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廈門煙花背後的年味兒,到底什麼樣?

丨一聽,就滿口生津丨

藏在廈門煙花背後的年味兒,到底什麼樣?

▲ 這頓年夜飯,夠廈門嗎?攝影/阿遊

- 風物君語 -

福建人,可不是用來喫的

因臨近廣東,物流便捷,福建人似乎最容易被廣東人順手拎過來燉湯或生醃。

藏在廈門煙花背後的年味兒,到底什麼樣?

▲ 人頭攢動的八市,藏着廈門人對年的熱情。攝影/阿遊

可在喫上,福建絕對不“胡建”,每逢春節,年俗食俗的跨年盛典便輪番登場。

藏在廈門煙花背後的年味兒,到底什麼樣?

百粿爭豔,“矯情”而深情

位居閩南的廈門,每逢過年過節的“拜”裏,都藏着萬千風情。

拜天公、拜祖宗、拜竈神、拜媽祖、拜城隍、拜土地公、拜關二爺……供品食材的層次之豐富,絕對算得上驚天地泣鬼神。

藏在廈門煙花背後的年味兒,到底什麼樣?

▲ 拜天公,節日前夕,全家老少必須“守壽”到午夜。節日當天早晨,各家紛紛燃起鞭炮,向天公磕頭作揖,希

小孩對“拜拜”有着天然的好感,所有祭拜美食經佛祖或祖宗認證後,無一例外將落入他們滿懷期待的胃。

而祭桌上,光主食就稱得上“百粿爭豔”。

藏在廈門煙花背後的年味兒,到底什麼樣?

▲ 南瓜鹹粿,色澤金黃,口感細膩,是廈門有代表性的傳統鹹粿之一。供圖/許曉春

“粿”,顧名思義,是以米漿爲主體制成的年糕類美食,佔據着閩南供桌的C位,大致分爲甜鹹兩黨。

甜黨以發粿、甜粿等爲主,甜粿又細分爲白糖、紅糖、花色等若干子品類;鹹粿則有菜頭粿、芋頭粿、金瓜粿等諸多花樣。要說閩南人過年的“矯情”,在這些粿的細節上就可見一斑。

藏在廈門煙花背後的年味兒,到底什麼樣?

▲ 發粿,有些地區又叫發糕。客家語稱之爲鉢粄、發粄或碗粄,發酵類米制糕粿品。來源/網絡

發粿必得要蒸出裂紋來,裂得越開,“發”得越大,寓意來年會更“發”。這也是對閩南主婦手藝的年度大考,米漿、糖分、酵母的比例,以及蒸的時間、火候,都要把握精確。

藏在廈門煙花背後的年味兒,到底什麼樣?

▲ 甜粿,是福建閩南地區傳統的小喫,農曆年初的一種民俗。攝影/阿遊

熱氣騰騰的粿香在揭蓋的一剎那襲來,饞嘴的小孩都恨不得撲上去啃一口。但整籠發粿是要拜神的,大人就用小碗盛幾碗多出的米漿同蒸,出來的小碗粿,必然第一時間被孩子們瓜分殆盡。

藏在廈門煙花背後的年味兒,到底什麼樣?

▲ 蘿蔔年糕。攝影/阿遊

所謂“菜頭粿”,便是蘿蔔糕,閩南人把蘿蔔叫做“菜頭”,這個粿自然有新年“好彩頭”之意。

藏在廈門煙花背後的年味兒,到底什麼樣?

▲ 炸酥餃,年節必備待客之食。攝影/阿遊

粿界的鹹甜兩黨,並不像豆花界那樣大打出手,而是一派和諧。

甜粿淋上蛋液煎或炸後,和鮮海蠣面線湯一起喫,閩南人說這是“喫甜憶着鹹”,同理,菜頭粿等鹹粿切塊煎至金黃,蘸上祕製甜酸醬,纔是這裏的“正港”喫法。

藏在廈門煙花背後的年味兒,到底什麼樣?

▲ 炸菜粿。來源/網絡

喫甜憶着鹹也好,喫鹹想着甜也好,閩南人在年節的主食講究,屬於一種帶有古老智慧和哲理的基本操作:生活不可能總是甜,也不會永遠鹹,享受每段過程的“口感”,很有人生的辯證法。

藏在廈門煙花背後的年味兒,到底什麼樣?

▲ 紅龜粿。供圖/圖蟲·創意

“粿”們爲閩南人過年定下基調,底盤紮實。年復一年,春晚誤導全國人民都在喫餃子過年時,閩南人總要哈哈一笑,泡着茶喫着粿,不屑和自豪交織。

藏在廈門煙花背後的年味兒,到底什麼樣?

▲ 喫完粿,再來點茶。來源/網絡

廈門的城市化加快,並沒有讓過年食俗徹底消失,春節是重溫和傳承風物風味的最好節點。就是年後返回工作的城市,年輕人們也大多願意帶上幾大塊甜或鹹的粿,多消解哪怕幾天的鄉愁和節後綜合徵。

藏在廈門煙花背後的年味兒,到底什麼樣?

海鮮開會,“土豪”不土味

對於內陸城市的人們來說,沿海城市的年食,有一樣必然能任意攻擊他們脆弱的心靈,那便是海鮮。

藏在廈門煙花背後的年味兒,到底什麼樣?

▲ 鮮天鮮地來襲。來源/網絡

什麼魚蝦蟹蚌貝藻,什麼魑魅魍魎妖魔,廈門人的年夜飯餐桌上,就是一場微縮版的龍宮開會。

所以,在廈門過年,火鍋滾開以後的聲音也和其他地方不同,你聽——灞波兒奔奔波兒灞灞波兒奔奔波兒灞……

藏在廈門煙花背後的年味兒,到底什麼樣?

▲ 咕咚咕咚咕咚咕咚。來源/網絡

廈門及其周邊海域,有一個形象的說法,叫做“米缸埋在海中央”,一年四季就沒斷過:

正月看燈烏,牽罾角蟹和蝦蛄。

二月魴鯊最是時,白魚肥膩膩。

三月七星板仔魚,馬鮫挫魚羹。

……

十一月香頭紅瓜嘉臘鰻,大小籮筐佔一半。

十二月狗母蝦蛄祝,熗好赴過。

這些拗口的海鮮名稱,很多人念都念不懂。到了年節之時,海鮮的喫法、“玩”法也比平常多了許多“門道”。

每樣海鮮喫法,都真心藏着閩南人很有新年追求的內心OS。

藏在廈門煙花背後的年味兒,到底什麼樣?

▲ 海蠣煎。來源/網絡

廈門的海蠣煎,閩南話叫“蠔仔煎”。但過年的時候,人家喫的是“蠔仔兜”,簡單說就是海蠣拌地瓜粉,溫火煮熟,裝碗冷卻完切成塊狀來涮火鍋,“年夜喫蠔兜,好人來相交”,閩南人出外做生意,求的就是交到好人,一起發財,“兜金兜銀”。

藏在廈門煙花背後的年味兒,到底什麼樣?

▲ 所謂閩南風味,便是如此。攝影/項玥

同樣,被某些“外地人”視爲黑暗料理的燙血蚶,在過年也必定大受廈門一家老小歡迎。

生血蚶洗淨後,略過滾水衝燙,加上蒜泥、醬醋、料酒和芫荽等等,便可以上桌。立燙立喫,不能熟透,必得有血水,纔是一流的燙功。

藏在廈門煙花背後的年味兒,到底什麼樣?

▲ 血蚶的鮮美,要親自嘗過,才能體會。來源/網絡

喫完的蚶殼不能隨便扔掉。按照老廈門人的規矩,要再洗乾淨以後放到門後或者牀底下,一直到正月初五之後再打掃。

從除夕到大年初四,被認爲是一年喜氣最足的幾天,古人以貝殼爲錢幣,蚶殼在這幾天裏必須以錢的圖騰存在家裏,還是“招財進寶”這個固執的OS。

藏在廈門煙花背後的年味兒,到底什麼樣?

▲ 沒有手機,年很可能變成牢。來源/網絡

照這種可愛到明顯的“愛財”特性發展下去,如果手機能喫,將來廈門這個年俗也許會變爲喫剩一個手機殼,留下支付寶或微信收款二維碼,堆在門後牀底,等着收錢,哈哈。

藏在廈門煙花背後的年味兒,到底什麼樣?

▲ 安靜擺放的魚羣,即將來到廈門人的餐桌。攝影/阿遊

當然,愛財只是外包裝,口舌之慾仍然要應時應景。廈門人最愛喫的加力魚,學名真鯛,又稱“嘉臘魚”,因其肥美於臘月而得名。

此魚動輒十幾二十斤重,過年上桌最爲有“面兒”。早先廈門一道硬菜叫“加力魚灴白菜”,不管是土豪還是尋常人家,皆在“年東”得此一味,階級界限因此暫時得以模糊。

春節期間的冬蠘同樣應季時令,對,這又是一個糾結死人不償命的字:蠘[ jié ],梭子蟹的統稱。

藏在廈門煙花背後的年味兒,到底什麼樣?

藏在廈門煙花背後的年味兒,到底什麼樣?

▲ 聽說沒人能拒絕蟹的誘惑。攝影/阿遊

花蠘(三疣梭子蟹)在深冬時節最爲肥美,俗稱“冬蠘”。隨着年的腳步越來越近,廈門市面上的冬蠘蜂擁搶灘,膏腴肥美,十分性感。清熗、鹽焗、燙火鍋,越簡單越勾魂。

藏在廈門煙花背後的年味兒,到底什麼樣?

物種跨界,“海絲”與舌尖

不要笑人家眼裏都是錢,廈門的過年食俗裏,真的有一段“海上絲綢之路”的財富斷代史。說起來,與年夜飯大有關係。

藏在廈門煙花背後的年味兒,到底什麼樣?

▲ 歡迎來到沙茶麪的天下。來源/網絡

除夕夜(廈門人多稱其爲“圍爐”)酒樓的菜單上,常見一道沙茶主題的硬菜,理論上來說,在廈門,沙茶可以炒一切,也可以煮一切。

熱心的廈門大廚,在過年前也多半會忙一件事情,就是騰出時間,給各種七姑八姨客戶朋友準備沙茶醬,讓他們在年節時應用到某個菜、某道湯,沙茶的品質如何,直接影響這一桌節慶宴席的好評或差評,不好馬虎

藏在廈門煙花背後的年味兒,到底什麼樣?

▲ 沙茶麪的精髓,就在沙茶醬。來源/網絡

按理說,沙茶醬色澤金黃、辛辣香濃,更像應該出現在嗜辣的雲貴川一帶的年夜飯上,而不是在以小清新聞名的廈門。

藏在廈門煙花背後的年味兒,到底什麼樣?

▲ 沙茶醬,解鎖廈門人味蕾的密碼。來源/網絡

其實,沙茶也稱“沙嗲”,源自印度尼西亞,是印尼文“SATE”的譯音,這種用香料混合的醬,在南洋一帶主要用來調味,由印尼華僑經“海上絲綢之路”傳入閩南,竟造就了廈門飲食的“扛把子”。

藏在廈門煙花背後的年味兒,到底什麼樣?

▲ 廈門月華沙茶麪店。攝影/阿遊

而東南亞華僑之盛,自然也是拜“海上絲綢之路”所賜。“大航海時代”最具價值的一次開放海禁,被稱爲“隆慶開海”,福建漳州的月港成爲官方唯一合法對外港口,廈門也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它不僅帶來了中國的對外貿易再次興盛,還引發了一場實打實的舌尖革命,對廈門人,乃至中國人後來的年夜飯,都影響深遠。

藏在廈門煙花背後的年味兒,到底什麼樣?

▲ 花生湯。攝影/項玥

據《東西洋考》記載,當時月港貿易的貨物重量有140種之多,引入中國的除了海蔘、蝦米、鯊魚翅、燕窩等海珍品,甘薯、玉米、花生、綠豆、蠶豆等主副食,菠蘿、椰子、菠蘿蜜等水果,還有辣椒、胡椒、丁香、肉桂、咖喱等調料、佐料。

藏在廈門煙花背後的年味兒,到底什麼樣?

▲ 印尼巴厘島上,賣調味品的阿姨。攝影/Geethan

不管你在祖國的東南西北哪個角落,年夜飯桌上總有幾樣這時候過來的“舶來品”呢。

傳說十六世紀後期,甘薯被呂宋一帶的西班牙殖民者視爲寶物,私帶有罪。菲律賓一位陳姓福建商人就偷偷將剪好的甘薯藤蔓和稻草、苧麻一起編成汲水繩,混上船,經過七天七夜的航行,成功地將命大的甘薯苗帶到福建,推廣種植。

我們將之親切地稱之爲“地瓜”,這跟叫娃兒“狗剩”是一樣的,透着一股自己人的土味。

藏在廈門煙花背後的年味兒,到底什麼樣?

▲ 聽說拔絲紅薯能粘住親戚例行關懷的嘴。來源/網絡

地瓜不挑地,適應性強,單產特別好,迅速成爲中國百姓度饑荒年的得力助手。

位於廈門“島外”區域的翔安,年節時保存的古早喫法甚多,比如“地瓜粉粿”就是餐桌必備。老百姓人家的年飯,自然不會心裏惦記着波瀾起伏的大歷史,因爲歷史已經轉化成了風味。

藏在廈門煙花背後的年味兒,到底什麼樣?

▲ 就算辣是一種痛感,也叫人慾罷不能。來源/網絡

辣椒也一樣,按毛主席的說法,它“領導了一次蔬菜造反”。

原產於墨西哥、祕魯的辣椒,經海上絲綢之路傳入南洋,再經月港傳入中國。到現在,閩南的一些老人還把它稱作“番姜”。

辣椒和其他調味品相結合,衍生出各種複合味,比如與花椒一起調成麻辣味,和醬一起配成醬辣味,以及酸辣味、魚香味等等。

藏在廈門煙花背後的年味兒,到底什麼樣?

▲ 豬大家在新的一年,大吉大利。攝影/溫偉棟

沿着海上絲綢之路,大批福建人走南闖北,促進食用物種的全世界交流,說福建人幫着全國人“喫全球”,纔是最科學。

-END-

藏在廈門煙花背後的年味兒,到底什麼樣?

你的家鄉又有什麼獨特的年食?

文丨許曉春

編輯丨章魚

圖編丨Geethan

設計丨Q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