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程模型的第一个公式描述的是实体经济的变化,第二个公式描述可以由央行控制的主要变量,第三个公式将实体经济与央行联系起来,第四公式解释三个很重要的指标概念,加起来就是可以用于分析任何宏观问题的四方程模型了。

模型里第一个公式的目标是为了找出引起经济总量变化的内生原因。宏观领域有不止一个公式,不止一个理论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但我想介绍给大家的是IS方程,也就是凯恩斯理论中IS-LM模型的两大奠基石之一。这个方程的因变量是经济生产总值,常见的衡量指标比如GDP,自变量有四个,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利率。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与经济生产总值都是正相关,也就是说刺激消费(像逢年过节全民剁手),加大投资力度(别管是内资还是外资),加大政府支出,比如没事儿修个高铁,哪怕盖个特别腐败的政府大楼,都会增加经济体的总体产值。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其实本质上都是消费,只不过对应的主体分别是个人,企业和政府,所以很明显,任何一方增加消费都会促进经济的总产值。利率是这四个变量中唯一一个与GDP呈负相关的,原因也很简单,利率代表钱的价格,借钱的成本高了,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政府,都不舍得花钱了,产值自然就下来了。

第二个公式的根源其实包含了两个均衡理论,第一个是央行注入的货币总量应该等于经济对流通货币的需求量,第二个是影响货币总量的两个最主要变量是名义利率和经济总量,简化后的模型是货币总量乘以货币流通速度等于经过价格调整后的经济总产值。在四方程模型里,第二个公式最重要的意义是限制了央行可以控制的变量。因为价格包含了名义利率,所以名义利率和货币总量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央行的调控手段可以是控制利率,或者控制货币投放量,但是不能同时控制利率和货币总量。这个制约关系是现代央行研究,特别是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非常重要的一个关系。个人的成长,企业的发展往往都有一个甚至好几个痛苦的转型期,现代央行的发展历程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最终大多数央行选择控制利率,少数央行仍然以控制货币总量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第三个公式的目的是解释通货膨胀与第一个公式里面经济产出总值的关系,这里的经济产出总值指的是某一个阶段经济体里面所有的产出。简而言之,经济产出越高,经济活动越活跃,通货膨胀率就越有上行的趋势。这不是废话吗?但是这个公式复杂的并不是目的,而是假设。通货膨胀是一个延续型的概念,在经济领域绝对是自带光环的主角,而且有很明显的心理学上叫做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现象,绝对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碧池角色,我会在后面的经济指标介绍里进一步解释。

最后一个公式其实更像定义,把名义利率里面通货膨胀率的部分剔除掉,就是实际利率。大家注意到了吗?我们在第一个公式里说,经济与利率负相关,这里的利率指的是实际利率,也就是借钱的实际成本,如果你借了100,利率10%,通胀2%,那么实际的借钱成本其实只有8%,因为啥也不干把钱存在银行里就能有2块钱的利息,所以真正影响经济活跃程度的是实际利率。但在第二个公式里,央行可以控制的利率却是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和实际利率此消彼长,我们会在后续的实例中看到,这两个变量连央行,甚至国家意志,都无法控制的。

总结一下,这四个公式里其实只有三个是真正意义上内生于一个经济体的变量,第一个公式里的经济生产总值,第二个公式里的名义利率,第三个公式里的通货膨胀率。第四个公式是基于运营,用货币的传导机制,将这些内生变量联系起来。

举个例子,当一个经济体处于均衡状态时,突然爆发了石油危机,首先影响的一定是经济生产总值,根据第一个公式,当期经济生产总值下降,紧接着根据第三个公式,通货膨胀率也会下跌,第二个公式和第四个公式就会同时给出信号,央行要立刻降低名义利率或者增加货币供给量,也就是从原先的均衡状态转向更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实际利率不变甚至稍微低于均衡水平,重新刺激经济生产总值回到均衡水平。1990年的海湾战争引发了第三次石油危机,美国和英国的经济陷入短暂的衰退,当时的英国央行和美联储就采取降息的方式来对抗石油危机。

希望大家不仅仅理解四方程之间的关系,更能透过模型看到货币政策和实体经济的相辅相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