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該項目位於山東省濰坊昌邑市境內北部萊州灣海域,全稱爲昌邑海洋牧場與三峽300MW海上風電融合試驗示範項目。3月1日媒體報道稱,昌邑海洋牧場與三峽300MW海上風電融合試驗示範項目獲得了覈准。

日前,

有關媒體從業內人士處獲悉,

國內首個“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示範項目

已處於招標設計及施工準備階段

預計今年底或明年初正式動工開建,

這也代表海上風電開發將迎來新的產業模式。

上可發電,下能養魚

你說這個項目到底有多厲害!?

一起來看

該項目位於山東省濰坊昌邑市境內北部萊州灣海域,全稱爲昌邑海洋牧場與三峽300MW海上風電融合試驗示範項目。

據此前有媒體報道,該項目總投資51.3億元,配套建設220KV海上升壓站一座。項目原計劃今年6月開工,預計2024年6月完工,由三峽新能源山東昌邑發電有限公司負責建設。

海洋牧場是基於海洋生態系統原理,在特定海域通過人工魚礁、增殖放流等措施,構建或修復海洋生物繁殖、生長、索餌或避敵所需的場所,實現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漁業模式。

今年1月,山東省政府印發的《山東省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綜合試點方案的通知》指出,要探索海洋牧場與海上風電融合發展。在黃渤海組織開展試驗,將海上風電底座“魚礁化”,通過比對試驗,驗證海上風電對海洋牧場生物行爲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以及兩者兼顧發展的可能性。

3月1日媒體報道稱,昌邑海洋牧場與三峽300MW海上風電融合試驗示範項目獲得了覈准。

山東省率先在全國建設“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示範項目,重要原因在於其具有獨特的地理優勢。

山東是海洋大省,陸地海岸線約佔全國的1/6,毗鄰海域15.95萬平方公里。根據山東省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山東將建成風電裝機1400萬千瓦,規劃魯北、萊州灣、渤中、長島、半島北、本島南等六個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場,總裝機規模1275萬千瓦。到2022年,全省開工建設海上風電裝機規模達到300萬千瓦左右。

山東也是漁業大省,海洋生物繁多。其具有經濟價值的生物資源多達400多種,海洋生產總值佔全國總量的20%。目前,山東已建設海洋牧場6萬餘公頃,創建省級以上海洋牧場示範區83處,其中國家級32處,佔全國的37%,居全國首位。

“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的基本原理,是將魚類養殖網箱、貝藻養殖筏架固定在風機基礎之上。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嶽維忠曾表示,這是一種生態修復方案。海上風電投入運行後,不僅可以生產清潔電能,樁基還可起到類似人工魚礁聚集魚類的作用,爲海洋生物魚類、貝類和藻類等提供良好的棲息、庇護和產卵場所,並吸引海鳥等獵捕型生物,形成一條高度複雜的食物鏈。

據國家海洋局刊載的科普文章稱,早在2000年,以德國、荷蘭、比利時、挪威等爲代表的歐洲國家已開始實施海上風電和海水增養殖結合的試點研究,以達到集約用海的目標,爲評估海上風電和多營養層次海水養殖融合發展潛力提供了典型案例。

2016年,以韓國爲代表的亞洲國家也開展了海上風電與海水養殖結合項目。結果表明,雙殼貝類和海藻等重要經濟生物資源量在海上風電區都有了增加。

但這一產業模式尚處於前期探索階段。據國家科學思想庫的核心媒體《中國科學院院刊》報道,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的融合存在技術限制瓶頸與科學難題,需進行紮實的前期調查與評估工作。

調查與評估內容應包括海洋牧場與海上風機融合佈局設計全過程對牧場資源環境的影響、比較不同打樁作業方式對海洋牧場內的環境影響等。

此外,業內需要思考的課題還包括如何結合海上風機的穩固性提高經濟生物養殖容量、如何科學佈局實現海域空間資源的集約高效利用,探索出可複製、可推廣的海域資源集約生態化開發之路等。

wow,

來源:界面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