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此一來,"我都是爲了你好"就堂而皇之的將原本好好的交換意見,偷換成了情感的給予與回報,然後用情感綁架了一切的道理和感受,用無私文飾了突破人際邊界的自私,用愛的光環綁架出了"你必須聽我的"的強盜邏輯。正如高曉松在《奇葩說》裏說的那樣,我們都是"先接受了我是爲你好這麼多年,才成長成了一個有能力選擇做自己的人。

在問答平臺上回答過:"子女不找對象,不願意結婚,作爲父母應該怎麼說服孩子?"

"孩子畢業後在一線城市工作壓力大,生活成本高,我該如何勸他回二線城市呢?"

"孩子選擇放棄出國培訓的機會,我該如何勸他把握機會呢?"……

也回答過:"如何不讓2歲的孩子長時間看電視?"

"如何教育孩子規則感?"

"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你會發現,生活中很多現象出發點都是"爲了你好",包括朋友間的建議、社會的各種規範和制約。

正如高曉松在《奇葩說》裏說的那樣,我們都是"先接受了我是爲你好這麼多年,才成長成了一個有能力選擇做自己的人。"

所以,如果我們拋開所有的前提和環境來說:"我都是爲了你好"是一種強盜邏輯,這個命題本身就成了強盜邏輯了。

那麼,"我都是爲了你好"在什麼時候成了強盜邏輯的呢?

當這句話並不是站在理解與溝通的角度,而是不顧一切強硬地表達着言下之意——"你必須聽我的"的時候,我們會感受到自主性被剝奪,並且是被一種"善意"、"無私"的情感所勒索着,失去了用理性去辯駁的權利。

通常此時拋出"都是爲了你好"的某人,他是有意識地將自己放在了情感的高點,巧妙的將原本的討論變成了不論對錯,也不談利弊,而只論你是否能夠回報我的無私奉獻。

那麼,接下來的邏輯就變成了,凡是違拗就等同於情感的背叛。

如此一來,"我都是爲了你好"就堂而皇之的將原本好好的交換意見,偷換成了情感的給予與回報,然後用情感綁架了一切的道理和感受,用無私文飾了突破人際邊界的自私,用愛的光環綁架出了"你必須聽我的"的強盜邏輯。

親情中隨處可見"都是爲你好"

我的一位四十多歲的朋友最近正打算跳槽。說起來也很簡單,五年前機緣巧合他跳槽到了現在這家公司做產品研發的部門主管,工作穩定,待遇自然也不錯。因爲一直單身,加之這家公司又離家近,所以這麼大把年紀了,他依舊和父母喫住在一起。

最近,他原來就職的那家公司人事變動,他的老領導升任了公司的一把手,於是就想請他回來負責整個技術部門。很顯然,待遇有所提升,面臨的壓力也會加碼。並且,公司離家遠了許多,來回也沒那麼方便了。

這本來是一個相對稀鬆平常的抉擇問題,他也已經基本上答應了老領導的邀請,開始籌劃在公司附近買房,張羅着跳槽了。可是,他的老母親卻堅決不同意,理由很多,比如"離家遠"啊、"不穩定"啊、"壓力大"啊,最重要的理由就是"我這都是爲了你好"!

他和我們吐槽說:"理由千千萬,只有這句沒法辯。老母親的玻璃心,傷的那都是愛啊!"

作爲朋友,眼看着他自己都將步入老年隊列,卻仍然在自主選擇中如此的身不由已,我們也只能無奈的深表同情了。

親人間以"我都是爲了你好"爲開場的對話,少了真正去理解對方究竟需要的是什麼,少了真正站在對方的角度去審視權衡。

說到底,用情感所強調的無非是自己的掌控權,扼殺的是那個人的自主性。

再說個職場的故事

衆所周知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故事中,孫悟空三次不顧一切的棒殺妖孽,是爲了啥?還不是爲了保護唐僧的安全嗎?

那麼唐僧呢?用肉眼凡胎苦口婆心的規勸孫悟空不可殺生,甚至祭出緊箍咒念得孫悟空痛到滿地打滾,將他逐回花果山反省,又是爲了什麼呢?還不是爲了讓孫悟空祛除惡念,皈依佛門嗎?

兩個人都是"爲了你好",可是結果卻成了互相傷害。如若不是後來孫悟空赤膽忠誠,不計前嫌殺回寶象國解救唐僧,這西天取經的偉大事業可不就夭折在了各自"爲你好"的誤會中了嗎?

再怎麼爲了對方好,也得有話好好說。就算是上司,就算是經驗資深,也不可憑自己的主觀判斷,就臆斷對方,替對方做決定。

沒有了尊重,沒有了坦誠的溝通,所有的一片苦心,都不過是一廂情願,也只有付之東流了。

再親密的關係也不可跨越邊界。

所有的關係都是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基礎上的,尊重彼此的價值觀、尊重彼此的獨立,意見不同時可以各抒己見,但必須尊重當事人獨立抉擇的權利。

在這裏必須提的一個名詞就是心理邊界。

每一個人都有兩種生存空間——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這種空間與外界的界限,稱作邊界。相對於有形的物理空間,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擁有屬於自己的心理空間,以確保我們擁有獨立的自我。

心理邊界的意義就在於維護我們內心的獨立空間不受外界的傷害,明確責任,不過分依賴,也不過分承擔。

心理學研究表明,90%的人際關係問題,都是心理邊界不清所導致的。

人際界線不清最典型的表現就是把他人的事當成自己的事,過分捲入,過度干涉,以拯救者自居。當然,這種習慣於任意滲透入他人邊界的人,自我的邊界也非常的模糊,經常將自己的喜怒哀樂投注在他人的一言一行中。

因此,他們很容易混淆哪些是自己可控的,哪些是自己不可控的,然後眉毛鬍子一把抓,統統妄圖置於自己的掌控之中。

他們會認爲自己面對失控而產生的焦慮全是因對方的違拗而起,他們會認爲他們爲了降低自身焦慮而提出的要求"都是爲了你好",並且不容辯駁的要求"你必須聽我的""只有聽我的,你纔對得起我"。

這其中還蘊含着對他人強烈的不信任感,認爲他人的感受與獨立思考都不值一提,離開了自己的正確指導對方將一事無成。

愛,並沒有錯。

相信每一位願意伸出援手給予的建議的人,一定是出自於深信這樣做是"爲了對方好"的赤誠之心,只是,我們更要堅信對方纔是自己人生道路的決策者。

如果真的爲對方好,那麼,怎會輕視對方的獨立自主,而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呢?即使是出於愛和關心,突破了分寸和界限就是傷害。

康德說過這樣一句話:"最可怕的事莫過於一個人必須順從另一個人的意志。"

內在的自由感是一個人最珍貴的心理狀態之一。

愛一個人的方式,就是要意識到他的獨立,並且保護好他的界限,尊重他的人生。

作者簡介:

於平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簽約心理諮詢師

諮詢領域:情緒困擾、人際交往、職場壓力、個人成長、兒童青少年成長困惑等。善於通過聆聽、敘事等互動模式,協助來訪者探索自己的內心,發掘自身的資源與力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