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本散文集中,张爱玲向我们展示了她喜爱的城市公寓生活,分享了自己关于电影,音乐,诗歌,舞蹈,绘画,戏剧的见解,也如老友般坦诚了自己童年和求学的经历,还有街边的见闻,自己文章的写作动机等等。在洋人看京戏及其他一文中,她就对中国人的性格做了一番精准的评析,读来令人拍案:“拥挤是中国戏剧与中国生活里的要素之一。

《流言》:张爱玲,只谈风月,不谈时政,我愿意缩在我的空间里

初读张爱玲的小说,尽管内心觉得是好,但不太愿意放声说出来。因为在她华美的文字下面,隐隐地透出一股幽冷怪戾之气,令我颇感不适。觉得读多了人也会变得凄恻起来。小说,毕竟还是别人的生活,作者带着游览一圈,你还是会顺顺当当地回归自己。然而散文却不同,它是亲民的,能和自己触类旁通的文体。就像镜中的人像,可以参差比对,而不是供养的佛龛,“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最近读张爱玲的流言,就颇有这种人间烟火般的趣味。

她不再是冷着眼摆着一副洞悉人性的面孔讲些绝望的故事,而是柔和起来,在自己的文字中和读者达成了彼此的谅解和宽慰。在这本散文集中,张爱玲向我们展示了她喜爱的城市公寓生活,分享了自己关于电影,音乐,诗歌,舞蹈,绘画,戏剧的见解,也如老友般坦诚了自己童年和求学的经历,还有街边的见闻,自己文章的写作动机等等。看似是杂乱无主题地凑在一起,反倒更完善了一个传奇女作家的不同侧影。

尽管写这些文章时只有二十四五岁,但是张爱玲还是毫无意外地展示了她过人的天分。纯熟而肆意挥洒的文笔,与对于世事老辣到和年纪不相称的眼光交相辉映。在洋人看京戏及其他一文中,她就对中国人的性格做了一番精准的评析,读来令人拍案:“拥挤是中国戏剧与中国生活里的要素之一。中国人是在一大群人之间呱呱堕地的,也在一大群人之间死去——有如十七八世纪的法国君王。。。。。。婚姻与死亡更是公众的事了。

在另一篇文章里,她又表达了对这样粗鄙却生机的国民的留恋:“所以活在中国就有这样可爱:脏与乱与忧伤之中,到处会发现珍贵的东西,使人高兴一上午,一天,一生一世。听说德国的马路光可鉴人,宽敞,笔直,齐齐整整,一路种着参天大树,然而我疑心那种路走多了要发疯的。还有加拿大,那在多数人的印象里总是个毫无兴味的,模糊荒漠的国土。”

只可惜,这样的愿景并没有被很好地施行。不论是在民国治下被列为汉奸文人,还是解放之后政治空气的变迁“街道上都是穿人民装的人。那样呆板的衣服,我是绝不会穿的。”张爱玲最终还是选择离开了这片和她的文字休戚与共的土地。当然,这是后话了。书中最为光明而散发出喜剧色彩的篇章便是张爱玲对于公寓生活细节的描述。在鸡毛蒜皮的琐事之中自有一种永生般的柔情,一种对于生活真诚的喜悦,这对于一个擅于描写逼仄环境阴暗人性的作家来说似乎是不相称的,然而,这也更显出它的可贵之处来。

张爱玲对于自己的都市情结做了总结 “我喜欢听市声。比我较有诗意的人在枕上听松涛,听海啸,我是非得听见电车响才睡得着觉的。在香港山上,只有冬季里,北风彻夜吹着常青树,还有一点电车的韵昧。长年住在闹市里的人大约非得出了城之后才知道他离不了一些什么。城里人的思想,背景是条纹布的幔子,淡淡的白条子便是行驰着的电车——平行的,勾净的,声响的河流,汩汩流入下意识里去。”

这些小文章之所以迷人,有时候更多的在于张爱玲的一支好文笔。把原本平常稀松的道理也出落成回味悠远的篇章。对于我来讲,好的文笔是第一位的,情节的设置,谋篇布局的结构之类的倒在其次了。现在读书的时间减少,也越发忍不住耐性,如果文字不能对我的胃口,是很难有兴趣再继续下去的。大部分的网络小说我就读不成,刚看了两页就厌倦了。

我之所以喜欢民国的作家,多半也是这个原因。那时的文字是崭新的,富于广阔的生长空间。很多说法都有有趣,现在已经见不到了。即使偶尔还要生造出来一些词汇,也颇有新鲜之感。而白话发展了一段时日,就催生出固定的模式,不管什么情况都有人写过,有现成的词句可套,人们也懒得再去想新颖的譬喻和说法了。而在张爱玲这里,初生的文字的灵气是扑面而来的。比如她写油漆的气味“因为崭崭新,所以是积极奋发的,仿佛在新房子里过新年,清冷、干净,兴旺。”可谓绝妙。

在自己的文章里,张爱玲也谈到了自己写作的动机,借此回应外界对她只谈风月的质疑。“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其实,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强调人生飞扬的一面,多少有点超人的气质。超人是生在一个时代里的。而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着永恒的意味,虽然这种安稳常是不完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时候就要破坏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它存在于一切时代。它是人的神性,也可以说是妇人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