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心脏病的基础病变,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类疾病。

在我国,冠状动脉心脏病患病率及死亡率很高且逐年攀升,现每年约有超过70万人死于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

因此,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引发的冠状动脉心脏病的临床诊治是我国乃至全球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健康问题。

近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曹丰团队在生物医学1区杂志《Theranostics》(IF=8.537)构建靶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纳米探针,该探针可在小鼠动脉粥样斑块部位靶向性聚集,并可通过提高斑块内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1, SIRT1)蛋白表达,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实现动脉粥样硬化诊疗一体化。

分子影像技术为动脉粥样硬化诊治提供新的思路。诊疗一体化纳米探针,即以分子影像学为基础实现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与治疗一体化,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诊治提供更有力的手段。

曹丰团队研究成果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骨桥蛋白(osteopontin, OPN)表达增多,提示OPN作为动脉粥样硬化分子影像靶点的有效性。在斑块中,部分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发生表型转化。VSMCs表型转化在AS斑块形成及进展中发挥关键的作用,是调节斑块进展和斑块不稳定性的靶点之一。基于以上研究基础,曹丰团队设计并合成靶向性诊疗一体化ICG/SRT@HSA-FITC-peptidefNPs纳米探针,该探针使用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 HSA)作为纳米探针平台的载体蛋白,探针表面修饰OPN多肽片段以实现其靶向性,并包载光学成像材料ICG、荧光成像材料FITC及斑块小分子治疗药物SRT1720(SIRT1特异激动剂)。

该研究通过细胞学实验证实,合成的靶向性纳米探针可以选择性的靶向活化的VSMCs,并抑制VSMCs表型转化。此外,团队将该纳米探针在体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发现纳米探针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出现明显的聚集,验证了其在体诊断靶向性;同时,将纳米探针用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系统性治疗,发现该探针可以提高斑块内SIRT1表达水平,显著的减小斑块面积和核心坏死核心面积。

该研究通过设计合成靶向性ICG/SRT@HSA-FITC-peptidefNPs纳米探针,不仅可以实现斑块的在体检测,也可以通过激活斑块内SIRT1表达,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成功实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疗一体化。该研究为动脉粥样诊疗提供新思路、新手段,为其临床转化提供理论基础。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曹丰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梁兴杰教授、郭伟圣讲师为该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课题组成员马赛、Seyed Mohammad Motevalli、陈江炜为共同第一作者。

专家简介:

曹丰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解放军总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第二医学中心副主任。

临床主攻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及介入治疗,擅长心脏危重病的诊治。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冠心病介入中青年专家、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学组委员、全军心血管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亚太心脏介入峰会TCT-AP、中国心脏介入大会CIT等主席团成员。2004年12月至2007年10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心脏科及核医学科进行博士后及研究员工作。

发表SCI论文90余篇,获各类国际学术会议奖项12次,4项国内外专利。《Eur Heart J 》等23家SCI杂志专业审稿人。《中华心血管杂志》通讯编委、《心脏杂志》编委。参编中英文专著6部。

参考文献:

Ma S, Motevalli SM, Chen J, Xu MQ, Wang Y,Feng J, Qiu Y, Han D, Fan M, Ding M, Fan L, Guo W, Liang XJ, Cao F. Precisetheranostic nanomedicines for inhibiting vulnerable atherosclerotic plaqueprogression through regulation of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phenotypeswitching. Theranostics 2018, 8(13): 3693-3706.

简介

解放军总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NCRCGD-PLAGH)于2016年7月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成立,于2017年7月正式授牌,“中心”依托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部建设,目前是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军队建设项目)、北京市及全军重点实验室、全军保健人员培训基地单位。主任范利教授,是中国知名老年医学专家,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会长。

NCRCGD-PLAGH围绕“老年共病诊疗与防控”,针对老年患者普遍存在的一体多病、多药共用及易发多器官功能不全的临床特征,重点开展四个方面临床研究:(1)老年共病多器官交互作用机制及转归;(2)老年共病的综合评估及个体化医疗;(3)老年失能失智综合防治;(4)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的综合救治。致力于打造集“老年共病”预防-治疗-康复-照护为一体、产学研联动的国家级临床诊疗、研究与成果转化平台。

科研成果(2011.1-2017.12)

奖项(8)Prizes国家级(0)军队和省部级(8)
SCI论文(534)
IF≥202
20>IF>107
10>IF>579
专著68
专利205

中心特色成果1:依托解放军总医院大门诊共启动运行老年跌倒门诊、老年共病多学科联合门诊,自2018年年初开诊以来,共接诊、接待咨询患者近千人次,得到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

中心特色成果2:依托解放军远程医学中心增设老年病专科远程会诊,构建老年远程会诊平台,建立老年病相关学科专家信息库,共吸引全国20余家家协同网络成员单位申请成为站点医院。

中心特色成果3:构建样本资源库和临床数据库,2018年度共入库65岁以上老年人群血样30000余份,老年疾病标准化数据库共汇聚6个多中心近10年65岁以上32万余名老年患者疾病数据。

中心特色成果4:统计分析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2万余名65万人次老年住院患者近10年(2008.1-2017.12)临床数据资料,编写《中国老年疾病报告》,将于2018年11月在《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和“老年医学国际高峰论坛”上同步发布。该报告为我国老年病防治提供了临床数据支撑。

中心特色成果5:牵头编撰发布老年疾病诊疗系列中国专家共识:《感染诱发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诊疗专家共识》、《高龄老年高血压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老年慢性肾脏病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等,规范行业诊疗。

中心特色成果6:发布《老年照护师规范》标准,该项标准在国内首次提出“老年照护师”概念,并明确相关培养及执业规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