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諸葛亮的部隊必然不是和陳式一同從漢中來到,最合理的解釋就是諸葛亮並沒有選擇從故道一路撤回漢中,而是選擇了在半路從祁山迂迴,不僅時間點完全卡上了,而且考慮到魏軍寧願調動伐吳軍隊來援救陳倉也不動用郭淮所部,就是判斷郭淮所部面對諸葛亮的部隊沒有優勢,建威相遇後郭淮的決定也證明了他遇到的就是剛從陳倉撤軍難以戰而勝之的諸葛亮二伐部隊。而後明暗交換,原來的伏筆卻成了引魚上鉤的餌料,明爲騷擾陳倉,緩解東吳壓力,其實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當魏國注意力集中在陳倉時,派遣陳式進攻陰平和武都,雖然有郭淮的援救,但是當他在建威遇到本應沿着故道撤回漢中的諸葛亮二伐大軍時,陰平、武都兩郡的結局就已經寫定。

中國的歷史中,有一個時期,它沒有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霸氣,既不能封狼居胥,也不能燕然勒石。

它也沒有盛唐萬里山川皆中國的豪邁,它的馬雖然依舊強勁到可以讓四夷賓服,但還是將陝北和河套拱手送人,讓匈奴的王庭從大漠搬到了幷州北部,埋下了中原近300年動盪的種子。

它就是三國,一段因爲小說被人熟知的歷史,一個外國人做遊戲做出了花的中國時代。當你操縱着三基佬在虎牢前擊敗呂布,聽着敵羞吾去脫他衣的配音時,其實可以收起嘴角露出的姨母笑,因爲這其實是一個家有五人,三人爲役,父兄在都,子弟給役,州縣民怨者成行矣的時代。

這裏面的差別就是文學遊戲與歷史的偏差值造成的,而除了大背景的異同外,有一些我們熟知的常識也有對有錯。

像曹操袁紹的河北爭霸竟然是一場耗時綿長的持久戰,那場官渡之戰後有七個年頭曹操都忙着喫健胃消食片,消化分解河北的袁家勢力;而司馬懿作爲諸葛亮的一生之敵,其實在丞相的大半生裏,對手都不是宣王。

套路不如道路多

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諸葛亮的某次北伐,自然對手也不是命長的氣死曹家人的司馬懿。在演義中,諸葛亮的北伐有一個響亮的代稱——六出祁山。但我們上面說了文學創作必然有藝術加工,這裏自然也不例外,諸葛亮說我要是有能六伐曹魏的時間,那還不如在五丈原多種點田,多送幾套女裝給司馬仲達,不熬死他也得氣死他。再說了雖然諸葛亮喜歡祁山道天下皆知,但再好喫的吮指原味雞也有喫膩的一天,祁山道再好走也經不住木牛流馬出來後故道和褒斜道的香啊,換言之,諸葛亮共五次北伐,三走祁山,畢竟真愛,一走故道,一走褒斜道。

Hold on,這麼多道不來張地圖怎麼整的明白呢。

漢中翻越秦嶺達到關中的諸道路

關於漢中翻越秦嶺到達關中的幾條道路在前一篇文章中有比較詳盡的描述,這裏我們就看圖說話再簡單說明一下。

故道又叫陳倉道,道如其名,最古老,韓信暗度陳倉就發生在這裏,自周以來就是秦蜀之間的主幹道,但是路長,出了散關還得在渭河上坐會船,你以爲這就完了,易守難攻的陳倉要塞會在河道北岸高地上等你來戰。

褒斜道,漢武帝時擴建重修的道路,里程比古道接近短了一倍,有水無坡行軍較易,但是中間太白嶺一段,斜谷水從散關方向流入,方便了伏兵進出。

儻駱道又叫駱穀道,路程最短,彎道最多,而且別家的路很多都是河谷地帶,走得累了還坐船,在這裏你是別想了,步子能扯多大扯多大。

子午道,出口離長安最近,但是路政建設也最差,人煙稀少,道窄且舊

祁山道,出口離長安最遠,其水系能和嘉陵江聯繫起來,運輸條件最好,從祁山出來,與其說是打關中,還不如說是打涼州

從行軍和補給難度上來說儻駱道>子午道>故道>褒斜道>祁山道

從對關中的威脅度上來說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故道>祁山道

從對涼州的威脅度上來說祁山道>故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志在奪取隴西,全據涼州,進而威脅關中的諸葛亮爲啥愛走祁山道,不是因爲愛,只是因爲路好人多靠隴西,果然政治家的世界裏沒有愛情。

出褒斜道的第五次北伐幫盟友就是幫自己

不過五伐曹魏,三出祁山,說明還是有另闢蹊徑的時候。今天我們要說的諸葛亮第二次和第三次北伐就是一套從故道和祁山打出的組合拳。

228年3月,馬謖敗走街亭,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最後只帶了西縣千戶鎩羽而歸。

228年12月,諸葛亮兵出故道,被陳倉所阻,二十多天後糧盡兵退,這是其第二次北伐

229年1月,陳式出兵武都、陰平,諸葛亮圍點打援,阻郭淮於建威,這就是收復武都、陰平兩郡的第三次北伐。

第一次北伐的備戰期從諸葛亮在南中刷完孟獲這個經驗包算起已有三年,但是二伐距離一伐竟然只有短短9個月,而三伐距離二伐的時間差甚至不能以月爲單位來計算。從這點來看,二伐和三伐顯然不如一伐一般是籌備細緻,以舉國之力來支持的大型戰爭,而只是一系列事出突然的局部戰爭。

這個局部戰爭的源頭在於一場無間道,話說隔壁孫十萬常年打仗穩如狗,一過長江就嗝屁,一連串操作硬是把合肥打成了江淮重鎮,把滿寵、張遼、曹休打成了不世出的名將。但是孫權不愧是連曹操都要感慨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存在,打仗不行,那我就埋暗樁。

228年5月,周魴密通曹休,兩人你儂我儂,吳國的暗樁就此埋下。

228年8月,曹休覺得撩的差不多了,就開始帶兵南下。

奔波了一個月後,曹休非但沒遇到周魴的開門迎客,反而是在石亭感受到了劉皇叔當年的惆悵,東吳名將陸遜用了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給了曹休當頭一棒。

諸葛亮是否知道孫權的部署,並沒有明確史料記載,考慮到吳蜀的盟友關係,周魴的詐降可能有過提前知會,但是曹休什麼時候南下就算是孫權也只可能在臨戰前獲悉,更不用說遠在益州的諸葛亮了。

所以當9月曹休敗於石亭的消息傳來時,諸葛亮的表情大概是這樣,從一臉震驚到一臉鎮靜。

上面的文字其實對於228年的情況講的並不透徹,由周魴詐降帶動的可不止曹魏的大司馬曹休所部十萬大軍,還有司馬懿帶着張郃以及關中諸軍順着漢水往江陵趕,可惜司馬懿進兵的時間不好,冬天水淺,大船通行困難,只好回屯江陵城東的方城。

這南邊一個大敗,一個走不動不說,北邊的鮮卑也不消停,三萬騎兵直接把魏國的烏桓校尉田豫圍在了馬城。這時候的魏國南北同時開戰,新敗於孫權,再困於鮮卑,三支方面軍被套牢,半年前拿下街亭,擊退諸葛亮的大優局面慢慢地被消磨着。

看到這種局面,諸葛亮自出師表之後再度祭出千古名篇——《後出師表》,通篇以時局爲例,說王朗、劉繇放任孫策野蠻成長,當幡然醒悟時,孫氏已經虎步江東;說曹操用兵如孫子吳起,依舊會有南陽之困,潼關之危,用魏吳的情況說明了即使敵強我弱,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志氣。

其實除了小國寡民,不戰是死,戰了可能還是死,但至少有了站上戰場對着命運拔劍的機會這個理由以外,還有其他的特定因素支撐着諸葛亮迅速在西線掀起波瀾。

首先魏國的兵力動向是最大的原因,曹休大敗,其實對於西線的影響並不大,因爲其本來就是東線駐防部隊,倒是司馬懿和張郃這對關中戰場上的好搭檔被抽調伐吳幫了諸葛亮一個大忙,此時蜀軍北上,在整個西線需要對付的僅僅只是郭淮的隴西軍隊,和曹真手下駐防長安的剩餘關中軍,既降低了作戰壓力,還能策應盟友,一舉兩得。

同時人們往往只注意到二伐與一伐之間的時間間隔短,來不及備戰,但如果這個準備其實早在一年前已經做了呢,要知道諸葛亮五次北伐,從規模上來說,二伐和三伐是局部戰爭,四伐是中型戰爭,只有一伐和五伐纔是舉國而動的大戰,而之前的一伐雖有馬謖趙雲之失,但趙雲作爲疑兵只是偏師,做到不潰敗就已經成功了,馬謖雖敗,但好在王平所部死戰,衆人皆能和後方的蜀軍主力匯合,諸葛亮不但及時止損退回了漢中,還順帶捎走了魏國一千戶作爲戰利品。

但是一伐的失敗顯然也帶來了兩大惡果,因爲出祁山佔隴右的謀劃已被曹魏知悉,那麼偌大一個涼州無可戰之兵的可能也就不復存在,更關鍵的是一伐的撤退過程中,蜀漢還丟了武都陰平兩郡,祁山道那是更不好走了。

而剩下的選擇儻駱道難於行軍,子午道過於冒險,褒斜道一伐時趙雲爲了安全撤退,一把火給燒了,短期內恢復不了,唯有直面陳倉的故道雖然全長一千多里,但相對平坦可用於倉促間的戰略機動。

但地理交通信息對於雙方來說都是公開透明的,諸葛亮下一波攻勢要走故道,顯然曹真也預料到了,爲了防備諸葛亮的攻勢,曹真一早就讓郝昭在陳倉修築城防,儲備軍需物資,果然有備而無患。

陳倉攻防戰

諸葛亮11月帶兵北上,考慮到路程長達千里,山路難行,路上就算強行軍也得花上個把月。按照魏略記載亮自以有衆數萬,而昭兵才千餘人,又度東救未能便到,乃進兵攻昭,起雲梯衝車以臨城。昭於是以火箭逆射其雲梯,梯然,梯上人皆燒死。昭又以繩連石磨壓其衝車,衝車折。亮乃更爲井闌百尺以射城中,以土丸填塹,欲直攀城,昭又於內築重牆。亮又爲地突,欲踊出於城裏,昭又於城內穿地橫截之。晝夜相攻拒二十餘日,亮無計,救至,引退。

看起來雖然兩軍兵力差距巨大,但是科技含量一點不低,諸葛亮用衝車,郝昭就拆了石磨來砸,諸葛亮立井闌射土丸想填平壕溝直接翻牆,魏軍就在城裏面再造了一堵牆,諸葛亮用木遁立雲梯,郝昭幾顆大火球就給招呼了,諸葛亮土遁想造訪內城,郝昭半路一套體術連擊給攔了下來。乍看起來數萬蜀軍強兵和武廟牌面人物諸葛亮一起在郝昭的千把守軍面前喫了大虧。

但要知道歷史永遠是勝者書寫的,這段魏略中的文字也有待考量的地方,首先蜀軍一路趕路,糧草都沒帶齊,衝車,雲梯、井闌一個不少,這行軍難度是否忒大了一點。

雖然百尺井闌大概率是數字上的虛指,新築的城牆想必也沒有百尺等高。但考慮到秦漢時代築城普遍使用夯土法築牆,一般夯築完一層後,甚至需要停工半年來等堅硬,才繼續夯下一層。而這裏的郝昭的成就顯然超過了隔壁島國的豐臣秀吉,什麼一夜城,我們一千多年前就有了。

總之經過了二十多天的激烈交鋒諸葛亮最終糧盡兵退,雖然撤退過程中一招回馬槍賺到了追擊的魏將王雙的人頭,但還是隻能解陳倉之圍而去。

那麼諸葛亮的目的達到了嗎?如果是指乘着關中防務空虛,拿下陳倉威脅長安的話,他顯然是失敗了。但如果諸葛亮從一開始就沒打算打下陳倉呢。

通過地圖首先我們可以發現陳倉的位置離故道口還有一段較長的距離,要到達渭河北岸高地上的陳倉城,蜀軍還要在渭河河谷度過一段不小的旅程,這就意味着即使蜀軍拿下陳倉,它也不能有效防禦後方的補給線,從散關到陳倉,渭河河谷的任何一點都可以是被暴露的弱點。

而陳倉地處隴西和長安之間的尷尬位置,也決定了蜀軍如果沒解決西側的魏軍,就算打下了陳倉,不消多日,就能和從涼州趕來的隴西軍和從長安趕來的魏軍主力一起打上照面,到時候退路被截斷,東西哪邊都惹不起,就是一個被甕中捉鱉的死局。

那如果二伐的目的是呼應盟友,降低東吳壓力呢?顯而易見,諸葛亮的目的肯定是達到了,即使張郃對着曹叡說:“放寬心,行軍打仗,打的就是後勤,諸葛亮倉促行動,帶的糧草不破城可能都堅持不了十天,在我到達陳倉前必然糧盡兵退。”但還是擋不住一伐時隴西三郡轉瞬即降帶來的心理壓力,曹叡依然祭出了西線的救命三連:首先由曹真派出費曜先行救援;其次用快馬招來還在荊州戰場的張郃尋求心理安慰;最後還讓披星戴月趕回洛陽的張郃帶着三萬伐吳軍隊西援陳倉。

而且諸葛亮不僅調動了成功將東線的部分魏軍調往了西線,更埋了一個伏筆在其中。當魏國的重心被吸引到了陳倉後,撤退路上稍作休整的諸葛亮立即開啓了第三次北伐。目標是陰平和武都

229年1月,蜀將陳式出兵圍攻下辨,兵峯直指陰平、武都兩郡,當魏國的雍州刺史郭淮帶兵援救武都時,卻發現諸葛亮正在建威等着他,兩軍交戰,不能像曹真一樣調度西線所有軍隊的郭淮顯然在遭遇戰中沒有數量優勢,在這個前提下,面對天梯上排的上號的統帥,更覺得難以匹敵,諸葛亮一招圍點打援就把郭淮逼回了天水,陰平、武都二郡就此回到了蜀漢的統治之下。

陰平位於漢中的側翼,雖然人口稀疏,但對蜀漢來說卻是可以避免漢中成爲國境線突出部的戰略要地。而武都則是有民萬戶西北重鎮,它位於漢中西北

益州北部

側,是兵出祁山的必經之路,對於魏國來說是掩護隴西的第一把鎖,對於蜀漢來說則是經略涼州之路上的第一扇大門。這個戰略重地兩邊都不容有失,陳倉被圍時都沒做出行動的郭淮也主動率軍前往,可見武都的重要性。

那麼問題來了,郭淮與諸葛亮相遇的地方卻在建威,一個越過武都還需要繼續北上才能到達的地方,假若諸葛亮12月底解陳倉之圍,從故道撤退,參考來時行軍進度回到漢中也需要三十多天,到了漢中也是來年二月初了,長途跋涉後稍作休整補給,全軍開拔至少也要二月底三月初,而這個時候郭淮的援軍可能早就打到了陳式的面前。

而且《三國志·諸葛亮傳》關於這段歷史的記載是:七年,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衆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即使武侯小宇宙爆發,不僅從故道撤回漢中僅用時十幾天就能完成,而且還不需要休整補給,就帶着陳式一同向武都進軍,再繼續北上邀擊郭淮,那麼史料中就根本不需要用遣這種字樣,亮率軍略二郡,攻二郡都更爲形象一點。

而且諸葛亮和郭淮相遇胡,其實並沒有爆發大規模戰鬥,郭淮在看到力量對比後顯然做出了打不過,還能躲不過的決定。假若郭淮帶兵援救武都前就知道這一情況,就不可能因爲諸葛亮在建威出現就不戰而退,拋棄武都這個戰略要地,顯然郭淮出征前的判斷是面對陳式部隊還可以一戰。所以諸葛亮的部隊必然不是和陳式一同從漢中來到,最合理的解釋就是諸葛亮並沒有選擇從故道一路撤回漢中,而是選擇了在半路從祁山迂迴,不僅時間點完全卡上了,而且考慮到魏軍寧願調動伐吳軍隊來援救陳倉也不動用郭淮所部,就是判斷郭淮所部面對諸葛亮的部隊沒有優勢,建威相遇後郭淮的決定也證明了他遇到的就是剛從陳倉撤軍難以戰而勝之的諸葛亮二伐部隊。

我們再對所有已經明確的信息做下整理,就可以得出諸葛亮的二伐和三伐其實是一場彼此相關的聯動作戰。因爲孫吳的牽制,諸葛亮決定在一個表面不合理的時間點發起一場應時而動的局部戰爭,這場局部戰爭兩明兩暗環環相扣。

首先是明爲攻打陳倉,略地於防務空虛的關中,暗爲圍而不陷,調動伐吳魏軍西行,減輕盟友壓力

而後明暗交換,原來的伏筆卻成了引魚上鉤的餌料,明爲騷擾陳倉,緩解東吳壓力,其實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當魏國注意力集中在陳倉時,派遣陳式進攻陰平和武都,雖然有郭淮的援救,但是當他在建威遇到本應沿着故道撤回漢中的諸葛亮二伐大軍時,陰平、武都兩郡的結局就已經寫定。以小博大,以一州戰一國

二伐三伐,雖然只是局部戰爭,既沒有拿下陳倉,也沒有在野戰中成建制的擊潰魏軍,但諸葛亮還是通過百日內從漢中到陳倉再到建威這超過2000裏的戰略機動,營造了近乎無傷收復陰平、武都兩郡的戰略局面,爲後來蜀漢的戰略行動營造了更好的空間,退一步來講,沒有這次謀劃,我們姜維後來都不能在沓中(屬陰平郡)種田當農民。

不是在北伐就是在種田的姜維

這種以小博大的謀劃,也是三國雖然是一個大分裂時期,卻相比五胡十六國的生靈塗炭,相比五代十國的爾虞我詐更有人氣和口碑的重要原因。

以一礦打九礦的強橫雖然歷史上並不少見,但凱撒拿高盧戰勝背靠整個羅馬支持的龐培靠的是不宣而戰的奇襲和龐培疏於戰陣後能力退化,昏招不斷,朱棣能夠藉着個北平城清君側,不但要祭出換家套路,還得靠着朱允炆智囊團連續坑隊友和李景隆連老爹棺材板都壓不住的神操作。可見以一隅博一國,沒有對方的昏招送大禮幾乎是難以達成的。

我們再看看諸葛亮的對手們,一生之敵司馬懿就不用多說,兵多將廣,地大物博,能力五維幾乎接近復刻諸葛亮,關鍵這貨壽命還長怎麼玩,曹叡除了女色和後勁不足的問題外,在諸葛亮死前一系列的操作都不愧魏國實績最高的君主,曹真經歷了魏武時代,以善督諸將而聞名,張郃名列五子良將,也是百戰宿將,郭淮久鎮西北,一句要先佔北原徹底耗完了諸葛亮的生命線。

即使如此,還能有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決心,纔是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體現。每個時代的男人心中都有一個有夢想的男孩,他們面對命運的桎梏都會拿出手上的武器死戰不退,有時候是三尺劍,有時候是巴雷特,有時候是一句承諾,有時候只是一對拳頭。

套用一個不恰當的比喻,灌籃高手爲什麼能夠成爲經典,不就是在山王戰時即使流川赤木兩個核心被全方位壓制,即使櫻木背傷嚴重,即使落後二十分,來自神奈川的運動男孩們還能記起那個制霸全國的夢想,以弱勝強永遠是話題的焦點,假若這個弱者傾其所有還是無奈落敗那更是會將記憶停留在最美好最深刻的時候,湘北雖然戰勝了衛冕冠軍,但還是在後來被淘汰出局,流川沒能去美國,赤木參加了高考,眼鏡兄卸下了責任,櫻木卻還在養傷,這是青春的無奈,也是無法超越的結局,

曾經有部名爲吐槽之魂的動畫說過人的一生如負重遠行。也許乾脆丟掉行李會比較輕鬆,但無論怎樣也不會那樣做,因爲如果沒有行李的話,走起路來會多麼無趣。

雖然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結局令人遺憾,但諸葛亮以一州戰一國,一生不忘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誓言就是因爲不肯卸下重擔,而帶着這樣夢想的人還不止一個,圍爐夜話便是暖,而這僅僅是三國衆生相里面的一類,這些有血有肉,風格各異的人物正是三國令人神往的原因。

更多內容點擊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