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奧匈帝國的王儲在薩拉熱窩被的死可能是歷史上最有名的一次刺殺事件了。因爲當時的歐洲處在一個微妙的局勢之下,似乎每個國家都在之前依靠外交斡旋極力的迴避戰爭。無論是摩洛哥危機還是巴爾幹戰爭的影響都在這個機制下被控制在了局部,唯獨哈布斯堡家族這位叛逆的大公的死徹底攪亂了歐洲的均勢。

而經歷了二十年的停戰後,世界大戰再度打響,巴爾幹雖然沒有成爲戰爭爆發的起點,但也沒有忘記自己的責任,因爲戰爭的走向從這個火藥桶奇妙的拐了個彎,爲什麼說奇妙呢,因爲大量的錯進錯出導致了讓參與其中的國家獲得了預想不到的結果。

英國人渴望扳倒親德的塞爾維亞政府,卻因爲不利落的手段令這個地區在戰後站到了體系的對立面。

意大利人渴望在地中海東部重建羅馬時代的輝煌,卻跟在非洲一樣最後得靠德國人來收拾爛攤子。

至於德國原本其高級將領和希特勒對於英蘇進攻順序的糾結,卻在英國在南斯拉夫和希臘搞出小動作後不得不先踏平了巴爾幹半島,而這一結果直接加強了希特勒戰略東移的決心。

甚至連克里特島上的英軍抵抗失敗也令德國徹底放棄了進攻英國本土或者進攻英國在中東的殖民地的打算,因爲在缺少海權的情況下,德國最精銳的傘兵部隊在克里特島的戰役中付出了相對較高的代價,足以令希特勒開始愛惜起自己不多的羽毛。

儘管發生了這麼多變化,英國聯阻止希特勒腳步的想法雖然短期內失敗了,但他們事後竟然驚喜的發現在巴爾幹拖延的每一天都爲之前被擠到絕境的大不列顛島贏得了生機,也爲之後被壓在水下不能呼吸的蘇聯人多出了一口氣。而挽救英蘇也就意味着挽救了整場反法西斯戰爭,要保的南斯拉夫,希臘雖然被悉數丟給了德國,卻在無形中保住了整場戰爭的勝利。

五年之前,我們還是朋友,還可以問候,

只是那種溫柔,

再也找不到擁抱的理由。

五年之後,我不認識你 你不屬於我。

我們還是一樣,

陪在一個陌生人左右。

誰也沒想到1941年英國人在巴爾幹的失敗竟然還是達成了最終的目標——爲盟軍最後的勝利奠定了基礎,這大概是歷史上數得上號的錯進錯出了。

故事剛開始的重心並不在巴爾幹半島上,希特勒在整個1941年上半年最關注的的一直都是東線的蘇聯,當2月3日,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做出了一份有關蘇軍極不準確卻又讓希特勒極度信服的報告後,這位第三帝國的掌權者就堅定地走上了覆滅的道路。他興奮的說:當巴巴羅薩計劃開始時,全世界將會大驚失色。

不過德國的行動卻一直等到了四個半月以後才正式展開,探究其中的原因,無非是因爲巴爾幹半島的歸屬。顯然這個位於德軍東線陣地側後方的地區最終倒向哪個陣營,不僅會在軍事意義上對德國的行動造成干擾,更能在石油這個關鍵點上掐住德國人的命脈,因爲來自於羅馬尼亞油田的石油補給是驅動德國裝甲部隊前進的最主要動力。

原本德國人對於這一地區的干涉是以外交手段爲主,他們也做的不錯,保加利亞這個冤大頭再次表現了它令人堪憂的眼力勁,不負衆望的站錯了隊。而羅馬尼亞的安東內斯庫獨裁政權在受到蘇聯軍事進攻壓力之後,已經成了軸心國集團內除了德日意以外最重要的勢力。至於南斯拉夫,在希特勒親自把攝政王保羅親王叫到跟前,用胡蘿蔔加大棒的套路一頓敲打後,也乖乖認栽。所謂的大棒自然是德國壓倒性的軍事優勢,而胡蘿蔔則是當時屬於希臘的薩洛尼卡地區,這個面向愛琴海的出海口同樣也被許諾給了保加利亞。

薩洛尼卡

3月25日,南斯拉夫的首相和外相在希特勒和裏賓特洛甫面前就南斯拉夫的屈服締結了條約。這個時候整個巴爾幹半島不安定的因素只剩下最南端的希臘,他們在英國人的支持下在前一年就讓意大利人喫盡了苦頭。而意大利的悲劇正令希特勒對於南翼可能有的威脅做出了過度的解讀。

對這種解讀添磚加瓦的事件此時也在剛剛被德國納爲小弟的南斯拉夫發生了。3月25日南斯拉夫的首相才和德國人簽訂條約,3月27日在英國人的幫助下,南斯拉夫的空軍總司令就帶着一羣反德的青年軍官發動了政變。他們很輕鬆就掌握了政權,並宣佈拒絕履行之前和德國簽訂的條約。

一邊是丘吉爾的興高采烈,他決定英國將對南斯拉夫的親英政府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

丘吉爾

另一邊則是希特勒的雷霆震怒,他決定立即發動對南斯拉夫和希臘兩個國家的進攻。

因爲德軍本就在準備和蘇聯的決戰,因此戰爭準備異常迅速,僅僅十天德軍就開始進入南斯拉夫境內。這裏的山地並沒有阻礙到德軍機械化部隊的行動,而它的首都貝爾格萊德甚至沒有挺過第一階段德國空軍的波狀轟炸。

希臘的戰鬥持續時間相對長一點,因爲英軍的存在和擊敗意大利而高漲的士氣都是希臘政府抵抗決心的來源。但德國人還是一樣運用了裝甲部隊在機動上的優勢,通過贏得戰場空間,最終贏下了戰爭。

李斯特的第十二集團軍這個時候已經來到了保加利亞,而英希聯軍主要也在保加利亞進入希臘的關隘要道佈防。這個時候德軍一面向斯特魯瑪河下游佯攻,另一邊的裝甲部隊卻藉着掩護沿希臘和保加利亞的國境線越進到南斯拉夫境內,攔截了希臘和南斯拉夫抵抗力量的聯繫,並迅速攻佔了南側向愛琴海突出的薩洛尼卡地區,這樣一來,色雷斯地區的英希聯軍被攔腰截斷。

而取得了階段性勝利的德國人並沒有頭腦發熱選擇從薩洛尼卡直接穿越奧林匹斯山南下的路線。爲了避開英軍已經建立的防守陣地,德軍再次依仗自己的機動優勢,進行了迂迴,他們繞到了更西面的莫納斯提爾,並沿着西側的海岸線南下,這麼做的好處有三個,第一避開了英軍主力的消耗,第二攔截了阿爾巴尼亞的軍事力量,第三側翼的迂迴攻擊斷絕了敵軍撤退的可能性,英希聯軍也就兵敗如山倒了,不得不退守孤懸海上的克里特島。

作爲一個rts老玩家,作者深知空降對破壞方礦區的重要意義,而作爲頻繁使用空降戰術的德國其傘兵部隊投入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就發生在克里特島,大概超過兩萬兩千名德國傘兵在1941年5月20日後陸續降落在島上,當時島上的英希聯軍大概有五萬之多,但由於英國人相比於空中的威脅更擔心德國人在意大利海軍幫助下從海面上發起攻擊。因此直到德軍傘兵天降的前一天,丘吉爾仍然在考慮抽調坦克增援而不是加強防空力量,這也導致島上的聯軍對於空降部隊在降落過程的殺傷有限。

整個二戰過程中德軍的戰鬥力其實主要不是體現在裝備中,而是反應在數量衆多能力出衆的士官中,在這些士官周圍德軍個體相對出色的戰鬥素質也被拔高,而德國的傘兵部隊則更是其中的精銳。因此在數量嚴重劣勢,輕火力爲主的不利條件下德軍還是獲得了極大程度的成功。

戰鬥一週後,聯軍指揮官弗裏堡開始下令撤退,因爲防空力量的缺失,聯軍的撤退也暴露在德國空軍的炮火下,海軍損失六艘艦船,死亡人數超過兩千人,五萬多聯軍最終成功撤退的不足一萬七千人,當然英國人的抵抗也令德國的傘兵部隊遭遇了開戰以來最大的損失,死傷超過六千人。這波精銳力量的損耗,除了數字上的意義,還有更深層次的影響,從近的來說,它打消了德國依靠傘兵攻佔馬耳他這座英軍在地中海中央不沉的航母的打算,從遠的來看,也讓希特勒依靠空降兵進攻英國本土的企圖畫上了終止符。

不過無論如何德軍在巴爾幹的行動中還是獲得了極佳的戰績,整個過程中德軍損傷僅爲一萬人上下,而所獲得的俘虜中則包括了一萬三千英國人,九萬南斯拉夫人,二十七萬希臘人,至於其造成的傷亡則更是巨大。

這個戰績帶來的有利影響是希特勒徹底放下了懸着的那顆心,不再因爲羅馬尼亞油田可能遭遇英軍的威脅而心驚膽戰,在對蘇聯進行作戰佈局的同時它的側後方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安穩的。

而對巴爾幹半島的迅速征服,也讓巴巴羅薩幾乎僅僅拖延了一個月,或許大家會認爲這種拖延本質上是一種不利影響,但對於德蘇戰爭我們除了要考慮到時間因素,也同樣要考慮到氣候因素,從拿破崙時代到二戰,在俄國境內打仗,最大的挑戰不是戰術而是空間,這廣袤的空間有着極度不匹配的相對落後的交通條件,這種說的交通條件不僅包括鐵路還包括可以供機械化部隊通行的公路甚至土路。而蘇聯漫長的冬季,寒冷的氣候更是令作戰時段被嚴格限制,因爲由於冬季積雪的存在俄國春季的道路會因爲道路化雪而難以通行,而在秋季扮演道路殺手的則是秋雨,這些泥濘不堪的道正是機械化部隊的天敵。

恰恰,1941年的氣候特殊性加劇了這個情況,一直到六月初,在東普魯士曼施坦因面對的是連綿的雨水,在難免一點的波蘭則是河水氾濫,雖然原因不同但一樣造成了北路中路兩大作戰羣都要面臨一不小心踏入沼澤泥潭的境地。

因此即使沒有巴爾幹這檔事,巴巴羅薩計劃啓動的時間也很可能如同德軍總參謀長哈爾德所說不得不因爲氣候拖延。

儘管英國人在巴爾幹的強出頭雖然沒有達成他們設想的目標,但卻彷彿上錯了花轎嫁對了郎,因爲德軍迅速從巴爾幹抽身,趕上了夏季進攻蘇聯的時間點,戰爭的重心從此被徹底導向了東線,而從歷史上的戰例中可以發現,廣闊的戰略縱深總是侵略者最畏懼的東西,蘇聯恰恰在這上面有着世界最領先的優勢。

假如英軍多堅持一個月乃至半個月,我們幾乎可以斷定錯過了最佳時機的德軍是不會繼續在1941年繼續進攻蘇聯。那麼整裝待發的德國裝甲師有兩個方向可以選擇,第一英國,第二北非。以德國海軍喜人的戰力來看英國應該並不會是優先考慮的對象,反倒是北非是一個可行的選擇,隆美爾一個德械裝甲師就能帶着意大利人起飛,假如他苦苦請求的的援兵到位,那麼在當時美軍仍未介入的情況下,打下埃及是極有可能的。到時候德軍越過西奈半島,南下可以到波斯灣威脅印度,北上則可以越過高加索山脈進入蘇聯南部,甚至西班牙也會因爲局勢的變化徹底倒向軸心國,即使英國人在地中海有着海軍優勢,在其變成德國內湖後,它的地中海艦隊也只能選擇退出。

二戰時德國的擴張

我們再設想一下,假如像上面說的一樣發展,被維希法國接管的法屬西非顯然也會被德國人徹底收入囊中,後來美軍在卡薩布蘭卡,奧蘭和阿爾及爾的登陸就不會那麼容易,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也會發揮更大作用,英國包圍網帶來的壓力會不會在美國參戰前徹底將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壓垮難有定論,但至少這樣對反法西斯同盟造成的傷害要比德國踏入對蘇戰爭泥潭所造成的傷害要大得多。

所以我們才說,丘吉爾的目標失敗了,因爲他想在南斯拉夫培育親英的政權,卻因爲在巴爾幹的糟糕戰績而喪失了信用,甚至於在戰後不僅是南斯拉夫,整個巴爾幹半島除了希臘和土耳其的歐洲部分都站到了其對立面

但是丘吉爾又成功了,因爲從結果來看,德國人的戰略方向因爲英國人的速敗而徹底轉向了東線,從此走上了崩盤的末路。

這就是所謂的英國不勝而勝,德國不敗而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