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是一些比較特殊的即在教學上太過應試且考試內容難度很大的學校,否則在普通的小學,如果孩子考試總是出現不及格的情況,那麼最有可能的原因通常只有兩個:

1、孩子智力的問題;

2、學習本身的問題。

孩子上小學成績不好還總不及格,如此“低開”如何迎來“高走”?

智力問題

說“智力問題”這裏不是在罵人,而是想可觀的陳述一個事實——如果孩子年齡太小尤其是“心理年齡”跟“生理年齡”相差比較大的話,那麼孩子在學習甚至不光是學些也包括紀律、社交等等一系列的問題上都會表現出很大的不適應。

孩子上小學成績不好還總不及格,如此“低開”如何迎來“高走”?

這種情況現在已經很少了,不過不排除存在這種可能性。

如果確認孩子是這種情況,那麼通常選擇的方式有如下三種:

第一種是給孩子“留級”,因爲這種情況大都是會拿到正規的醫學證明,憑此是可以在義務教育階段特別是上學初期進行調整的。

第二種是給孩子降低要求,鼓勵孩子、幫助孩子順利的度過這段時期,事實證明有很多早上學或者是心智成熟晚一些的孩子其“後勁”並無太大問題。

第三種是如果孩子的心智的確存在病理上的問題,那麼可以考慮轉到特殊學校或者參考第一、第二兩種方式。

孩子上小學成績不好還總不及格,如此“低開”如何迎來“高走”?

學習本身的問題

學習本身的問題其實涵蓋的內容也是比較多的:

1、學習態度

學習態度好的孩子,成績未必好,但是學成績比較差的一般來說態度多多少少都會存在問題的。

我們常說“態度決定一切”,在學習上,更多的人願意去談“興趣”和“方法”卻忽視了“態度”,我認爲這是不應該的。

良好的學習態度是興趣培養的前提、是興趣保持的前提,更是各種“方法”能夠得到嘗試、實施、改進的原動力。

所以孩子是否在學習上有一個端正的態度是影響他學習成績的第一影響因素。

2、學習方法

方法實際上是爲了提高效率的,換句話說就是同樣的時間裏,我們採取怎樣的學習方法會對我們的學習效率帶來很大的影響。

這裏面涵蓋的內容和涉及到的時間、空間等等其實是很多的,而不僅僅是指某一課、某一個知識點的學習方法。

孩子上小學成績不好還總不及格,如此“低開”如何迎來“高走”?

例如:

“碎片時間”的利用率;對待難題、錯題的解決方式;日常的各種閱讀、練筆積累;聽課的方式方法以及前期的準備和後面的整理、鞏固;必要的刷題、歸納總結等等。

所以我們不要只是盯着孩子“聽課”、“做作業”時候的方法問題,其實這個問題是跟孩子的“學習習慣”密切相關的——好的方法是培養好的習慣的重要條件。

3、學校教育

不同的學校、不同的老師以及不同學校、班級的學習氛圍等等都會對學生的學習帶來很大的影響。雖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但是孩子還小例如整個小學階段還是非常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的。

孩子上小學成績不好還總不及格,如此“低開”如何迎來“高走”?

例如:

老師的要求是否嚴格會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影響很大;同學或者是孩子的“朋友圈”的特點也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影響;班級的學習氛圍、班級的風氣等等也會給學生帶來很大的影響;……

雖然不能說學校教育對孩子的學習會有決定性的影響,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學校教育的重要性是非常大的——否則幹嘛那麼多人會去選擇名校、重點等等!

4、家庭教育

這點就更加重要了!

名校、重點學校對與孩子的教育影響的確很大,但是如果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那麼這點正面的作用就有可能全部化爲烏有。

我記得在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老同事跟我講:“一個人的成就取決於他下班之後做什麼……”

放在孩子學習上其實也是這個道理:

孩子們在學校裏的學習尤其是小學、初中階段的大部分學校更多的是在“聽”課學習;想要更好的吸收消化轉化成自己的知識是需要在課後進行一定量的鞏固和練習以及複習的;爲了保證更好的聽課質量還需要在“課前”做一定的預習工作;爲了綜合提高自己、及時彌補自身不足還需要在課外進行額外的補充學習;……

所以即便是在一所不錯的學校、不錯的班級,僅僅依靠“學校教育”還是遠遠不夠的,孩子在家的學習也是至關重要的——這段時間如何利用纔是真正拉開彼此差距的關鍵,因爲在學校人人都可以清楚大家是怎麼學的,但是放學後彼此是如何對待、處理學習這個問題的則很多時候我們只會“聽說”而並不能完全瞭解……

除此之外,在家庭裏父母的感情,父母在管教孩子中的方式,父母的榜樣作用例如父母是否也會學習、是否會生活工作以及他人過多的埋怨抱怨、是否對當着孩子的面數落學校、老師的不是等等也會對孩子帶來很大的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

孩子上小學成績不好還總不及格,如此“低開”如何迎來“高走”?

可以嘗試的解決辦法

因爲每個孩子的情況都是不同的,所以很難給出一個非常具體的解決方案,因此我這裏只能挑選幾個比較基礎的、普遍性的方法列舉一下——因爲孩子成績不好,所以我認爲先從基礎做起會更好一些。

需要說明的是:我下面的建議只是具體的操作方式,而其他方面的例如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部分還需要家長參考我上面提到的一些問題去看看是否存在問題以及可以做出怎樣的調整,如此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不是純粹的技術手段上讓孩子成績提高,否則孩子的提高都是“被動”的,後續是否能夠繼續提升就很難說了。

孩子上小學成績不好還總不及格,如此“低開”如何迎來“高走”?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如果家長總是把孩子身上的“毛病”進行放大,而且不斷的去跟孩子強化這些問題,甚至還會拿“別人家的孩子”來對此、刺激自己的孩子,那麼這種情況下會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而效果越來越差,然後你就會發現:只要你說話,孩子就會跟你頂嘴,不管你說的對還是錯,不管你的初衷是什麼……

從學習態度上入手

成績不好的孩子大都不太喜歡學習,而不太喜歡學習的大多數原因是不知道爲什麼要學習,家長可以結合孩子的自身特點——哪怕孩子就是非常沉迷玩遊戲也沒關係,藉着他們有興趣的事情去讓他們明白:正是因爲一些有知識的人在做這些事情,你纔有機會去享受、沉迷這些事物,而當你也有知識的時候你不但能夠懂得你爲什麼會做出這樣的選擇的原因、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而且你也有機會去做出更好產品,更重要的是你在未來會有更多機會去選擇你想過的生活……

諸如此類,可以通過“接地氣”的生活憧憬、規劃去讓孩子間接的理解“學習”對於他的意義有多大,讓孩子相信今天的努力是爲了讓自己的明天更加充實、更加美好。

孩子上小學成績不好還總不及格,如此“低開”如何迎來“高走”?

從多交流去影響孩子

這點其實跟上面的很像,但是單獨列出來是想特別的提醒:對孩子的教育除了“學習”之外其實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關注的,例如孩子品性、勇氣、自信、愛心、責任感、擔當、審美……

這一切的“教育”關乎到孩子智商和情商的後天提升,而如果我們仔細留一下的話就會發現,其實除了學習之外的很多事情,我們如果僅僅是通過“說教”的方式告訴孩子,一方面孩子是不可能完全理解,另一方面是孩子未必會相信,更不用說會去那樣做或者那樣去想了。

所以日常我們除了在學習上要更孩子經常的交流,也要在其他事情上多聊聊,多聽聽孩子的心聲,你會發現原來我們並不是那麼的瞭解孩子,所以我們曾經纔會做出很多並不合適的“要求”、“期待”等等。

跟孩子交流的時候,保持“樂觀”、“積極”是很重要的,正能量多一些會讓孩子更加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去克服種種困難和解決各種問題的。

從重視課內學習開始改變

很多家長都會出現這種錯誤的選擇:孩子的學習一旦出現問題首先想到的就是“補課”……

這絕對不是一個兩個的個例,而是非常普遍存在的問題!

我每年都會接受很多家長關於孩子學習問題的諮詢,這其中總會有一大批家長當孩子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去找補習班、找老師補課,而並沒有認識到:孩子成績之所以出現問題,最大的原因是因爲“課內學習”出現了問題,如果不把這些問題解決掉,那麼這種事情會持續發生,我們未來總不能一直依靠課外補習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吧?

而且很多人應該也都直到:課外補習班職能補知識,而補不了習慣。可是好的學習習慣纔是影響孩子學習的關鍵不是嗎?而不是“補課”!

所以第一件事情要做的就是先從課內學習入手,改變過去的學習方式,重新定義‘課內學習’!

因爲標題談的是小學生,所以我這裏提出幾個針對小學生課內學習的關鍵問題:

要有“預習”習慣。因爲必要的預習會極大的提高聽課質量,這點很多人都知道,可是卻並不重視,他們寧願花更多的時間去“刷題”,也不願意去做這些事情;

作業要認真、及時的去完成。誰都知道“認真完成作業”,可是誰知道如何完成纔算是認真完成呢?我這裏說幾個要點:首先要複習一下課堂內容,然後要知道這節課都學的是什麼(當然,這事情在預習和課後都可以去做,不用非得等到作業的時候再去做),知道今天的作業量有多大,能夠預估出來需要的時間,然後集中時間不間斷的去完成……

認真完成“家長作業”。這點很重要,別去聽很多“網友”的所謂的各種抱怨,很多家長作業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是對孩子學習非常有幫助的,例如:堅持口算、計算的練習;堅持聽寫、默寫、背誦檢查;家長簽字瞭解孩子的學習情況並且檢查孩子是否已經完全掌握……這些事情一定要去做,做了孩子就會有提高,而不作,那麼很多孩子就會偷懶,而這些“坑”你早晚都要“填”的!

要有鞏固和拓展學習。課內那點學習除非是老師真的非常負責人並且不怕各種舉報,否則一般來說校內的學習尤其是在鞏固、拓展上是非常匱乏的,充其量也就是1套教輔,這樣的量對於一些學習能力比較好的孩子來說或許是夠了,但是對於那些學習能力不佳的孩子而言是絕對不夠的。因此至少還要再準備一套。

總結、歸納是學習成績提高的不二法門。其實人人都會出現遺忘的,即便是“學霸”如果長時間不去觸及某一些知識點,也是會出現遺忘、不熟的情況的。學習不能只顧“低頭拉車”,也需要“抬頭看路”——把學過的內容進行知識點梳理、把錯題進行整理、反思過去學習過程中竄在的問題、找到可以提高的地方和合適的方法……這些事情做和不做的效果會相差巨大!

有目標、有計劃的去學習

有了目標,學習纔會更有動力,而有了目標還需要分析如何做才能夠達到這樣的目標。

關於目標可以制定兩個——一個是長期目標即它可以是未來很多年之後的目標,而另一個則是短期的目標,比如我們接下來的一週要做什麼等等。

有了目標就要去找如何才能夠實現這些目標的方法或者影響因素!

而落實到具體行動上其實就是要麼做好這些“因素”,要去達到這些“因素”的要求。

例如我們的目標就是“本學期名次進步10名”,那麼達到這個目標我們需要做什麼呢?

大人想,孩子也想,而且要讓孩子去想——無論孩子怎麼想都行,但是大人一定要記住有兩點是需要必須強調的,無論孩子是否想到我們最終都要去強化這個人是的,即“課上學習”和“課後學習”這兩點。

孩子上小學成績不好還總不及格,如此“低開”如何迎來“高走”?

最終我們一定會落實到具體的每一項活動上,然後就把它做成《學習計劃表》!

接下來就是鼓勵、幫助孩子努力去完成這個計劃表。

多鼓勵、多信任孩子

孩子越大越需要被尊重,而最大的尊重其實就是“信任”!

很多時候家長會莫名其妙的發現“爲什麼孩子會突然對我發火?我剛纔說錯什麼了嗎?”

其實你剛纔僅僅就是說了一句“你作業寫完了嗎?”

這是就這一句,對於年齡稍大點的孩子他們就會認爲“你這是不信任我!”

我說的這僅僅是一個小例子,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類似的情況。

多給孩子點信任的“空間”、多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去影響孩子,而不是像一個“監工”一樣整天的去“檢查”、“督促”孩子,這種方式不用太久,等到了五六年級以後以及初中的時候,很多親子矛盾也就是這麼來的!

不要總是要求孩子……

多跟老師溝通

在學習上很多家長對孩子的瞭解可能還沒有孩子老師瞭解的多,而且孩子的老師們本身都是這方面的教育專家,尤其是那些工作很多年的教師,什麼樣的學生他們沒見過?

所以日常多跟孩子的老師溝通一下,瞭解孩子的表現、變化等等,然後積極的配合好老師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當然有些時候你也可以拜託老師幫會你來做好孩子的家庭教育部分的工作,這樣對孩子的教育才是一個更爲全面的安排。

例如我家在早幾年的時候爲了改正孩子的一些習慣和培養一些習慣,我有時候就會拜託老師做個“套”讓孩子被套路住,畢竟多數孩子對老師的話會更加信任、聽得進去。

所以這點千萬要去做!

改變一個人的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讓他覺得自己是在“改變”

除非你確定從一開始孩子也想去改變而且最重要的是孩子有這個決心和行動。

如果是這樣的那就好辦了,以上所有方法都會帶來積極的效果的。

但是如果孩子的改變願望或者行爲上並不積極,那麼這就需要我們去注意“要求”的方式了——通過一些小小的推動,例如在作業上多花點時間讓孩子更有質量的去完成、把聽寫、背誦提升上來,那麼孩子必然會因此而收穫到更多的自信,這個時候我們再去利用這種“滿足感”來要求孩子去做其他的一些事情……如此循序漸進的去做,孩子不知不覺中也會得到很大的改變!

所以,方式方法是有很多的,具體怎麼做還是要結合孩子的自身特點來選擇,而不是一味的去要求孩子必須怎麼做!尤其是對於那些成績不好的孩子來說,“強迫”是一種非常低效的教育方式,不情願的去做必然不會有太好的收效,而沒有收效孩子是很難堅持去改變自己的。

孩子上小學成績不好還總不及格,如此“低開”如何迎來“高走”?

“陪伴”孩子成長,而不是“要求”孩子成長,這面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我們”也參與其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