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鍾會回到了漢中,鄧艾也從汶山撤退。”又或者“鍾會退守漢中,姜維能反攻成功嗎。

假設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因爲一個結果,必然是衆多事件的集體合成,並不是“假設”單一事件就能輕易知道的。

不過,“假設”依然是一件很有想象力的事。可以說,“假設”推動了歷史不斷的向前發展。所以“以史爲鏡,可以明得失”不正是建立在“假設”的前提下的?

假設,隋煬帝是一代明君,或沒有遼東三徵,唐太宗能不能站在銅鏡面前,說這一句話?我想,大概是不可以吧。

對於,三國。由於魏、蜀、吳都沒有成爲最後勝利者,而贏出的晉沒有多大粉絲。由此,對三國的“假設”便不斷出現。

畢竟,我們都希望自己的支持者在博弈之中取勝。

回到正題——

如果鄧艾偷渡陰平道沒有成功,會發生什麼事?

讀題“鄧艾偷渡陰平沒有成功”。

可能發生的情景有兩個。

第一:偷渡前被阻止了。

第二:偷渡後被狙擊了。

(一)路線

如果是偷渡前被鍾會等人阻止,那麼魏軍多了三萬人。但是在劍閣天險面前,鍾會的十萬大軍對姜維的四、五萬大軍尚且沒佔到便宜。多了三萬人,個人覺得作用不會很大。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名號不是吹的。我不記得在哪裏看過一段文字“歷史上從來沒有一支軍隊能從北面突破劍閣防禦,都是繞道的。”如果這段文字是真,那麼再給百萬大軍,也是個看字。

當然,劍閣外施展不開,不代表不可以找其餘的路徑。

三國之前,發生的入蜀戰爭不多。就是秦滅巴蜀和東漢滅公孫述兩個。再有的,就是劉備入成都之戰了。另外,張郃攻巴東之戰也算半個。

秦滅巴蜀之戰時,益州主要有三個國家,蜀(成都)、巴(巴郡)、苴(葭萌)。戰鬥階段分爲四個階段:

1、 蜀出兵苴。

2、 苴國兵敗,出逃巴國,向秦求救。

3、 秦國出兵,蜀國在葭萌主力迎戰,蜀王戰死,蜀國覆沒。

4、 秦滅巴苴。

從地圖可知,葭萌關在劍閣東北方向。即秦滅蜀之戰,還沒到劍閣就已經進行主力決戰了。和劍閣無關。後來的滅巴國一戰,由於巴國向秦求救,屬於滅蜀聯盟。且離劍閣太遠,估計也沒有和秦在劍閣發生戰爭。

即,秦滅巴蜀一戰,對魏滅蜀一戰沒有參考意義。

東漢滅公孫述一戰:

劉秀採用的是南北水陸共同進攻的方法。

雖說是南北呼應,水陸並進。但是東漢滅蜀一戰,雙方主力決戰在東部,前期是圍繞巴郡(江州)作戰。後來東漢見江州難打,就圍起來,主力直接兵分兩路殺進四川盆地。

而益州北部的軍隊,主攻方向的下辨、河池,由河池入蜀。走的是益州西部路線。換算蜀漢地圖,算是在沓中、汶山、江油、綿陽、涪城、綿竹關一路南下。

部分和劉備攻打劉璋路線相符,也是繞過了劍閣。

益州東部進攻路線對魏國來說沒有參考意義。

畢竟東漢是在取得荊州的控制權後,再逆流而上。很明顯的,東吳還不至於傻到讓開荊州往江州方向通道給魏國軍隊使用。

就算鍾會頭鐵,從漢中出發,走張郃的路線,一路破關斬將殺到宕渠,再殺到江州。那麼他就會很驚奇地發現,姜維和丁奉用更驚奇的眼光望着他。畢竟丁奉的援軍此時應該趕到了永安。

那麼,鍾會只能參考東漢滅蜀,益州北部的路線。

由於題目設定“鄧艾不走陰平道”,即鍾會也不可以走。那麼,鍾會只能結結實實從沓中、汶山、江油、綿陽、涪城、綿竹關一路打下來。

行嗎?

估計夠嗆。

走這條路線,首先要打沓中——已經打下。然後是汶山。

雖然漢中防線崩潰。但是汶山郡,還有汶山、龍鶴、冉駹、白馬、匡用五圍牙門之兵可用。魏國不容易通過。畢竟樂城現在還在圍攻。

其實,鄧艾不選擇攻打汶山,而選擇更冒險的陰平小道。可能有兩個考慮:1、汶山難打。2、汶山路線層層狙擊,即使打下一城,後續依舊要硬啃。不如冒險一把,從陰平出發,繞過汶山,直接攻打江油、涪城。

無論如何。至少在鄧艾看來,汶山路線的難度和收益,都要低於陰平小道。反面也說明了,汶山路線的艱難。

因此,假設陰平、江州兩條路線都不能走。留給鍾會的選擇其實不多,無論是劍閣,還是汶山都是硬骨頭。

(二)漢中

鑑於史書上已經提到鍾會在久攻劍閣不下的情況下,已經有了退意,是鄧艾偷渡成功才讓他留下來繼續槓。

那麼假設鄧艾偷渡不成功,鍾會的退意很可能會成真。即退回漢中修整。

這時就開始了另一個問題“如果失去漢中,蜀漢還能保持三國鼎立嗎?”又或者“鍾會退守漢中,姜維能反攻成功嗎?”

其實,這一站最大的決定意義不在前線,而在後勤。也就是魏國能不能源源不絕地向漢中提供後勤支援。

因爲整個蜀國只有10.2萬兵馬,而參考姜維的部隊,蜀漢在漢中常駐部隊不會超過5萬。而單單鍾會的部隊就有十二萬人了。後來,諸葛緒的三萬部隊給了鍾會,等同於他手上有十五萬人馬。

“會與緒軍向劍閣,會欲專軍勢,密白緒畏懦不進,檻車徵還。軍悉屬會。”

那就等於,平時只能養5個人的漢中,現在要養十五個人。多了三倍出來,單靠漢中的補給,肯定是無法供養的。

那麼就會導致兩個問題。

1、 關中的壓力大增。

2、 漢中平民對魏國軍隊有所牴觸。

個人覺得吧,這會是另一版本的劉備和曹操的漢中之戰。

至於勝負,個人偏向蜀漢。

1、 面對己方龐大的軍隊數量。鍾會只能要求關中輸送更多的糧食,而鍾會入蜀作戰已經很長時間。歷史上,從開始伐蜀到鍾會作亂,跨越了一年的時間。

“景元三年冬,以會爲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諸軍事……”

而鄧艾偷渡陰平時間是“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裏”

那麼鍾會入蜀作戰少則半年,多則十個月。考慮到關中的經濟情況在姜維多年的努力下,應該是無法長期支持這麼龐大的部隊的。

那麼鍾會的選擇只有兩個,1、對漢中橫徵暴斂;2、減少漢中軍隊數量。

第一個方法想來是走不通的。因爲以前姜維北伐也確實過力了,漢中百姓家也沒有餘糧。除非把漢中百姓全都榨乾,否則不會有啥作用。

而在進攻失利之後,魏國的軍隊最怕的就是當地的民變。姜維北伐用力過大,“民有飢色”但是起碼還能活着。現在鍾會要徵收比姜維時代還要重的賦稅,漢中百姓響應姜維的反攻是鐵定的了。

第二個方法,減少漢中軍隊數量。大概來說,要減到6萬吧。其實4/5萬更好,穩定民心。但是6萬也好,4/5萬也罷。對於姜維來說,依然是很頭疼。

另外,開始就說了。

鄧艾偷渡陰平失敗是有兩種情況。

1、 籌劃階段就失敗了。可能是鍾會不同意,可能是手下不同意。

2、 實施階段失敗了。可能是路實在太難走,三萬軍隊沒走出七百里的小道就全沒了。也可能是走出了,但是在綿竹被諸葛瞻殲滅等等。

如果是第一種情況。那麼在鍾會撤回漢中時。鄧艾也跟隨回漢中,或正在強攻汶山一線。

其實,雖然鍾會名義上是總指揮,但是鄧艾並不歸屬他統領。相信鄧艾不會和鍾會一起,而是選擇另一個地方撤退。畢竟諸葛緒的教訓就在前面。

那麼,如果鄧艾在強攻汶山一線。在鍾會撤退後,他也應該會撤退。單單三萬人就想正面突破蜀漢,也沒這麼簡單。

(三)姜維

鍾會回到了漢中,鄧艾也從汶山撤退。

這下輪到姜維出牌了。

此時的政治形勢對姜維是有利的。戰爭是集權的最好方法。劉禪雖然不是優秀君主,但是對於姜維他還是給予足夠的信任。黃皓的讒言,此時大概不會有作用吧。畢竟臨陣換將,換的還是阻擋敵人大軍的主力大將。這是大忌。

即使劉禪想換,有人敢上嗎?

黃皓說:“右將軍閻宇?聰明能幹,勇猛過人,可以替姜維取漢中……”

閻宇:“奪權也要看時候啊,我不敢,我不敢。”

諸葛瞻?

如果鄧艾偷渡,諸葛瞻把鄧艾消滅的話。那他有可能會成爲姜維繼承人。但是以諸葛瞻的明智,雖然對姜維有意見。但是不至於這個時候排擠姜維。畢竟是國家存亡之際。

所以說,鍾會撤退後。姜維的地位得到鞏固。

相對來說,鍾會就尷尬了。

衆所周知,司馬昭伐蜀前召開過會議。但是包括鄧艾在的所有人都說蜀漢不可伐,只有鍾會一人說蜀漢可伐。那麼,現在伐蜀失敗,應該怪誰?

司馬昭自己怪自己?

如果他不是剛剛把皇帝殺了的話。還是可以收買人心的。但是已經威名動搖的他,不可能再做出這種事來。

那麼,只能由鍾會背鍋了。

伐蜀三大將,諸葛緒被鍾會告了一把,押回洛陽。鄧艾可能被捉住了(偷渡陰平失敗情況下)也可能在汶山(沒有偷渡陰平情況下)。

如果鄧艾被捉住了,只能繼續由鍾會戴罪立功。如果鄧艾不被捉住,鄧艾可能會取代鍾會。當然,也可能從洛陽空降一人下來。

無論如何,這都是一碗不好喫的飯。

姜維能不能反攻成功?

我不知道,以後再說吧。

(不知道什麼原因,有些地圖上傳不了,就不上傳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