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買茶是隻管看茶葉是否選用嫩芽,卻忽略了這些嫩葉的模樣是不是白茶該有的樣子,顧此失彼,只怕買到的是外地茶。只選嫩芽,不看工藝,“高檔茶葉”可是渥堆茶。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只看嫩芽選擇白茶,有可能踩進這四個陷阱

《1》

“高檔”——質量好、價格貴。

對着這高檔一詞的解釋,村姑陳已經大腦放空許久了。

夏日在家裏翻找字典瀏覽,釋義,把自己忙得一身汗的起因,其實是因爲茶友一句簡單的評論,“高檔茶葉只選嫩芽”。

看着篤定的模樣,生怕自己記錯了高檔的含義,於是特意拿出了字典作爲輔助,啜飲杯中陳化四年的壽眉,再回頭看着茶友斬釘截鐵的評論。

想來,這位茶友,註定與老白茶無緣了。

“高檔”的老白茶,很明顯不在人家的理解範圍內。

嫩芽便是最好?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只看嫩芽選擇白茶,有可能踩進這四個陷阱

尋找嫩芽難道不簡單?村姑陳不由掃了眼路邊,那裏有一棵不知道什麼人栽下的小茶樹,長得病歪歪,可憐消瘦,可即使是這樣長勢不均的茶樹,依舊有着屬於自己的嫩芽。

採下這棵茶樹上新生的嫩芽,放在路邊烘乾,這樣的茶葉,算不算那位茶友承認的“高檔”?

確實是嫩芽沒錯呢!但這樣糊弄人的手段曬成的幹茶,很明顯,絕對夠不上高檔的定義,它的質量不高,價格也絕對不貴,成本低得超乎想象。

若是現在茶圈所有人都去做這樣的“高檔茶”,樂的想必只有那位茶友了。

真正懂茶的人,絕不會輕易以嫩芽來爲茶葉定下好壞標準。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只看嫩芽選擇白茶,有可能踩進這四個陷阱

《2》

只選嫩芽,不看茶樹,“高檔白茶”可是外地茶?

曾聽說過有些“宮廷菜”,珍貴精緻。

一道小炒,只取雞爪掌心的1/3的一小塊肉,如此取個300來塊,以此作爲原料進行烹煮;更有一道鯉魚豆腐湯,整碗湯中不見鯉魚,它選用的是鯉魚須尖上的1/5,用了不知道多少條鯉魚,才堆砌而成這道魚湯。

你說這樣的“宮廷菜”珍貴嗎?

那必然是珍貴的,一道菜、一份湯,背後是多少廢棄的雞和魚?

但你要說它珍貴,卻也不盡然,歸根究底,這些食材來得普通,品質並不算上乘,只是架不住選料的精細罷了。

茶葉亦是如此,選嫩芽便是“高檔白茶”?只選嫩芽的茶葉,遠比茶友所幻想得多得多。

且看這月光白,不也是選用茶葉中的嫩芽,可它算是“高檔”的白茶麼?

未必吧,按最新的白茶國標衡量,它連白茶都不算。

再看這些白毫稀疏的芽葉,捫心自問,這是福鼎白茶該有的模樣麼?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只看嫩芽選擇白茶,有可能踩進這四個陷阱

買茶是隻管看茶葉是否選用嫩芽,卻忽略了這些嫩葉的模樣是不是白茶該有的樣子,顧此失彼,只怕買到的是外地茶。

福鼎白茶,是一種地理標誌保護的產品,必須是在福鼎市行政區劃內種植的白茶,在福鼎本地加工的、按照福鼎白茶工藝加工的白茶,才能稱作“福鼎白茶”

在福鼎白茶逐漸聞名之後,外地的某些地方,也開始有了白茶樹的存在,但在外地加工生產的白茶,它們從本質上而言,根本就不算福鼎白茶。

尤其是生長條件極度依賴於當地“溫光水氣土”而生的植物,在脫離了那個地方原有的條件,在外地生長,植物內在的物質早已天翻地覆,再加上外地茶農製茶工藝的不專業,如此白茶,可是“高檔茶葉”?

只選嫩葉,不看茶樹不看產區,這種“高檔”,不要也罷。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只看嫩芽選擇白茶,有可能踩進這四個陷阱

《3》

只選嫩芽,不看產區,“高檔茶葉”可是來自海邊?

不知茶友們可還記得田忌賽馬的故事。

孫臏用下等馬對上等馬,上等馬對中等馬,中等馬對下等馬的方式,贏了對面原本腳力相仿的馬,將原本不分伯仲的比賽,爭出了個高低。

茶葉中也有這般對比。

在高山茶的隊列中,壽眉的“高檔程度”或許會稍稍低於白毫銀針和壽眉,可對上平地茶或者海邊茶,那強得可不是一點半點。

只選嫩芽,可在海邊狂風吹拂、日曬猛烈下的白茶樹,它們的嫩芽,夠高檔嗎?

來自高山雲霧,即使身爲壽眉,它的滋味也足夠清潤動人。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只看嫩芽選擇白茶,有可能踩進這四個陷阱

同樣是茶樹的嫩芽,海邊或者平地的茶樹,接受的日光猛烈,人尚且受不住,更何況是嬌嫩的茶葉?

平地的高溫,使得茶樹嫩芽中的物質急速消散和流失,葉綠素也在高溫強曬下水解,褪成了其他顏色;泥土的疏鬆程度不夠,偶遇暴雨,這些茶樹還免不了泡爛根系的慘劇。

這樣的白茶樹,即使採的是它的嫩芽尖尖,也同樣是白毫稀疏、葉片單薄、茶香稀薄的模樣。

反觀高山,比平地低了4、5度的溫度,使得喜溼喜陰的茶樹飛速成長,高山漫射的陽光已經被雲霧削弱了強度,幫助茶葉更好地進行光合作用,泥土中的豐富礦物質,是茶葉香氣的基礎來源。

這般採摘而下的壽眉,回甘甜蜜,湯感淳厚,是獨立於白毫銀針和白牡丹之外的風情搖曳,香氣迤邐,這般白茶,又有誰能昧着良心說它“低檔”?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只看嫩芽選擇白茶,有可能踩進這四個陷阱

《4》

只選嫩芽,不看工藝,“高檔茶葉”可是渥堆茶?

嫩芽,是茶青中最嬌嫩的一部分,它好比一道好菜所選用的精緻原料,可若是對上了手藝不精的“掌勺人”,再好的原料,也會被糟蹋得不成樣子。

小李姑娘的廚藝,便是糟蹋材料的第一人。

無論是多麼新鮮嬌嫩的肉類,還是多麼彈牙爽口的海鮮,亦或是脆嫩爽利的蔬菜,一經她手,馬上變的漆黑怪異,調料一灑,鍋鏟一甩,端出來的必定是五味陳雜的黑暗料理。

品質再好的茶葉嫩葉,遇上像“小李姑娘”這般手藝的製茶師傅,必然是要愴然淚下的。

可手藝不精,或是懶散懈怠的製茶師傅,其實不在少數。

尤其是當所有人都開始蜂擁而至,一起做日光萎凋的白茶,卻不是人人都有那個資本,足夠將茶葉做成清鮮濃香的模樣。

不少“遇人不淑”的茶青嫩芽,從工藝開始,就失去了成爲“高檔茶葉”的機會。

白茶的工藝簡單,一萎凋一烘乾。品質的缺陷,是從萎凋開始就埋下的伏筆。

日光萎凋對茶葉的好處十分明顯,光波喚醒了茶葉中的芳香醇類物質,與之點醒了茶葉中的酶物質,開始了茶葉的陳化之旅。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只看嫩芽選擇白茶,有可能踩進這四個陷阱

可日光萎凋,卻並非外行人想得那麼簡單。

春茶季,李麻花曾躍躍欲試,打算依靠自己萎凋一水篩茶,一接過茶青,她便懵了。

日曬時間的長短如何把控?茶葉的什麼顏色算是萎凋正常?什麼時候的陽光可以萎凋?茶青該怎樣攤放?

這些問題一個個降臨,在製茶師傅的無法支援的情況下,最後那一水篩茶青,也沒製成個像樣的模樣。

只有真正有經驗的製茶師傅,才能得心應手地看茶下碟,因材施教,將茶青最美好的模樣展示在陽光下,用陽光和清風,成就了它們的茶香和滋味。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只看嫩芽選擇白茶,有可能踩進這四個陷阱

而烘乾這道定義白茶的工序,更是嚴格。

真正的國標承認的白茶,幹度必須在8.5%以下,爲了讓白茶達到這個幹度,大火猛烘是絕對不可以的,只有文火慢烘,纔不會使得茶葉中的內質揮發,茶香消散。

唯有細心和耐心,纔是成就好茶的關鍵。

而所謂“高檔茶葉”,只選嫩芽,不看工藝,可小心了,別買到的是渥堆茶、做舊老白茶!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只看嫩芽選擇白茶,有可能踩進這四個陷阱

《5》

只選嫩葉,不看年份,“高檔茶葉”不能有老壽眉?

壽眉蒙受誤會已經太久太久,原本價格親民的壽眉,是無數茶友接觸白茶的最初選擇,卻逐漸成爲旁人口中嫌棄的來源。

可憐憶昨尚如春日花,悲今已作秋時草。

不是嫩葉、產量較大的壽眉,就與高檔無緣了麼?

可上天本就是公平的,產量較大的壽眉,在時間的催化下,在大浪淘沙的光陰歲月裏,逐漸成爲了老白茶中的主力軍。

試問,一款陳放三五年、儲存良好的老壽眉,怎麼不“高檔”?

老白茶本就是白茶開始聞名的起點,老白茶“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的名聲,更是馳名茶圈,如此好茶,就因爲不是“嫩芽”,就黯然離場?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只看嫩芽選擇白茶,有可能踩進這四個陷阱

棗香,是獨屬於優質老白茶珍貴證明。

而比起選用嫩芽的白毫銀針和白牡丹,粗枝大葉的壽眉,其實更容易出現棗香馥郁。

壽眉的茶梗粗大,葉片寬大,這些舒展的葉片中,儲存了較多的芳香物質,而豐厚的芳香物質,是老白茶棗香的基礎,它們成茶後的香氣層疊,變化多端,成熟穀物的香氣便在這當中孕育。

壽眉壓餅包揉茶葉的過程,使得這些藏在粗枝大葉中的果膠物質因壓制而溢出,溢滿了茶葉表面,隨着時間陳化,茶餅新生出的或是蜜餞,或是甜棗的馥郁香氣。

另一方面,壽眉茶梗中和大葉片中儲存的果膠和果糖,都是甜味的物質的來源,這種甜蜜,是壽眉醒目的基調,最獨特的滋味,在陳化過程中愈發明顯。

若是一餅棗香濃郁,藥用價值驚人的白茶,還算不上“高檔”,這般宣言,老白茶的顏面何在?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只看嫩芽選擇白茶,有可能踩進這四個陷阱

《6》

一片葉子擋在眼前,會讓人看不到外面的廣闊世界。

而茶葉的嫩芽擋在那位茶友眼前,卻讓他辨不清真正的好茶所該有的標準。

茶樹的產地產區,工藝的精湛,內質的豐厚,這些纔是構建茶葉品質的關鍵,而平價的壽眉,在光陰的催化下,依舊能成爲足夠“高檔”的老白茶。

這是茶葉內質的公平對待,是時間對它的點化扶持。

一葉障目,不見天日;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路遙知馬力,日久,亦可見茶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