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遠方

近日,有參觀者在廣東省博物館觀衆留言本上留言,質疑館內工作人員“管得好多啊”,還質問:“不給喫東西,又不給孩子跑!跑怎麼了跳怎麼了?碰恐龍又怎麼了?觀衆不是上帝嗎……”對此,廣東省博物館回應:遵循相關禮儀規範,也是對他人的尊重,並提醒:博物館禮儀應從娃娃抓起。

博物館“不給喫東西,又不讓孩子跑”,還有人抗議博物館“不給喫東西,又不讓孩子跑”,還有人抗議

到了暑假,與其它室外場所相比,博物館涼快的環境,加上免費開放的福利讓不少家長把這裏當成了帶孩子的好地方。

不過,博物館作爲文化場所,功能在於向更多的人展示當地的歷史與文化。來到這裏的參觀者,更像是選修了一門歷史課。博物館的性質定位決定了這裏不是一個娛樂場,喧囂和吵鬧不該是這裏的標籤。

博物館“不給喫東西,又不讓孩子跑”,還有人抗議

在博物館裏,與文物對話的過程中,保持良好的秩序體現了我們對歷史的尊重,同時也是應有的禮儀規範。在這裏,家長們的言傳身教顯得十分重要。在博物館裏,家長不僅應當做好孩子的歷史老師,更應當做好孩子的文明禮儀的導師。畢竟,歷史的課堂上需要安靜,文明的規範也應該是家長教給孩子們的一門課。

同時,博物館其實也可以做的更多。博物館除了文物的展示,也是普及文化的場所。在一些博物館裏,簡略粗糙的文字介紹,讓參觀者與眼前的文物產生了隔閡。原本的漲知識的計劃,最後只能變成拍拍照片,打卡留念。

博物館“不給喫東西,又不讓孩子跑”,還有人抗議

收費講解的高費用、免費講解的可遇不可求,讓不少人在博物館歷史課沒能上明白。而對於小朋友來說,要想通過文字介紹和專業講解了解歷史,更是“不得其門”。久而久之,人們對博物館的期待也發生了變化,打打鬧鬧、跑跑跳跳……孩子們就把這裏當成了遊樂場。

這個時候,博物館不妨讓充滿歷史味兒的講解更接地氣些。對於孩子們來說,針對他們特點設計互動性項目,寓教於樂的方式或許會比單純的參觀更有效。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讓孩子們也能對歷史聽得懂、感興趣,這樣不僅僅拉近了親子關係,還讓博物館的作用發揮到位。

博物館“不給喫東西,又不讓孩子跑”,還有人抗議

在炎熱的夏天裏,不少博物館的入口處排起了長長的隊伍。人們願意頂着烈日排隊許久進館,說明對博物館是有期待的。

博物館也應當回應參觀者的期待,讓這裏成爲文化大衆熱愛、嚮往的地方,能夠以它的深厚的歷史、豐富的知識、多樣的文化、悠久的文明這些內涵,感染每一位參觀者的心靈,從而真正成爲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標。而對於家長們來說,進入博物館後,不妨把這裏當成教育孩子的課堂。家長們用言傳身教的方式,讓孩子們既學到了歷史,也能養成好的禮儀規範,孩子們的人生答卷上也會多一個“優秀”。

文字:王遠方

圖片:網絡

朗誦:王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