誌着美軍從上世紀60年代初開始應用的,至今還在北約通用的5.56毫米彈藥系統將被取代。

據稱美國陸軍正在評估新武器,包括NGSW-R和NGSW-AR步槍,並確定它們將採用全新6.8毫米口徑。圖爲5.56毫米北約制式子彈和6.8毫米SPC子彈。

如我們之前的文章所述,5.56毫米彈藥在小口徑彈藥中性能出衆。在射程、穿透力、攜彈量、射速、後坐力控制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平衡。但在實戰應用中,也暴露出兩大缺點。第一,遠射能力不足,在開闊地帶常被老式中口徑槍械壓制。第二,面對防護目標時的威力不足,難以在600米距離內擊穿重型防彈衣或掩體。這些是美軍換裝彈藥的重要原因。

在近些年的“治安戰”中,5.56毫米彈藥威力不足的問題越來越突出。例如,美軍城市戰手冊中指出,用5.56毫米彈射擊牆體時,最好接近到25米內再開火。圖爲m249機槍發射5.56毫米彈藥。

那麼同樣在全軍推行小口徑槍彈的我軍,又是如何應對這些問題的呢?

上世紀70年代末,考慮到世界主流步兵武器的發展趨勢,我軍開始研究小口徑彈藥,並最終選定5.8毫米口徑。第一種87式5.8毫米普通彈於1979年開始研製,1987年正式列裝。在此基礎上,現已發展爲一個囊括了步槍彈、手槍彈、機槍彈、狙擊彈、特種彈和通用彈等六個大類,至少16種各型彈藥的龐大系統,兼顧了各種用途。

在DBP-10系列通用彈出現前,以發射平臺分,可將5.8毫米彈藥分爲手槍彈、步槍彈和機槍彈三類。

手槍彈有92式5.8毫米手槍彈和05式5.8毫米微聲衝鋒槍彈。主要用於92式手槍、05式衝鋒槍等。用於殺傷極近距離的敵方目標。

步槍彈有87式5.8毫米普通彈、以前者爲基礎開發的95/95A式5.8毫米普通彈和95式5.8毫米曳光彈。主要用於95式步槍槍族、03式步槍等,主要作用是殺傷中、近距離的敵方目標。

機槍彈有88/88A式5.8毫米機槍彈和88/88A式5.8毫米機槍曳光彈。主要用於88式狙擊步槍和通用機槍,在緊急情況下也可以用在95式步槍槍族上。主要負責殺傷中、遠距離的敵方目標。

88式機槍彈,最左側爲普通彈,彈頭重4.15克。最右側爲“重彈”,彈頭重5克。可見兩者彈頭內部結構的差別。

雖然看上去三類彈藥較好的覆蓋了從近到遠各種接敵範圍。但是在實際使用中發現,彈藥種類還是太多太複雜。其中,步槍彈和機槍彈的外形相近尤其不好區分,甚至出現了搞混彈種的情況。

例如,某部狙擊手使用88式狙擊槍練習射擊,成績異常下滑。後來才發現是把95式普通彈當成88式機槍彈用了,兩者彈道不相同,自然影響射擊效果。

爲了解決95式和88式彈藥種類繁雜,不利於後勤保障和部隊使用不便的問題。2004年6月,我軍開始研製新一代通用5.8毫米彈藥DBP-10系列。該系列的設計核心就是實現系列化和通用化,把原來的95式通常彈和88式機槍彈“合二爲一”,實現“一彈多槍”。

5.8×42毫米DBP-10型彈的性能與88式機槍彈基本相當。“DBP”即爲“彈-步槍-普通”的拼音組合。

這樣一來,該彈藥即可覆蓋95式5.8毫米槍族,88式狙擊步槍以及03式突擊步槍這幾種解放軍主力槍械繫列。

出於降低成本的考慮,DBP-10普通彈的彈殼分爲塗漆鋼殼(上)和覆銅鋼殼(上)兩種,鋼製彈殼價格低廉,但不利於彈藥在膛內定位,影響射擊精度。彈頭則從F11覆銅鋼改爲H90全銅被甲,彈頭上附有一層約3毫米厚的銅。圖爲兩種DBP-10普通彈。

以此爲基礎,再開發出12式5.8毫米曳光彈,12式5.8毫米穿甲彈,DBU-141式5.8毫米狙擊彈,以及空包彈和橡皮彈等特種彈藥。

不過,原有的95式和88式子彈還有庫存需要消耗,並且DBP-10還要繼續深度改進,一方面要提升子彈本身的性能,另一方面也要適當更改槍械設計,最終使槍彈配合。所以將彈藥統一爲DBP-10型還需要一段時間,解放軍暫時還要處在多種子彈混用的局面。

爲87和95式彈設計的95式突擊步槍,在換裝DBP-10式彈後有些“水土不服”。

彈藥方面,95式和88式彈藥爲覆銅鋼彈頭,而DBP-10的彈頭則改爲全銅被甲,這樣做是爲了減少對槍管的磨損,延長使用壽命。

但在2013年澳大利亞陸軍輕武器技能大賽中,使用該彈藥的95-1式步槍就出現了“離羣彈”。平時訓練中也出現了十發子彈打了九個十環,卻出現一發脫靶的怪事,95式和88式彈藥就幾乎沒有這個問題。

技能大賽上使用95式步槍射擊的解放軍士兵。

此外,測試中還發現,使用DBP-10槍彈的95-1式班用機槍,出現射擊密度不足,槍管壽命只有12000發,達不到15000發設計壽命的問題。也就是出現了“槍/彈不匹配”現象。

這主要是因爲,彈頭與槍管在高溫狀態下均會發生輕微形變。而全甲被銅彈頭的受熱變形比覆銅鋼彈頭更嚴重。彈頭在槍管內飛行時,受力達不到設計要求,導致彈頭初速降低,旋轉速度下降,進而造成飛行穩定性下降,這樣既嚴重磨損槍管,造成壽命快速耗盡,又降低了射擊精度。

爲此,科研部門改進了彈頭形狀,將彈形係數減小到0.95,有效減小空氣阻力。並減小鋼芯直徑,增加鉛套厚度,重新配置彈頭內質量分佈。改善生產工藝保證加工嚴密性。

另一方面,也對95-1槍族的槍膛進行了針對性修改。例如將膛線從4條增加到6條,調整陽線和陰線長度。以此來增加彈頭在槍管內的旋轉速度,增強穩定性。

5.8毫米彈藥的貫穿性能比北約5.56和俄製5.45更強,但也意味着其停止作用不如後兩者。圖中從左到右爲中國5.8毫米、北約5.56毫米和俄羅斯5.45毫米彈藥射擊肥皂後留下的空腔。

除了穩定性問題外,5.8毫米通用彈的裝藥依舊爲腐蝕性發射藥。射擊後殘渣多,難以清理,並造成槍管腐蝕。射擊時噪聲大、煙霧明顯,不利於隱蔽。

雖然歷經30餘年改進,但限於生產工藝和成本控制的原因,5.8毫米彈藥依舊反覆出現問題。彈藥和配套槍械還需再做改進,這並非一日之功。

在“中口徑通用機槍無用論”下搞出的88式通用機槍,採用88式5.8毫米機槍彈(重彈)。但很快就暴露出中、遠距離火力不足,以及使用彈種和95式班用機槍不統一,增大後勤壓力的問題,88通機步兵基本已經放棄使用,因爲它別看口徑小,重量卻不輕,照片裏的88通機還沒裝上彈藥箱。如何解決步兵武器統一使用5.8毫米彈藥帶來的步兵中、遠距離火力不足,是擺在我軍面前的一個難題。

除了改進現有彈藥,我們還要考慮戰場變化,儘快着手研發新一代彈藥體系。

早在1993年摩加迪沙戰役後,美軍就反思了5.56毫米槍彈的不足,認爲它無法對使用7.62毫米槍械的武裝分子形成有效壓制。現在痛下決心研製6.8毫米彈藥,也是近年來的實戰經驗,讓其意識到5.56毫米彈藥的威力已不足以應對未來的戰術需要。

而我們現階段在步兵班只有95班用機槍,使用7.62毫米全威力彈的通用機槍已逐漸全部撤裝,12.7毫米口徑的89式重機槍作爲支援火力,配備連、營,數量較少,而且重量較大大,作戰靈活性不足。

在面對具有較強防護力和遠射能力的敵人時,在步兵對抗上我們就比較喫虧。

可以預見,總有一天我們也會遇到這個問題。中國在輕武器研發上實力一向較弱,希望這次可以摸着美國這塊石頭少走些彎路,快速跟進。

高仰止 本文來源:網易談兵 責任編輯:姚文廣_NN168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