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公元756年六月的某天,即將決定唐帝國命運的歷史時刻,就發生在潼關這座古老的關塞。封常清、高仙芝兩位統帥的冤死,預示着大唐命運的轉折。

潼關,駐紮有唐帝國此時能聚攏起的最大兵力,包括帝國河西、隴右兩個軍區以及歸屬大唐帝國的十三個少數民族部落的軍隊,兵員合計達二十一萬八千人。統領這支軍隊的,則是唐帝國兩名異姓王之一的西平郡王哥舒翰。

現實遠比電視劇更噁心?殺帥換將,聚焦安史之亂種種亂象

▲潼關今景,圖片來源 Wikimedia Commons。

哥舒翰,曾經擁有赫赫威名,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李白曾以詩記錄他的戰功: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另一偉大詩人高適甚至就曾在他手下一起參加了爲唐帝國開疆拓土的戰鬥,留下“將軍天上封侯印,御史臺上異姓王”的詩句作爲其功績的永恆見證。

現實遠比電視劇更噁心?殺帥換將,聚焦安史之亂種種亂象

▲哥舒翰,圖片來源網絡。

現實遠比電視劇更噁心?殺帥換將,聚焦安史之亂種種亂象

▲臨洮哥舒翰紀功碑,圖片來源網絡。

但那已經是過去式了,此刻的他,因爲中風近乎癱瘓,已經在家休養多時,無論如何,此時的他並不適合配掛帥印領兵出征。

但是,大唐的皇帝卻連下幾道命令,硬要他擔負重任,不得已,哥舒翰只好帶病上陣。

一名因中風近乎殘廢在家的軍人,被匆匆強行啓用爲唐帝國中央大軍的實際統帥,這本身似乎就預示着某種不祥的信號!

此時,距離唐帝國遭遇安祿山叛亂已經過去了三十多天。在這短短的幾十天時間內,大唐帝國潼關以外的山東大地,幾乎有半數區域已經失陷,對帝國最具政治象徵意義的三座都城中的兩座——“北京”太原和“東京”洛陽,已先後落入叛軍手中。

現實遠比電視劇更噁心?殺帥換將,聚焦安史之亂種種亂象

▲安祿山,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現實遠比電視劇更噁心?殺帥換將,聚焦安史之亂種種亂象

▲安史之亂示意圖,圖片來源 Wikimedia Commons。

叛軍的前鋒,甚至已經打到潼關關門之外,只是暫時受阻於這座要塞的天然險要地形,望關興嘆而不得。

幸好,還有一道潼關天險可守衛帝國的心臟長安城,因而,此時唐帝國所能集到的大軍,無不被全部投入潼關駐守,而且,這支軍隊還需要一名合適的統帥人選。

在大唐天子的眼中,天下可敵安祿山、可擔任潼關大軍統帥者,除哥舒翰之外,別無他人!因爲另兩名合適的人選已經被唐玄宗親口下令,斬首於潼關之前,他們分別是封常清與高仙芝——這可是兩個昔曾威震唐之西陲邊境的名字。而其他的人選,如郭子儀、李光弼們,儘管日後他們的名氣將會大到超過帝王本身,但此時尚屬後輩,在皇帝的眼中,還未輪得到他們來臨危受命、挑起支撐帝國脊樑的重任。

已是等同半殘疾人的哥舒翰,就這樣,成爲帝國平叛大軍統帥的唯一人選!

哥舒翰的前任封常清與高仙芝之所以被斬,原因是他們在同安祿山叛軍的作戰中,屢喫敗仗。叛亂剛起,一直身穿鐵衣鎮守西陲的封常清恰好趕回長安彙報工作,自然而然地成爲第一個帶兵平叛的人選。封常清受命出征,領兵六萬迎戰洶湧而下的叛軍,一戰敗於虎牢關,再戰敗於虎牢關以西的葵園,三戰再敗於東都洛陽城的上東門;將大軍撤回洛陽城內後,封常清于都亭驛再戰,再敗,復戰於宣仁門,還是一敗塗地,敗到最後,封常清只得放棄洛陽城,拆開一堵城牆,向西潰圍而去。

現實遠比電視劇更噁心?殺帥換將,聚焦安史之亂種種亂象

▲虎牢關遺址,圖片來源網絡。

高仙芝作爲唐帝國第二支東征軍隊的實際統帥,繼封常清之後,被派上戰場,但征途僅僅走到一半,就遇到連喫敗仗撤退下來的封常清。曾經當過高仙芝副手的封常清同這位昔日的老上級緊急磋商之後,認爲叛軍勢頭極猛,兵員素質極高,同他們硬碰硬地交手斷然無法取勝,對政府軍而言,唯有固守纔是最佳的選擇。

現實遠比電視劇更噁心?殺帥換將,聚焦安史之亂種種亂象

▲影視劇中的高仙芝形象,圖片來源網絡。

同樣身經百戰的高仙芝贊同,於是兩人合兵一處,一起向西撤退到潼關,他們打算憑藉此處的天然險要,暫時阻止住叛軍的凌厲攻勢,待唐中央政府緩過勁來後再適時發動反擊。

平心而論,喫敗仗跟他們的指揮能力似乎不能掛上關係,對手安祿山手中握有的是十五萬身經百戰的精銳之師,而封常清指揮的卻是六萬臨時從街頭招募過來的雜牌部隊,他們平常只會“馬上抱雞三市鬥”、“蘭蕙相隨喧妓女”,喫喝嫖賭樣樣精通,但上了戰場後卻連弓箭都無法拉開。封常清率領這種烏合之衆一戰而敗,卻沒有因此全軍潰散,還能夠連續組織起多次阻擊,這本身足以證明其指揮能力不凡。

他提出的暫時不戰先守再攻的策略後來被證明也是正確的。高仙芝亦是百戰之餘的名將,他所統領的軍隊雖然還包括有皇家護衛隊,但那些尊貴的軍人跟封常清所統軍隊都是一路貨色,早在太平日子中習慣了“朝持樗蒲局,暮竊東鄰姬”的腐敗生活,根本無法同叛軍正面交戰,因此統兵經驗豐富的高仙芝自然也同意封常清的這種做法。

但是,躲在深宮之中的皇帝大人卻完全不予認同,他既看不到帝國內部經過上百年和平安定的生活早已不知道戰爭爲何物的事實,亦看不到叛軍所過之處唐軍打開武庫卻只找到腐朽無法使用的兵器這樣的笑話。他只看到兩位敗軍之將一逃再逃,不但在短短三十幾天時間內令東都洛陽城失守,更是憑空放棄了從洛陽到潼關之間幾百裏地的事實。更讓他感到憤怒的是,據軍中擔任監軍一職的宦官邊令誠回報,戰事之所以如此糟糕,完全是兩人指揮失誤的緣故,他們既指揮無能又故意誇大叛軍的實力以掩蓋自己的過失,高仙芝甚至還剋扣軍糧和皇帝下發給軍士們的賞賜物。

總之,是兩位主將的指揮無能和軍紀敗壞導致大軍出戰的失利。皇帝聞言,怒火沖天,不顧臨陣斬帥的大忌,下令將兩位主將就地處斬。

兩位身經百戰的大將,最後只落得命喪自己人之手的下場!

封常清臨死仍不忘爲帝國貢獻忠言,希望皇帝打消用不了幾天就能平定叛亂的天真想法:“臣死之後,希望陛下不要輕視安祿山這個叛賊,千萬千萬不要忘記。”

現實遠比電視劇更噁心?殺帥換將,聚焦安史之亂種種亂象

▲影視劇中封常清形象,圖片來源網絡。

高仙芝臨死前悲憤道:“我遇到叛軍未作抵抗而退,死罪固然無話可說的。但如今皇天在上、厚土在下,說我剋扣軍糧和賞賜物,則是徹底的污衊!”

軍士爲其喊冤的聲音,震徹潼關四周的大地!

那唰唰落地的兩顆人頭,是唐帝國爲自身掘墓挖起的兩鍁黃土。

將軍百戰身名裂!封常清、高仙芝,兩人昔日曾是何等地震懾過唐帝國的西域邊陲,同時代的詩人李白、杜甫、岑參等,都在自己的詩句中留下兩人征戰的身影。

岑參著名的《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一詩中“四邊伐鼓雪海湧,三軍大呼陰山動”的描述,正是封常清統領千軍萬馬出征的情景再現。《獻封大夫破播仙凱歌六首》則如詩史一般,真實記錄下了封常清大破播仙的過程:萬箭千刀一夜殺,平明流血浸空城。

現實遠比電視劇更噁心?殺帥換將,聚焦安史之亂種種亂象

▲播仙鎮今爲新疆且末縣,圖片來源 Wikimedia Commons。

而高仙芝活抓小勃律國王的一戰,因爲要穿行在最險惡的冰川峭壁以及克服超遠距離補給的困難,後世的西域探險家斯坦因在實地考察過當年高仙芝的行軍路線後,由衷地感嘆:“中國這一位勇敢的將軍,行軍所經,驚險困難,比起歐洲名將,從漢尼拔,到拿破崙,到蘇沃洛夫,他們之越阿爾卑斯山,真不知超過若干倍。”由此,高仙芝贏得了一個“亞洲山地戰之王”的稱號。

現實遠比電視劇更噁心?殺帥換將,聚焦安史之亂種種亂象

▲小勃律之戰示意圖,圖片來源網絡。

現實遠比電視劇更噁心?殺帥換將,聚焦安史之亂種種亂象

▲胡人鎮墓獸,圖片來源網絡。

現實遠比電視劇更噁心?殺帥換將,聚焦安史之亂種種亂象

▲胡旋舞石刻墓門,圖片來源網絡

但是上述的功業,而今已經化作潼關地面上的兩灘污血!

封常清、高仙芝,兩人無法瞑目的雙眼,一定仍爲帝國緊緊盯守着東邊的方向,他們那心繫帝國命運的忠魂,一定依舊心有不甘地徘徊在潼關的上空,爲大唐帝國鎮守這道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關塞——

之前,封常清、高仙芝的大軍剛剛撤回關內,緊閉關門,在背後一直緊追不捨的叛軍前鋒已經尾隨而至,倘若此時叛軍趁着政府軍驚魂未定,一鼓作氣發動強攻的話,直接就將潼關攻下也未可預料。那個時候局勢對唐帝國來說將是災難性的,因爲叛軍在各地的攻勢正是最如火如荼的鼎盛時期,而唐帝國所作的一切應對措施都還未到位,各地救援的軍隊都還在途中趕路,倘若潼關失守,叛軍立刻可沿着一馬平川的關中平原直殺帝國的心臟長安,如公元1127年的女真人攻破北宋汴梁城一般攻破帝國之都,那麼強盛無比的唐帝國將如北宋一般突然亡國,靖康之恥的悲劇很可能將提前幾百年上演。

萬幸的是,叛軍總頭目安祿山目光短淺,他在佔據了洛陽城後便滯留了下來,忙於登基稱帝的籌劃以便過把坐龍椅之癮,沒有繼續加強後繼部隊的增援,因此,叛軍原本凌厲無比的攻勢就此在潼關面前衰緩下來。

亂作一團的唐帝國因此贏得了喘息的時間。

潼關就這樣見證了第一次具有決定意義的轉折!

現實遠比電視劇更噁心?殺帥換將,聚焦安史之亂種種亂象

▲潼關,圖片來源網絡。

現實遠比電視劇更噁心?殺帥換將,聚焦安史之亂種種亂象

▲潼關境內的黃河,圖片來源 Wikimedia Common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