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2年,剛剛成立的新中國,艱苦卻熱烈非常。就在這一年,熾熱的賽道之上,一場別開生面的比賽如火如荼地展開:

運動員們整裝待發,比賽開始,不聽發令槍聲,起跑線上只見運動員們先開始奮筆疾書,這驚異的畫面不是走錯了比賽場,而是真實出現在解放軍第一屆體育運動會上——運動員們誰先寫出規定的字誰才能起跑,文化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比賽的勝負。

50年代的中國物質雖然十分匱乏,但是舉辦這種國家級比賽,各種標準還是基本按照國際標準制定。但是爲什麼這場比賽會出現這種超出常規的規定呢?

“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早在1944年,毛澤東同志的這句訓示昭示了文化教育對於一支軍隊的重要戰略意義。而全軍運動會中的“識字賽跑”活動就是我軍大抓學習之風的一個縮影。

事實上,重視學習、堅持學習、善於學習,是我軍從成立初期就特別重視的優良傳統。從紅軍時代的“識字運動”,組織了紅軍學校和各式教育機構;到抗戰時期毛澤東同志在延安發起的學習運動,解決隊伍中的“本領恐慌”問題;再到新中國成立後開辦文化夜校、補習班,建立軍事學院等。文化學習一直是推動我軍建設的“倍增器”。

長征途中,艱難險阻。紅軍各部隊創造一切能創造的條件,讓更多的戰士能夠開展文化學習:行軍途中,每個戰士的揹包上掛一塊小木板,寫上幾個字,供後面的戰士學習;文藝工作者創作簡單易懂的順口溜和快板詩幫助戰士理解;每到一個地方休整,就建立戰士的“學習室”……

天當教室地當紙,從將帥到士兵,莫不如此。被譽爲“長征第一老人”的徐特立,視書如寶、書不離身,爲保護所帶的兩大包書籍,寧願讓馬馱着書,自己拄着柺杖步行。長征期間,劉伯承同志拿着厚厚的俄文書,邊走邊讀,每天行軍前,還要督促勤務員在手掌上寫幾個字,讓他熟記於心。許多指戰員自己讀書的同時,還指導周圍的戰士進行學習。濃厚的學習氛圍,提高了我軍的文化素養,使得絕大部分士兵都具備了基本的識字、讀報能力,爲長征走向勝利打下基礎。

戰爭既拼血性,也拼理性;既要勇氣,也要知識。一定意義上講,制勝優勢的取得,靠的是比對手更高的學習能力。土耳其是傳統的騎兵強國之一,但是在18世紀的西歐國家戰爭中,卻被曾經不善騎術但經過嚴格教育的歐洲騎兵打敗。曾經的蒙古鐵騎踏過歐洲,在鴉片戰爭中卻被經過英國培訓的孟加拉騎兵追着跑。雖然決定勝負的原因很多,但缺乏文化知識,只能逞一時之勇,不能長久地學習培養新戰術技能,是重要因素之一。

強大軍隊的戰鬥力不僅體現在強大裝備上,更體現在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強大能力上。少知而迷、不知而盲、無知而亂。現代化戰爭是高技術的戰爭,武器裝備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而只有當人與武器高度融合時,才能在戰場上真正發揮作用。能打仗、打勝仗需要的是及時升級、主動學習,努力熟悉掌握新知識、新技能、新戰法,追上變革時代的潮流。

民族復興離不開文化復興。自2014年起,“全民閱讀”已經第6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營造全民閱讀的濃厚氛圍,本就是要養成人們熱愛閱讀和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

如今,軍營的學習條件早已今非昔比,旅團都有圖書館,圖書室也已建到營連,電子閱讀、輔助學習等等新技術新手段層出不窮。對此,我們理應加倍珍惜,自覺發揚我軍勤於學習的優良傳統,在學習的熱潮中走在前列。

使命在肩,戰鼓催徵。我們堅信一支注重學習、不斷學習的軍隊,一定會立於不敗之地!

|本文系鈞正平工作室原創;作者:賈烜銘、周江川;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