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上下载App时,这款软件的排名、评分和评价往往会成为考虑因素。不过,央视财经记者调查发现,本该作为用户参考的评论和评分,竟然暗藏一条黑色产业链。一些第三方公司提供所谓“刷榜”服务,通过刷好评、刷下载量等手段,提高App在应用市场中的排名,使用户更容易看到。

5星好评App竟是刷榜刷出来的!没人管吗?

和刷单、刷阅读量、刷播放量等类似,“刷榜”也是一种数据造假行为。有网友花钱下载了一款App,却根本无法使用,细看之下发现蹊跷:软件已两年没更新,评论却一直有,而且是5星好评不断。有的App评论区内,充斥着与软件本身无关的内容。这有可能是“刷榜”的痕迹:刷榜的人“偷懒”,复制粘贴一些内容充作好评留言。除了给自己刷好评的,还有给竞争对手刷差评的。因为“刷榜”的存在,相关数据的真实性被动摇。如果App排名能通过购买“服务”刷上去,那让人还怎么相信?

与其他数据造假行为一样,“刷榜”不仅会蒙蔽用户的眼睛、影响投资人的判断,还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这样的行为蔓延开来,破坏的是应用市场的整体竞争生态。如果越来越多的App参与这种恶性竞争,那么比拼的就不是软件本身的质量,而是谁投了更多的钱去“优化排名”。

《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经营者不得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违者最高可处两百万元罚款,还可吊销营业执照。对于“刷榜”行为,不能仅靠App开发者自律,更要加强“他律”,包括监管部门加大法律执行力度,以及应用商店提升“技防”措施,及时将“刷榜”的App下架。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在作出下载、消费等决策时十分依赖排名、评分等数据,这也让一些人看到了“商机”。包括“刷榜”在内的各种“刷量”行为,已经影响到了互联网上的数据质量。作为个人来说,不要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去参与“刷量”,变成“肉刷”一员。同时,也期待对“刷量”“刷榜”等数据造假行为有更多外部制约,阻止这类闹剧继续污浊网络空气。

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 | 纪玉

编辑 | 屠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