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乐》:萧红,不再写女人的苦难,开始写男人的懦弱和无耻

《马伯乐》:萧红,不再写女人的苦难,开始写男人的懦弱和无耻

萧军绘制过一张“萧红一生所走过的路”的图表,盯着那些箭头看,萧红短暂的一生不停地在移动,从呼兰启程,到客死香港,三十一载人生路,频频流离转徙 。马伯乐循着萧红的逃难路径,第一部从青岛到上海;第二部从上海到武汉;下一部看来是要从武汉到“全汉口人都在幻想着”的重庆。但是萧红病重,写不动了。

《马伯乐》:萧红,不再写女人的苦难,开始写男人的懦弱和无耻

《马伯乐》视作萧红向鲁迅的致敬之作,应该不会有问题。葛浩文则干脆称马伯乐是阿Q的转世。因为确实太巧了。《阿Q正传》发表于二一年,阿Q被押往刑场时,喊了半句话:“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马伯乐》几乎正好出现在二十年后。马伯乐身体力行着他“万事总要留个退步”的人生哲学,而这句话几乎就是阿Q的原话。

《马伯乐》:萧红,不再写女人的苦难,开始写男人的懦弱和无耻

他坚信日本人必打中国。可是他关于日本人会打来上海的论调,遭到了他上海朋友们的普遍反感,他只能孤独寂寞忧伤地等着日本人打来。终于,北四川路熙来攘往地跑起搬家的车子和搬家的人来,他的忧伤一扫而光。日本人要打闸北了。“好了,逃难了。”当夜,他睡了平生第二个安适的长觉,随后便忙活起来,在街上视察,向朋友报信,抢购食物……但当上海真正打起来时,他早就毫不关心了,因为这时候他想的是第二步逃往哪里?“万事必要退一步想。”

《马伯乐》:萧红,不再写女人的苦难,开始写男人的懦弱和无耻

马伯乐的逃难地虽然是萧红的,但《马伯乐》读起来非常非常的不萧红。我这样说,像是萧红作品有特定的样子。那么换言说,如果熟悉《生死场》、《呼兰河传》中愚昧落后的东北乡村,女性深重的苦难;写作上的无主题,无主要人物;节奏上的看似缓缓流淌,其实暗流汹涌;语言上无论是《生死场》中鲁迅先生所说的“越轨的笔致”,胡风先生认为的“修辞锤炼不够”,还是《呼兰河传》中儿童化的语言等等……它们在《马伯乐》里都找不到。

《马伯乐》:萧红,不再写女人的苦难,开始写男人的懦弱和无耻

马伯乐从里到外是个矛盾体:他很瘦,但也没什么病;他很胆小,却异常机警;他全身都是机警、灵敏的,并且像是愉快的,但他的眼睛是悲哀的,而且他是最善于悲观的。“未发生的事情,他能预料到它要发生。坏的他能越想越坏。悲观的事情让他一想,能够想到不可收拾。”;他恨有钱人,讨厌富商、买办,看不起银行家,但他认为人生如果没有钱,是没有什么意思的。在这个世上,人没有了钱,等于被抽去了灵魂。

《马伯乐》:萧红,不再写女人的苦难,开始写男人的懦弱和无耻

松江桥是在马伯乐睡梦中到达的。他早就说过,一到松江桥,立刻就会上演一场优胜劣败的大戏。“这些逃难的人,有些健康如疯牛疯马,有些老弱得好似蜗牛,那些健康的,不管天地,张牙舞爪,横冲直撞。年老的人,因为手脚太笨被挤到桥下去淹死。孩子的有时候被挤到桥下去了,淹死了。”马伯乐带着雅格过桥,这个男人却又是最最无用的,自己被挤到桥下,还晕了过去,雅格差点没被江水冲走。

《马伯乐》:萧红,不再写女人的苦难,开始写男人的懦弱和无耻

我在读马伯乐的逃难故事时,很自然会联想到萧红。她怀着汪恩甲的孩子成为萧军的爱人,怀着萧军的孩子成为端木的新娘,一路都在逃难,几番被弃之不顾,个中的屈辱和艰困,以及愤懑,唯她自知。对男人她一定是失望的!不知道这是不是《马伯乐》没有像《生死场》和《呼兰河传》那样直书女人的痛苦,而是转书男人的无担当、无责任、卑鄙、狼狈、失败……的原因之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