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作为《红楼梦》作者或原作者的种种疑问

——《红楼梦》作者漫谈之一

张黎明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这是文学史教材中权威的说法,同时也是当今绝大多数读者习惯性的看法,大约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说法有问题。近年来,随着红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质疑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声音不绝于耳,时不时有人提出该书的作者另有其人。据网络上流传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目前研究者在曹雪芹之外提出的作者,累计已有60多人[1]。

对曹雪芹作为《红楼梦》的作者有异议,或者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之外的其他什么人,这些都是可以讨论或做进一步考证的问题,弄清这样一部杰作究竟出自何人之手,有助于读者、研究者加深对《红楼梦》的理解和认识。但考证作者不能违背文学常识,不能缘木求鱼、南辕北辙或乱点鸳鸯谱,随便抓一个什么人都当作者来指认。既然《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符合逻辑的推断应该是,其作者必然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或者再说具体一点,作者肯定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然而看看网上流传的那个六十多人的作者名单,便会发现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不仅不是小说家,甚至连起码的文人都算不上,他们如何能写出《红楼梦》这样的旷世之作呢!

要把《红楼梦》真实的作者从历史深处挖掘出来,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尽管很多研究者言之凿凿,认为自己“发现”了真正的作者,然而遗憾的是,至今尚没有一个人有令人信服的直接证据,所有说法基本上都是间接推论乃至虚妄臆测。在目前没有新的可靠史料的情况下,做一些合乎情理、符合文学规律的推断也未尝不可,但无论如何去考证、去推测,都首先需要确定一个正确的方向,如同要捕鱼只能到有水的地方去,而不是到沙漠里转悠。具体来说,要寻找出《红楼梦》真正的作者,只能到同时期的文学家、小说家中去寻找,如果偏离了这个大方向,结论肯定是靠不住的。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种种疑问

为了理清考证《红楼梦》的作者或原作者的基本思路,我们不妨先从曹雪芹作为作者为什么存在诸多疑问说起。

其实,自从《红楼梦》一书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正式问世以来,关于作者的各种说法就一直没有间断过。认为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说法,最早是由胡适先生在1921年出版的《红楼梦考证》一书中提出来的。也就是说在此之前,曹雪芹从未作为《红楼梦》的作者在书上署过名,大多数读者也不知道作者是曹雪芹。最初的《红楼梦》,是以抄本的形式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流传,上面以脂砚斋为主的批书人在所作的批注中说,曹雪芹是其作者。但一般人看不到这个所谓的脂评本或抄本,后世人们长期以来看到的,是程伟元、高鹗整理刊印的程高本。该书第一回中说作者是“石头”,最早的书名叫《石头记》,后经曹雪芹精心整理,才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红楼梦》。胡适先生看到脂评本后,经过了一番复杂曲折的考证后认为,《红楼梦》真正的作者是曹雪芹。胡适先生的这一观点为其学生、同仁所追捧,于是所谓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说法,逐渐被人们接受而成定论。近年来,随着对《红楼梦》研究的深入和拓展,许多人又有了一些新的发现和看法,因而相应地对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观点,也产生了较大的疑问。

其实有疑问也属正常,因为《红楼梦》的原作者当初不但没有署名,反而在书中设下包括作者是谁的一系列的迷魂阵,本身就给后世人们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不是曹雪芹呢?肯定者与否定者目前都拿不出确凿有力的直接证据,因而谁也说服不了谁。笔者虽然对曹雪芹作为作者也产生了怀疑,但同样也是拿不出什么可靠的证据,在此只是想对一些现有的资料做一些粗浅的分析,并提出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此就教于大方之家。

大致梳理一下曹雪芹作为作者的主要依据,我们就会发现,疑问也并非从近年来才开始,而是从该书正式问世时就随之产生了。

原书在第一回的正文中,将作者归之为“石头”,这自然是一种无法验明正身的假托。之后又说道:“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意思是说,《红楼梦》原作者另有别人,曹雪芹所做的工作不过是整理。但批书人却对此不以为然,而是以知情人的身份指出,作者就是曹雪芹。甲戌本在此批注说:“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意思是说,曹雪芹故意使用障眼法,不让人知道作者究竟是谁。但这里因此也让人产生了一个疑问,如果作者真是曹雪芹,而曹雪芹又真不想让别人知道他是作者,又何必写上“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把读者的注意力往自己身上吸引呢?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脂批还反复提示说,书中有许多事取材于曹家史实。由于脂批中透露批书者与曹雪芹关系密切,甚至还参与了《红楼梦》的创作或整理,因而人们便对脂批有很强的信任度,认为曹雪芹确系作者。

除了《红楼梦》书中以及脂批直接说到作者,后世人们从曹雪芹友人的诗作中,以及同时代或稍后的一些文人笔记中,也发现了曹雪芹与《红楼梦》的一些关系。

曹雪芹的好朋友敦敏与敦诚兄弟俩,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阿济格的五世孙,在他们的诗中有不少关于曹雪芹的记载,后世对曹雪芹生平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他们与曹雪芹交往时吟咏的诗。从诗中可以得知,曹雪芹曾经在江南有过短暂的繁华生活,家族衰败后回到北京,后因穷困潦倒而移居西郊,年纪并不很大时便去世了。他十分有诗才,敦敏、敦诚在诗中把他比作曹植、李贺;他也善于绘画,敦敏还专门为他的画题过诗。敦敏与敦诚是与曹雪芹同时代的人,而且看样子,兄弟俩与曹雪芹的交往十分密切,如果曹雪芹真是《红楼梦》的作者,或者说他十年如一日地对其“披阅增删”,敦敏与敦诚应该是不会不知道的。令人纳闷的是,在兄弟俩的诗文中,找不到关于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任何记载,甚至也没有提到过有《红楼梦》这样一部书。敦诚的诗中虽提到过曹雪芹著书一事——“不如著书黄叶村”,但这只是泛泛而谈,不能证明所著之书就一定是《红楼梦》。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曹雪芹的另一位好朋友张宜泉,是曹雪芹搬到西山之后的邻居,如果曹雪芹在撰写或者整理什么书,应该说他也是不会不知道的。但张宜泉也没有提到过曹雪芹著有《红楼梦》一书,只说“其人工诗善画”。这不禁令人产生疑问,张宜泉为什么没有对《红楼梦》说过一句话呢?

从目前发掘出来的资料来看,除《红楼梦》本身和脂批之外,最早明确指出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人,大概是与曹雪芹同时代的宗室诗人明义。明义在其《题红楼梦》诗序中说:“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2]从诗序以及二十首题红诗的口气来看,明义应该是和曹雪芹认识的,似乎交情也不错。据红学家们考证,明义这一组诗大概作于乾隆二十五年到乾隆四十年间。

另一位与曹雪芹同时代的宗室诗人永忠,也在作于乾隆三十三年的咏《红楼梦》诗题中说:“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句”,其中第一首曰:“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3]永忠的诗第三句说得很明白,他与曹雪芹并不认识。但墨香是永忠的堂兄弟,又是明义的堂姐夫,还是敦敏、敦诚的叔父,想必由于欣赏《红楼梦》,有关曹雪芹的信息他也是会知晓的。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种种疑问

明义与永忠的说法,大概是目前除脂批外,正面说明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较为有力的证据,应该说有相当的可信度。明义、永忠与敦敏、敦诚是亲属和亲戚,又都是当时很有名气的宗室诗人,关系应该都十分密切,但他们有关曹雪芹与《红楼梦》的记载,为什么在敦敏、敦诚留下的资料中得不到印证呢?而且,把敦敏、敦诚眼中的曹雪芹,与明义、永忠所描述的曹雪芹作比较,会发现双方对曹雪芹的评价重点不一样:敦敏、敦诚强调曹雪芹“工诗善画”,但只字未提其创作《红楼梦》的事;明义、永忠主要着眼于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却似乎未提其“工诗善画”。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另外,在与曹雪芹同时代或稍晚的其他一些文人的笔记中,也发现了有关曹雪芹与《红楼梦》的记载。比如裕瑞在《枣窗闲笔》中写道:“闻旧有《风月宝鉴》一书,又名《石头记》,不知为何人之笔。曹雪芹得之,以是书所传述者,与其家之事迹略同,因借题发挥,将此部删改至五次,愈出愈奇,乃以近时之人情谚语,夹写而润色之,借以抒其寄托。曾见抄本,卷额本本有其叔脂研斋之批语,引其当年事甚确,易其名曰《红楼梦》。”[4]裕瑞的这段文字意思有三层:一是听说有《石头记》这样一部书,但原作者是谁不知道;二是曹雪芹得到了这本书,发现与自己家史有相同处,于是借题发挥,删改五次,使其成为情怀之寄托;三是他见过《石头记》的抄本,上面有脂砚斋的批注。裕瑞的上述记载,对于《红楼梦》的作者是谁,以及曹雪芹从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看法与程高本序言中的说法十分相似,都说曹雪芹并非《红楼梦》的原作者,而只是整理者。

众所周知,《红楼梦》真正面世,是从程高本才开始的。程高本序言中说:“《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一般认为,《红楼梦》问世近三十年之后,才出现了由程伟元、高鹗两人整理刊印的程高本,也就是说不到三十年时间,作者是谁就已经成为一个谜了。序言中对于作者究竟是谁,说得很有分寸,只说“相传不一”,说明程高他们自己也搞不明白;所谓“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意思是曹雪芹只是编辑整理者,而非原作者,这其实是重复了楔子中“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的说法。据一些红学家考证,程高本中明显留有脂评本的痕迹,也就是说,程高是必定见过脂评本的,或者说他们就是在脂评本的基础上整理《红楼梦》的,但是,他们为什么没有支持和附和脂砚斋等批书人的说法,认为曹雪芹就是该书的作者呢?

自然,有关曹雪芹的生平和家世,可能是其作为《红楼梦》作者最重要的证据。在这方面,胡适、俞平伯、周汝昌等红学家们作了大量的考证,理出来的大致线索是:曹雪芹的先世本是汉人,但在很早的时候就加入满洲旗籍,成了清朝皇家的奴仆。随着清人入关,曹家逐渐受到皇家的重视,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的妻子成为康熙小时候的保姆。康熙当了皇帝后,任命曹玺为江宁织造,曹玺病故后康熙又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接任。曹寅小时候做过康熙的伴读,深得康熙的信任,因而康熙六次南巡,曾四次以曹家为行宫,曹家此时到达鼎盛时期。曹寅病逝后,改由其子曹颙继任,不久曹颙又病亡,康熙特许曹寅弟弟曹宣的孩子曹𫖯过继给曹寅,继任江宁织造,此为曹家所出的第四任江宁织造。康熙驾崩后,雍正皇帝即位,曹家从此由盛转衰。雍正以亏空国库、行为不端及骚扰驿站等罪名,将曹𫖯革职抄家,遣回北京。到了乾隆上台,曹家再次遭受灭顶之灾,彻底结束了贵族大家庭的幸福生活。有人考证,从江南被遣回北京时,曹雪芹为十四岁。红学家们认为,曹雪芹个人际遇和家族所遭受的重大变故,给他心灵造成了巨大的震撼和创伤,从而使他萌发了创作《红楼梦》来反映家史的想法。[5]由此不少红学家也都认为,《红楼梦》就是曹雪芹的自传体小说,书中的好多事例,比如赵嬷嬷所回忆的接驾、后四十回中所写的贾府被查抄等,都是以曹家的生活经历为素材的。平心而论,这种说法也十分有道理,《红楼梦》中贾府由盛转衰的轨迹,确实与曹家的历史有一定的相似度。

但是自传说也有一些致命的弱点,又令人对曹雪芹作为作者产生了很大的怀疑。比如,如果《红楼梦》确实是曹雪芹的自传体小说,书中的很多人物都是以曹家子孙甚至长辈为原型,那书中的男性人物如何普遍地形象不堪呢?曹雪芹会大面积地对其家族的男性人物持负面看法,并在书中如此无情地映射和讥刺吗?再如,如果曹寅真是曹雪芹的祖父,曹雪芹也确实是此书的作者,按说他应该在书中对其祖父的名字有所避讳,即使不避讳,也不至于拿“寅”字开玩笑,小说中为何借薛蟠之口先是把“唐寅”二字念为“庚黄”,此后又说:“谁知他是‘糖银’是‘果银’的”。对于这种情况该作何解释呢?

对于所谓自传说更加不利的是,在有关曹雪芹祖父曹寅家的两个家谱中,都找不到曹雪芹这个人,而古人却是非常重视家谱的。对此欧阳健先生指出:“现在人们看到的曹氏家谱,绝无‘曹沾’之名,甚至连‘曹雪芹’也没有,那么,这个家谱要么就是假的,要么就与这位‘曹沾’毫无关系,二者必居其一。”[6]而且,曹寅有一号为雪樵,古代给孩子起名、取号,非常注意避讳,如果曹雪芹真是曹寅的孙子,如何又能与其爷爷的号重字呢!一些研究者在考证曹雪芹的来历时,实在是茫无头绪,两眼一抹黑,于是出现乱猜测,有人猜曹天佑是曹雪芹,有人猜曹寅儿子曹颙之妻马氏遗腹子是曹雪芹,还有人猜曹𫖯儿子是曹雪芹。所有的猜测都不能满足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曹雪芹究竟是不是曹寅家的人呢?这个关键性的问题至今都没有解决。

总之,概括以上诸种说法,对于《红楼梦》的作者或原作者究竟是谁,大致分为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批书者脂砚斋等人,以及与曹雪芹同时代的宗室诗人明义、永忠都认为,《红楼梦》的作者就是曹雪芹。第二种意见,《红楼梦》一书本身以及程高本的整理和刊印者,与裕瑞等一些清中叶及其之后的文人都认为,《红楼梦》原作者另有其人,曹雪芹只是整理者。目前,对于《红楼梦》作者或原作者的问题,研究者争来争去,仍然主要集中在这两种意见上。可以说,以上两种意见旗鼓相当,各有道理,也均有一些史料来佐证,但同时也都有许多疑问,至今都没有说服力很强的直接证据。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种种疑问

除了上述对于各家记载和观点的疑问之外,笔者在长期的阅读和研究中,也产生了一些基于文学创作一般性规律的疑问,下面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个疑问:既然曹雪芹的朋友敦敏、敦诚、张宜泉等,都说曹雪芹其人“工诗善画”,那为什么曹雪芹没有留下一本诗集,甚至连一首完整的诗都没有留下呢?如果《红楼梦》真是曹雪芹所撰,从书中人物名下的诗来看,应该说曹雪芹诗才远在敦敏、敦诚、张宜泉之上,那为什么敦敏、敦诚、张宜泉的诗都流传下来了,而曹雪芹的诗除了敦诚转述的“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两句外,再也无人见到其他的篇章呢?是否诗人,是否诗写得好,关键要靠作品说话,为什么曹雪芹作为诗人,后人只是从其朋友留下的资料中间接得知,而看不到其实际作品呢?也许有人说,怎么不见曹雪芹的诗,《红楼梦》中的那么多诗,哪一首不是他写出来的呢!这里便有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作者所写人物名下的诗,不能算是作者的诗,否则,《水浒传》中宋江在浔阳楼所题的反诗,就要算在施耐庵名下了。

而且,脂砚斋也在批注中说,“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意思也是指出曹雪芹是一位诗人,写此书也有借小说传播自己所写诗歌的意图。这也令人纳罕,在《红楼梦》产生的那个年代里,诗歌是阳春白雪,小说是下里巴人,小说借助诗歌的地位传播还说得过去,怎么诗歌反而要借助小说来传播呢?像敦敏、敦诚、张宜泉、明义他们那样,正儿八经地刻印诗集,传诗的效果不是更好吗?曹雪芹借助小说传播诗的结果,竟然是后世无法看到真正属于他的诗,他的诗人的身份和地位究竟该如何定位呢?

第二个疑问:既然曹雪芹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创造了我国文学史上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为什么除了《红楼梦》孤零零地存在于世间之外,几乎见不到他的其他作品呢?据曹雪芹的朋友们说,曹雪芹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诗人,但为什么除了敦诚转述的“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两句外,再也无人见到其他的篇章呢?《红楼梦》有“碍语”不便公开示人,难道其他的作品也都有“碍语”难以面世?一位作家一辈子只写了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的情况也是有的,比如像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写了《飘》,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写了《呼啸山庄》,中国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写了《儒林外史》,但这些作家一般都还有其他作品,可以佐证自己具有相当的写作能力。说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而且还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长篇小说,却看不到曹雪芹还有其他的作品,使《红楼梦》基本上成为一个孤立的存在,总令人感觉不像是符合常规的事情。一般说来,能够称得上是杰作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据了崇高地位的作品,往往不会是孤立地存在和偶然地产生的,而常常是有其他一批作品作基础、作铺垫、作积累的,这样才符合文学创作的一般性规律,也符合人类认识及思维的规律。这也像珠穆朗玛峰之所以能矗立在青藏高原上,是因为周围有众多山峰拱卫着它,无形中给它作了很大、很坚实的基座,很难想象珠峰会孤立而突兀地存在于平原地带。

当然,要说完全看不到曹雪芹的其他作品,会有人提出异议。著名红学家吴恩裕先生曾经撰文指出,根据风筝工艺美术家孔祥泽先生提供的资料,曹雪芹有一部《废艺斋集稿》传世。[7]但这部书稿是一部记载我国工艺技术性的科普读物,书中详细记载了金石、风筝、编织、印染、烹调、园林设计等八项工艺艺程,类似于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其内容、主题和情趣与《红楼梦》实在是大相径庭,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人们无法想象对《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曹雪芹,竟然还有时间、精力、兴趣去研究、撰写民间工艺读物,因而不得不发出疑问,这两部著作的作者会是同一个人吗?如果曹雪芹真研究过民间工艺技术,撰写过《废艺斋集稿》,他的好朋友敦敏、敦诚、张宜泉等人怎么会不知道,并且在他们的著作中没有提起过呢?

综上所述,曹雪芹作为《红楼梦》的作者或原作者,实在是疑问重重,肯定者与否定者几乎旗鼓相当。面对目前走马灯似的不断被推出的作者或原作者,大多数人看了推荐者所作的考证以及言之凿凿的结论,普遍的感觉和印象是,哪一位似乎都有点像是作者或原作者,但哪一位身上又都存在明显的破绽,因而到最后仍然是真假难辨,无法认定。毕竟由于时间久远、史料匮乏,研究者们所能找到的材料,绝大多数都是间接的、零散的、似有似无的,很少有直接的、完整的、真真切切的资料,因而这些资料所反映的情况,也就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种种疑问

引用文献

[1] 参见欧阳健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818a360102vbtz.html

[2] 明义,《题红楼梦》,转录自一粟编《红楼梦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1页。

[3] 永忠,《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转录自一粟编《红楼梦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1页。

[4] 裕瑞,《枣窗闲笔》,转录自一粟编《红楼梦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12页。

[5] 参见胡适《红楼梦考证》、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周汝昌《红楼梦新证》等红学著作。

[6] 欧阳健,《红学辨伪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60页。

[7] 吴恩裕,《曹雪芹的佚著和传记材料的发现》,《文物》,1973年第2期。

作者简介

张黎明,男,生于1963年,甘肃省泾川县人。1985年毕业于西北师大中文系,先后从事过教育工作、公务员工作以及企业中高层管理工作,现任《新课程报·语文导刊》执行主编。系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

从1985年起,先后在《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飞天》《散文》《散文百家》《读者》《博览群书》《台港文学选刊》等国内100多家报刊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及学术论文共900多篇。出版散文集《瞬间的灿烂》、励志类读物《做个知本家》(与张琦合作)、长篇小说《前途无量》、红学研究随笔集《万千滋味品红楼》。先后有10多篇作品入选不同文集,另有10多篇作品被《读者》等选刊转载。先后获得省市级各类奖项10多次。

长期致力于《红楼梦》研究,已在《书屋》《红楼》等报刊上发表有关《红楼梦》的论文、随笔与杂谈10多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