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老師

除了“過剩的自尊”,你還剩什麼?

富人穿100塊錢的衣服是節儉,窮人穿同款就是窮酸;你家孩子去咖啡館打工是賺零花錢,貝克漢姆的兒子去打工就是勵志。

貧富差異,本質上應該是教育的差異。

1有公司高層困惑地說:“以前我覺得窮人家的孩子能喫苦、有責任心,現在簡直不敢招家境不好的員工,窮人家的富二代太多了!”

“富二代”,在人們印象中與好喫懶做、揮金如土、不求上進、行爲乖張劃等號,顧名思義是因爲家裏有錢、寵溺,造成孩子不懂事。

但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尤其城市新中產的崛起,言正行端、喫苦耐勞的富二代越來越多。相反,窮人家的孩子卻沾上了以前富二代的毛病。

一名體型較胖的年輕女子,用手狠狠地拽着一個環衛工人的頭髮拖行數米,旁邊其他環衛工急忙上前攔架。記者一採訪才知道,原來是女兒在向母親要錢!

這位母親已經48歲了,做環衛工10多年了,一個月才幾千塊錢。她的女兒孩子都有了,還隔三差五伸手向母親要錢,不給錢就辱罵、吵架、打架……

浙江義烏一母親每月給孩子1200元的生活費,卻遭到了孩子的埋怨和反對。

孩子居然問,1200塊是要餓死她嗎?她同學的生活費是她的好幾倍,自己是不是親生的。

記者詢問後發現,這個家庭並不寬裕,而且1200塊並不包括衣服鞋子等花費。手機、電腦、旅遊等大宗支出還是另外給錢的,這1200塊只是平常的伙食費用。

全民富二代——已經成了今天中國一個很可怕的現象。

2

這個現象出現的最大原因是家人的補償心理,越是家境不好,越覺得不能虧了孩子。

李嘉誠的兩個孩子,雖然出生在富豪之家,但從小就坐電車、坐巴士。兩人在國外時,自己安排學習生活不說,還騎自行車打工。

從李澤楷和李澤鉅今天的成就,我們可以看到現代富二代教育的成功

反觀現在很多家境不是那麼好的家庭的教育方式:我不管你將來如何,至少小時候,別人有的你都有。

寧肯窮了全家,也不能窮了孩子,是他們的教育信念。蘋果手機、名牌服裝、好喫好喝的,別人家孩子有的,砸鍋賣鐵也要給自家的孩子。

10年前,窮人勇於承認自己的不足,在教育孩子問題上能夠保持清醒:我們家境不好,你要多扛責任,自強自立;

所以那個時代出來的窮人家的孩子,都很能喫苦,能擔責任,自立自強。

一個14歲的男孩,每天早晨6點起牀,搭公交轉地鐵再步行來訓練。訓練完畢,幫教練收拾好器材,去另外一個地方打籃球。要去美國留學,他擔心體力跟不上,跟同學玩不到一塊兒,所以拼命練習。

晚上,他還要回家給父母做飯。他媽媽只會做西餐,他爸對喫沒什麼要求,他想喫什麼,就得做給全家人喫。

如果不是在賽艇俱樂部看到他,大家都會把“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安到他頭上。

其實他父親是上市公司高管,大家問他父親爲什麼這麼捨得孩子喫苦。他驚訝地說:“怎麼叫喫苦。這不就是活着的日常嗎?”

家境越不好,越容易把正常的教育當成喫苦,並以讓孩子喫苦爲恥。但其實富人都是真正苦過的,他們不會覺得讓孩子喫苦是很大的問題。

結果,這種富人家的“窮二代”越來越富,而窮人家的“富二代”越來越窮。

3

限於自己的眼界,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在教育上有一個很大的錯誤認知:只要學習好就行。

他們的孩子不管學習好不好,反正從來不洗內衣、不打掃衛生、見到陌生人不打招呼,成績以外的事情跟他沒關係。

這樣直接導致孩子的責任感差、社交能力差。工作後,畏難,自尊心超強,做不得,說不得。成了團隊裏做事不動腦筋,出問題就想推卸責任的小公主小王子。

貧窮的父母往往培養了孩子過剩的自尊。

富人穿100塊錢的衣服是節儉,窮人穿同款就是窮酸;你家孩子去咖啡館打工是賺零花錢,貝克漢姆的兒子去打工就是勵志。

爲了不讓別人說自己的孩子是窮人,乾脆不讓他們穿100元的衣服,不讓去咖啡館打工。

貧窮家庭的這種自尊教育,讓孩子特別“晚熟”。當同齡人已經知道踏踏實實爲一日三餐、十年後的生活搏命時,他們卻抱着熱乎乎的自尊心,幻想只要擺出成功人士的派頭,就能成功。

4

貧富差異,本質上是教育的差異。

富人家的孩子,窮的是物質,富的是精神;窮人家的孩子,富的是物質,而精神卻是窮的。

很多人知道高曉松是音樂奇才,卻不知道他是超級學霸。

他中學讀的是北京最牛的北京四中,且是A1班——成績前50名的尖子班。高三時,他就獲得了保送浙大的名額。

他沒去,最後考了清華電子工程系。電子工程系當時是清華最牛的系,對高考分數要求極高,但高曉松竟超了錄取線60多分。

這幾年,高曉松參與制作了三檔綜藝:《曉說》《曉松奇談》《奇葩說》。這三檔節目,都火得一塌糊塗。

很多人說:高曉松怎麼這麼博學啊?

“從小我家裏就有好多書,連走廊裏都擺滿了書。我們家書櫃下面都是卡片櫃。因爲那個時候沒有谷歌搜索,看書得把筆記記在卡片上……”

因爲父母超愛讀書、所以高曉松也變成了跟父母一樣的人。因爲愛讀書,所以我們看到了高曉松博學的樣子。而且,這樣一個讀書、博學、一直在學習的人,不管在哪裏做什麼都會成功。

5

正如曾國藩所說:“子侄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凳、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爲有損架子而不爲也。”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放在過去的確是成立的。現在,一些條件並不寬裕的家庭,覺得虧欠了孩子,擔心孩子被別人家孩子比下去,產生自卑心理,反而更加嬌慣、寵溺孩子。

大多數的孩子都過着一種極其享樂的生活,熱了有空調,冷了有暖氣,家家都有零食喫,人人都有新衣服穿。父母再苦再累,也捨不得孩子喫苦受罪。

結果,富人家的“窮二代”越來越富,而窮人家的“富二代”越來越窮。

總想着把最好的條件給孩子,這其實是在害孩子。成長過程中,物質越充裕,精神越疲敝;精神疲敝時,創造物質的腳步自然會停歇。

給孩子真實的成長,讓孩子懂得困難與艱辛,教孩子珍惜饋贈與財富,引導孩子依靠勤奮和努力,纔是對孩子最深邃的饋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