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 25)出爐。

作爲目前公認的比較權威的排名,該指數從營商環境、人力資源、基礎設施、發展水平、國際聲譽等方面對全球重要金融中心進行了評分。

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排名依次爲:紐約、倫敦、香港、新加坡、上海、東京、多倫多、蘇黎世、北京、法蘭克福。

紐倫港三地當之無愧繼續領跑全球,上海穩居第五,北京自去年反超舊金山、波士頓等城市殺入十強後,今年下跌一位排行第九。

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出爐,一座城就是巨大財富場

香港、上海、北京,毫無疑問是中國金融業最發達的三座城市,如果適當放寬門檻,第一檔金融中心還可以將深圳列入。

當然圍繞金融中心的爭奪,傳統一線城市廣州,以及衆多二線城市同樣雄心勃勃。而在此次榜單上,內地也還有七座城市入圍,分別是深圳、廣州、青島、天津、成都、杭州、大連。

那些沒能殺入榜單的城市,重慶、南京等,爭當金融中心的野心不比入圍的九座內地城市小。像西安之前曾推出高達6000萬元的金融企業總部落戶獎勵政策。

還有個有趣的例子是,長三角城市羣中,包括三四線城市舟山、紹興,共有八個城市曾正式提出過區域金融中心的構想。

爲什麼每個大城市都有一個“金融中心夢”?

01 經濟中心未必是金融中心

金融業的存在是爲了撮合資金,它是一種比較高級的產業形態,附加值高,綠色無污染,且有助於掌握資產價格的定價權。

金融中心則是城市產業發展高度成熟的產物。它和經濟的關聯程度相當高,但經濟中心未必是金融中心。

後者往往是貿易、物流和信息交匯之地,對區位的要求極高。就好像每座城市的金融機構往往會將辦公地點選在交通最發達、地租也最貴的核心CBD地帶。

金融業的發展程度,受政策影響也極大。比如深圳的金融地位超過廣州,很大程度是因爲有深交所的存在;上海不久前喜提科創板,金融地位同樣將得到更大加持。

從這個角度講,內地各城市的金融中心夢,是基於產業升級的考慮,更是爭取國家政策支持的需要。當然拿到金融中心的頭銜,也是對城市綜合實力的認可。

但如前所述,成爲金融中心,不是經濟實力夠就行。經濟實力更弱的省會,可能比非省會城市要更有優勢,因爲前者總部經濟更發達,資金聚集程度更高,還是金融公司的總部駐地。

如蘇州,GDP總量全國第七,在金融業上和南京卻有不小差距。國內的一些榜單,如“中國金融中心指數”,南京甚至可以排到內地第四,僅次於上海、北京和深圳。

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出爐,一座城就是巨大財富場

金融中心對區位的苛刻要求,決定了它的產業分佈地區差異相當大。

根據《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2017年中部和西部的經濟貢獻率,分別是22.8%以及21.1%。

但在衡量金融業的關鍵指標,也即本外幣存款餘額上,中部和西部的佔比只有16.8%和19.2%,低於GDP比重。另外目前銀行資產規模排全國前七的省份,都集中在東部地區。

02 金融中心的兩個梯隊

總的來看,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入圍城市,大體代表了內地金融業的高水平。當然它們之間也形成了明顯的分化。

如下圖,我們可以以兩大核心指標,也即本外幣存款餘額和金融業增加值對比其中的差距,數據是2017年。

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出爐,一座城就是巨大財富場

北京和上海的本外幣存款餘額,都超過了十萬億,金融業增加值則在五千億上下,GDP佔比超過了16%,成爲不可或缺的支柱產業之一。

北京的地位不言而喻。這裏聚集了大量的國內外金融機構總部,全國的資金彙集於此,屬於典型的行政總部集聚型金融中心。

上海則擁有股票、外匯、期貨和黃金等國家級的要素交易市場,各類金融機構數量近一千五百家,近幾年緊追香港,在國際金融領域的地位與日俱增。

相對來說,深圳都要差一個量級,本外幣存款餘額只有北京一半,金融業增加值是上海一半多一點,金融機構數量只有上海三分之一。

不過深圳互聯網、科技產業勢頭生猛,形成了一條差異化的金融產業路徑,所以往往和北京、上海一起被歸到全國金融中心第一檔。

廣州、青島、天津、成都、杭州、大連六座城市,無論是資金總量、金融業GDP,以及產業貢獻率,都要低一個等級,處於全國第二檔的位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