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鄭偉彬

如今智慧城市已經成爲全球城市建設的潮流,尤其是在中國,多數城市都有自己建設智慧城市的目標。但如何建設好智慧城市呢?相較於過往的城市建設,智慧城市建設涉及的領域太多,需要使用的新技術更多,但至今沒有任何明確、通用的建設模式可以遵循。

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個全面而有效的智慧城市戰略,是成功的關鍵。這可以避免出現臨時性的解決方案,同時可以制定更爲明確的時間表,並明晰責任。因此,國際戰略管理諮詢公司羅蘭貝格自2017年3月開始,便針對全球在建的智慧城市的戰略進行跟蹤測算。日前,羅蘭貝格公佈了第二次測算的結果。

歐洲城市指數排名靠前,亞洲城市整體表現優秀

羅蘭貝格的智慧城市戰略指數分爲兩大指標,一是行動領域,即包括政府、健康、教育、交通、能源&環境,以及建築6個領域;二是促成目標的因素,包含規劃,以及基礎設施和政策兩大部分。而進一步細分則又涵蓋了預算、規劃、協調、利益相關者、政策和法律框架,以及基礎設施等6個三級指標。

圖 1:羅蘭貝格智慧城市戰略指數指標構成(來源:羅蘭貝格)

在2019年的最新測算結果中,在全球153個智慧城市中,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別是奧地利的維也納、英國的倫敦和加拿大的聖艾伯特。但從整體情況來看,亞洲城市的表現更爲引人注目,平均得分比歐美城市更領先。亞洲城市的綜合平均分爲48.2分,北美爲41.8分,而歐洲僅爲37分,低於153個城市平均得分41分。

在排名前15的城市中,亞洲有8個城市上榜,歐洲爲5個城市,北美僅爲2個。而在亞洲,中國的表現最好。一共有5個城市躋身前15名中,包括上海(第6名)、重慶(第8名)、深圳(第9名)、大連(第11名)和廣州(第14名)。

圖 2:智慧城市戰略指數TOP15的城市(來源:羅蘭貝格)

而這15個城市,也是羅蘭貝格報告中視爲擁有全面的智能戰略的城市。由此可知,剩下的90%的城市並沒有爲此做好全面的計劃:40%的城市得分在40到60分之間,50%在40分以下。

健康、教育和建築三領域的智慧化關注度最低

這麼多的城市得分並不高的原因在哪呢?從各項得分的情況上看,利益相關者和協調維度上得分較好,分別爲62分和51分,基礎設施和政策方面的得分緊隨其後;但在健康、建築、教育領域,則得分墊底。

整體上看,城市在各個領域中的行動計劃相關少,缺乏明確的目標。其中,健康、教育和建築等得到關注的程度,遠比政府和交通得到的關注度少。

圖 3:全球153個城市在智慧城市戰略指數各維度的平均得分(來源:羅蘭貝格)

而這也是維也納領先的原因所在,綜合思維、全面性發展。維也納在各個行動領域中均實施項目。比如它是德語世界中第一個發佈公共數據的城市,也是開放政府數據的先驅之一,同時從WIFI接入點的擴展到智能交通燈的測試等均有涉及,並且對於所有項目都是相應的評估目標,從而實現對項目的監控,並保證其透明度。

而這一切,無論是執行或是項目監管,均由一箇中央智能城市機構協調。該機構彙集技術專長並促進城市管理,研究,商業和工業之間的聯繫。

待解的“智慧城市經濟學”

所以,成功的智慧城市建設,不僅需要全面的戰略計劃,同時也需要擁有好的執行能力、響應能力。羅蘭貝格的報告指出,技術、監管以及資金的來源往往是智慧城市建設的主要障礙。

世界上沒有兩座城市是完全一樣的,其建設智慧城市的目標、涉及的利益相關方以及擁有的資源條件各不相同,因此沒有所謂通用的解決方案或模式,可以在不同的城市間簡單複製。就此而言,不同城市所依賴的技術,以及規劃設計都將變得複雜,而市政府本身可能缺乏相關的技術專業,同時協調好各方利益推進項目的進行。

圖 4:維也納、倫敦及聖艾伯特在智慧城市戰略指數各維度上的得分(點線爲平均分, 來源:羅蘭貝格)

同樣,在項目監管上也面臨着新的問題。新技術的採用往往意味着新的未知。雖然智慧城市的建設者都知道數據共享是建設智慧城市的基礎,但如何在保護數據隱私的同時,又利用好數據,確保數據的有效流通、共享,其機制是什麼,都是未知和待解的問題。

此外,儘管許多研究報告都預測智慧城市的建設將帶來樂觀的經濟前景以及可觀的財富增長,但問題在於,這其中需要清晰的商業路線圖和精準的投資方法,盲目的建設和資金投入並不能帶來必然的財富增長與經濟發展。而當前各個城市新的智能解決方案,都是新穎卻未經測試的商業模式,因此其前景如何,都是未知數。

對於智慧城市的建設,資金、資源、技術和人才,綜合起來就是一個新的經濟學問題——智慧城市經濟學。但從報告的結果來看,大多數城市並未掌握好它。

何爲智慧城市?更快響應能力的城市

從多數城市並未在各個領域中有良好表現的結果來看,影響城市發揮其智能化、智慧化潛力的原因,還在於究竟如何理解何爲智慧城市/智能城市,尤其是對於城市的官員們而言,這一點尤爲重要。

智慧城市並不僅僅在於城市已經投入多少資金,建設、完善相關的基礎設施。更爲重要的是城市怎樣更快、更智能地響應城市居民的問題。尤其是政府官員,隨着城市越來越智慧化,更多的數據資源、資金、解決的方案都掌握在政府官員手中。如果官員們的行爲方式不能有意識地進行改變,那麼城市的這種響應能力,可能就將大打折扣。

而對城市居民在生活、工作中遇到問題的響應,則是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最好方式。比如,大家都知道數據共享是智慧城市的基礎,但無論是實現數據共享、或是對數據進行分析、可視化,都不是目的,藉助這些數據更快地響應、回應居民或企業面臨的問題,纔是目的。

從這個角度上看,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在一張統一的藍圖下,一點一滴地推進,逐步實現智慧城市的智能化、智慧化。其中,政府的智能化,是最爲重要的。

換句話說,政府要通過管理創新,有意識地促進公職人員的行爲方式,從基於經驗向基於數據驅動的方向轉變,從關注遵循法規逐漸向關注問題轉變。這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並且需要有意識地去推動。這絕非一個輕而易舉就可以實現或做到的問題。

在羅蘭貝格報告中得分較好的維也納和倫敦,在其政府決策機構中都有相應的智慧城市機構或首席數據官。在中國,目前也有19個省市成立了大數據管理局。這是良好的開始,但也只是開始。

□鄭偉彬(新京報智慧城市研究院研究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