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太廟,位於北京天安門城樓東側,是明清兩代皇帝的家廟。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改建。建築區域爲長方形,南北長475米,東西寬294米,三重圍牆,由三大殿構成三層封閉式庭院。1924年闢爲和平公園,1950年改爲“勞動人民文化宮”。1988年1月,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1月13日,太廟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京市文物局的說明牌

天安門東側

太廟,現在的正門

1950年,太廟闢爲勞動人民文化宮

太廟總體佈局:太廟的主體建築爲三大殿,大殿對面是大戟門。大戟門外是玉帶河與金水橋,橋北面東、西各有一座六角井亭,橋南面爲神廚與神庫。再往南是五彩琉璃門,門外的東南有宰牲房、治牲房和井亭等。太廟的正門原設於天安門內御路東側,稱太廟街門,是皇帝祭祀太廟時所走之門。該門與天安門內御路西側社稷壇門相對稱。對外開放後,長安街現勞動人民文化宮的大門爲正門。

勞動人民文化宮

琉璃門,是祭殿的正門,此門得名於五彩琉璃的裝飾

從戟門金水橋看琉璃門

琉璃門內爲玉帶河及金水橋

戟門,得名於門內外曾陳列有八個戟架,每個戟架上陳戟15枝,共陳戟120枝。大戟門有五個開間,當中三間均爲前後三出陛,中階九級,左右則各七級。

戟門金水橋漢白玉橋欄

金水橋下金水河

戟門的燎爐

燎爐的窗

從戟門看前殿(正殿)

前殿,是三大殿中的主殿,是皇帝舉行大祀之處,始建於明代,順治年間重修太廟大殿,完工後的大殿十一楹,深四楹,重檐列脊。殿內的大梁爲沉香木,其餘用金絲榆木;地鋪"金磚";天花板及四柱,均貼有赤金葉

太廟前殿精美彩繪

太廟匾額懸掛在前殿上

中殿,寬九楹,深四楹,通過石露臺連接前殿,殿外的石階下左右各有二個石燈。

中殿與後殿之間的琉璃門

後殿。 後殿四周圍以紅牆,有門五楹,殿九楹。殿外石階中刻龍紋石,殿內供清朝立國前被追封的帝后神牌。

太廟後門

太廟東門

太廟井亭

太廟雪景

太廟婚紗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