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u003E来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 沈律君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编辑丨董明洁 许望\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中国又有一部动画电影变成了爆款,在最近国产电影偃旗息鼓的日子里,《哪吒之魔童降世》凭一己之力拯救了暑期档。上映仅仅几天,它已经成为继《西游记·大圣归来》之后的又一部依靠观众口碑不断发酵引起广泛“传颂”并渐至跃升为“全民电影”的现象级作品。\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5c6d426593664628bfcfd2c4f13a88a8\" img_width=\"350\" img_height=\"500\" alt=\"反转哪吒:反抗的衰退与消解\"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哪吒。资料图\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从前两年的“西游热”开始,我们好像就一直在呼唤把“非西游”系列的神话尽快搬上大银幕。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千千万万,为什么就偏偏要跟一部《西游记》死磕,干嘛不去拍后羿嫦娥,不去拍伏羲女娲?还有《山海经》,里面有刑天、精卫,还有各种巨大神奇的怪物,那个才是想象力嘛。中国电影特别是动画电影要想超越好莱坞,就必须多拍古代神话,这几乎形成了一种此间观众的集体共识。大家也在期待,“大圣归来”之后,另一个“归来”的神话人物会是谁。\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于是我们迎来了哪吒。这并不奇怪,哪吒大概是除了孙悟空之外,在当代热度第二高的神话英雄。他们在影视作品序列上也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大闹天宫》到《哪吒闹海》,从1999年的《西游记》动画片到2003年的《哪吒传奇》,更别说大量《西游记》与《封神榜》电视连续剧组成的“暑假回忆”,在不断演绎悟空的时候,我们其实也在不断重谈哪吒故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我们讲到孙悟空,首先就想到他的神通,说到神通,马上又会想到大闹天宫,想到他和天庭众神的大战。那么说到哪吒,熟悉的读者观众应该会马上指出他和《封神榜》中所有神仙人物都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所谓“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的叛逆。\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哪吒和父亲李靖之间,存在着一个非常紧张甚至彼此敌对的父子关系。在《封神榜》故事中,标志性的事件发生在哪吒把东海龙王三太子敖丙抽筋剥皮之后。他回到陈塘关,对李靖要把他交出求全的行为大感失望愤恨,因此面对父母怒而自戕。这里的重点不在于哪吒自尽以免闯下的大祸连累父母,而在于行为本身。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儒家人伦中,在父母面前自毁身体实则已是极其逆反的行为。而哪吒“你们怕我连累你们,我索性把所有都还给你们”的心理,在《封神榜》这样一个民间通俗小说里,已然惊世骇俗。\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甚至在哪吒重塑肉身之后,他还坚持回去找李靖报仇。这样一种与“父慈子孝”完全相对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堪称仅此一家,甚至让保守者们在今天依然震惊于其中的激进性。但正是这种激进性才让哪吒成为我们今天“反抗父权”的图腾象征。从痛苦的信仰乐队到《少女哪吒》的电影,哪吒的形象,变成对阶级、性别、权力上的压抑不公进行反抗的标签和资源。\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在各类改编影视剧作中,对这一关系可能有所弱化和稀释,比如《哪吒闹海》里面就用自刎代替了“割肉剔骨”。但它作为一个不能避开的哪吒“核心人设”所在,却从没有被全然忽视过。\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但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号称逆天抗命、史上最叛逆哪吒的身上,我们非但没有看到对父权的反抗,反而迎来的是父子的和解,是喊着“我命由我不由天”却做着没有实际敌人的无因反抗的哪吒形象。\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真正可怕的是,我们今天不仅失去了1979年《哪吒闹海》中哪吒通过自刎与父亲决裂的勇气,甚至不比万历年间的价值观更先进。要知道,当时的《封神演义》作为一本通俗小说,本身就是写给勾栏瓦舍里的市民看的,正是在这种读者基础上,成就了一个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孤独叛逆”的人物。而这在今天影院的观众面前,显然是无法接受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如果说《大圣归来》讲的是一个英雄归来的故事,带领我们重温英雄,重拾英雄,那么《哪吒之魔童降世》就是一个消灭英雄的故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它不仅仅是反英雄、去崇高而已。颠覆和消解哪吒的叛逆和反抗、把他变成了一个顽劣的孩子,给他加上烟熏妆,换上一副吊儿郎当的模样,这些都没有问题,毕竟我们今天已经很难再看进去太多“伟光正”的说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真的走向哪吒原先执拗、疼痛反抗的反面却是一件让人感到悲哀的事情。或许以后新一代少年的心中只有一个莫名高喊“逆天抗命”的熊孩子,而再也没有英雄。又或者,他们理解的英雄就只能是这样一个形象。\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80112437637990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