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动荡曲沃代翼,一场残酷的政治斗争,最终成为延续数代的争斗

春秋时期不仅各国之间相互攻伐,就是诸侯国自己内部也是时常有政权更迭之事发生,而曲沃代翼就发生在晋国的一场政权更迭,这件事历时颇久,又是发生在晋国这样的大国,影响也不小。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件事情的始末缘由。

一、封地曲沃,埋下祸根

晋文候死后其子晋昭候继位,晋昭候将文候的弟弟也就是自己的叔叔成师封在了曲沃,本来这只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是给成师的这块封地却是不普通,曲沃十分繁华,比起晋国的都城翼城还要更胜一筹,将成师封在这样的一块土地之中就注定了会发生一些不好的事情,再加上成师此人崇尚德行,因此晋国的百姓都心向于他,当时有君子说:“晋国的动乱就在曲沃了。末大于本并且深得民心,不乱还等什么!”。

晋昭候此举着实昏庸,若是为了安抚人心赏之财宝,赐之美人就可以了。却将如此沃土赐予成师,有百害而无一利。若是担心成师叛乱则更不应该将他封在曲沃这样的沃土之中,祸根在此时就埋下了。只是晋昭侯是看不到了。

晋国动荡曲沃代翼,一场残酷的政治斗争,最终成为延续数代的争斗

二、臣子弑君,乱象初显

成师被封在曲沃之后称之为桓叔,就这样平安的过了七年,晋国大臣潘父杀死国君昭侯,要迎接曲沃桓叔。桓叔也想去晋都,但是晋人发兵攻打桓叔,桓叔没办法进入都城只能回到自己的封地曲沃,而打退桓叔之后,晋人将昭候的儿子平拥立为国君,这就是孝候,孝候上位之后就诛杀了杀害自己父亲的潘父。

而桓叔回到封地之后就再也没有什么动静了。潘父弑君的背后当是有桓叔的支持。不然弑杀昭候对于潘父来说毫无益处,他也不可能因此而登上王位。在弑杀昭候之后,潘父就迎接桓叔,加上桓叔也有入主翼城之心,由此可看出,所谓的潘父弑君就是与桓叔商量的好的一场政变,只是桓叔没有料到,晋人的反抗如此激烈,最终功亏一篑。此时晋国动乱的景象已经开始显露了,但是只是在暗处,手段也较为平和,而桓叔死后,他儿子继承了他的位置,真正的动乱也就此开始了。

三、动乱开始,人命如草芥

成师死后,他的儿子鱓继位,是为庄伯,庄伯的手段比起自己的父亲来要狠辣得多。庄伯直接在翼城杀死晋孝候,想要通过武力直接入住翼城,只是他也遇到和自己父亲一样的困境,那就是晋人对他激烈的反抗,晋人和对付桓叔一样攻打庄伯,庄伯无奈之下只能和自己的父亲一样离开翼城,退回曲沃。晋人又立孝侯儿子郄为国君,这就是鄂侯。至此晋国已经有两位国君死于非命,而这还不算结束。

鄂候在位仅仅六年就去世,他也是这期间唯一善终的晋国君主,庄伯听说晋鄂侯去世,想要趁火打劫,便兴兵讨伐晋都。这一次阻挠他的不是晋人而是周王室,周平王派虢公率领军队讨伐曲沃庄伯,庄伯逃回曲沃防守。晋人共同立鄂侯儿子光为国君,这就是哀侯。由此可见围魏救赵之计早已有之。

晋国动荡曲沃代翼,一场残酷的政治斗争,最终成为延续数代的争斗

周平王的插手使得庄伯只能放弃这一次机会,继续待在曲沃等待时机。只是庄伯和自己的父亲一样没有等到下一次机会的到来,好似上天只打算给他们父子一次机会一样,哀候继位的第二年,曲沃庄伯逝世,儿子称接替庄伯即位,这就是曲沃武公。武公比起自己的父辈更胜一筹,他趁晋国侵伐陉廷的时机。和陉廷人联合,在汾河畔讨伐晋国,俘虏了哀侯。晋人就立哀侯的儿子小子为国君,这就是小子侯。

而本来武公是打算依靠晋哀候给自己带来一些好处,只是他想到晋人根本不向他妥协,直接就重新立了一个国君。这样一来哀候对于武公来说就没有任何价值了,武公指使韩万杀死了晋哀候。对于杀国君这件事武公一家是轻车熟路,也是毫不在意,一是因为此时双方早就已经撕破了脸皮,死在他们家人手上的晋国国君也不少了,而二则是因为此时的曲沃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发的强大的了起来,以往曲沃想要入主翼城,晋人还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将他们打退,而到了后来,只能依靠周王室的力量了。对于武公杀死哀候的行为晋人虽然愤懑,但是也只有愤懑,除此之外他们根本毫无办法。

晋国动荡曲沃代翼,一场残酷的政治斗争,最终成为延续数代的争斗

小子候在位的第四年,曲沃武公骗来晋小子杀死了他。周桓王派虢仲讨伐曲沃武公,武公逃回曲沃,晋哀侯的弟弟缗被立为晋侯。武公又杀了一个晋国国君,这一次和上次一样是依靠周王室的力量晋人才得保全。而晋人又立了一个国君,对于晋国来说这样的损失实在是很大了,国君一个接一个的死去,晋人倒是有骨气,就是这样的情况下,也是没有屈服,又立了一个国君。

不过这样下去也不是一个办法因为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终究是不可能长久的。时间一长,若是周王室不再帮助晋人,那么晋人又能去依靠谁?武公的手腕也是相当了得,在双方已经撕破脸皮的情况下他能够骗来小子候真是让人惊讶,毕竟小子候不会不知道武公的心里想的什么。就在这样的情况依旧被武公所骗,由此可看出武公并非只会以武力解决问题。

这一次武公摆脱自己家族的宿命,在他手上死了两个晋国的国君,但是他依旧安好。他的父辈只做了一次就魂归西天,但是他却做了几次了。连续被周王室阻挠,武公也是发现了问题所在,和他的父辈不同,他面对的主要问题就是周王室的阻挠,也就是说现在武公需要的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周王室,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晋国就是武公的囊中之物了。

在想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武公又一次开始了对翼城的进攻,和以前一样翼城在日益强大的曲沃面前显得太过弱小。这一次武公攻下了翼城,灭亡了晋,而为了应对周王室,他把所有的晋国宝器都交给了周王室,借此来贿赂周王室,让周王室对自己的行为不再干涉。而周王室收了武公的礼,自然不会再对武公的行为加以干涉。

不仅如此周王室还册封武公为晋国国君,武公也因此将整个晋国的土地都变成了自己的。完成了自己父亲与爷爷的愿望。也让这场政治争斗落下了帷幕。这场政治争斗本质上来说其实是晋国自己内部的一场权力更迭,但是从头到尾翼城一脉都是处于下风。

晋国动荡曲沃代翼,一场残酷的政治斗争,最终成为延续数代的争斗

总结:晋昭候的一步昏棋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了诸多祸患,最后更是丢失了整个晋国。而从这个过程中也可以看出所谓桓叔得人心更像是一句虚言,如果他真的得人心那么取得翼城也不困难,为何晋人还要攻打他?随着曲沃的日益强大,翼城已经没办法抗衡了最终只能请周王室出手,而周王室为什么要帮晋国?

从武公的行为来看想必也是收受了晋国的贿赂。只是这样的方式注定不能长久的,武公在看破这一层关系之后,很轻易的就破解了。你送礼那我也送礼,不仅如此我送的比你的还要多的多,武公对此也不心疼,反正这些东西不是他自己的,是翼城的。所以只有自己的强大才是真实的,依靠外力终究不能长久。

参考资料

《史记·晋世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