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在《三国志》为诸葛亮所作的传记中,对他作了一番肯定的评价之后,又批评孔明连年兴师伐魏,却没有成就灭曹的大功。陈寿还指出,蜀汉北伐不成功,原因就在于“应变将略”不是孔明所擅长的。那么,孔明真的短于“应变将略”吗?

孔明北伐的首要目标是“存蜀”

陈寿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他只到孔明前后共五次北伐都没有消灭曹魏政-权。但平心而论,任何一场战争能否最终胜利,都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蜀魏战争也不例外。仅凭孔明一个人的军事谋略当然不可能完全改变最后的结局。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注意到,灭魏并非北伐的根本目标,孔明的本意只是首先达以“存蜀”的目标。从建兴6年11月孔明所上的出师表中可以看出,孔明自知己弱敌强,只是因为不战必亡,战尚有一线生机。他的北伐,只是试图在被动中寻求主动,以攻代守,从攻势作战中保持三国的均势,借以使蜀国延喘数载。

如果仅从这一点看,祁山北伐也部分达到了孔明的战略意图,蜀国政-权一直延续到公元263年才为魏国所灭。

孔明说“才弱敌强”并非自谦胆法之词,而是对敌我力量的客观评价。

从实力上看,祁山北伐时,蜀国仅据益州一隅之地,地窄、粮少、人亦少,而曹魏据中原沃土,地广粮多人亦多,以此时的小弱之蜀灭强大之魏本来就是不可能的。

刘备未能正确实施孔明制定的战略方针

再从战略上看,当年隆中对时,孔明建议刘备占领荆襄之地,夺取益州,提出了从益州出兵,以秦川为主要突破方向,同时从荆州出兵,向南阳、洛阳进攻作为钳制方向的战略方针。应当说这个战略方针无疑是非常合理的,然而刘备在此后的当政过程中却根本没有正确地予以实施。

建安24年的定军山之战中,黄忠杀曹操部将夏侯渊,曹操放弃汉中,将战略防线收缩到长安、陈仓一带。这时的刘备已经具备了实施《隆中对》所定方针的条件了,而且这时孙权也答应刘备进军汉中时出兵进攻合肥,东西并举。只是刘备决定将荆州作为主突方向,而北向秦川为辅助方向。

建安24年7月,关羽出兵襄樊,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使魏、吴都惊恐不已,曹操这时抓住时机,展开对吴外交。孙权果然派袭夺荆州,关羽闻讯,从樊城撤军。在回救江陵的途中被吕蒙没计擒杀。此战使蜀汉失去荆州基地,以后济葛充儿次对魏用兵,只能出秦川今陕西、甘肃秦岭以北平原地带,而无法实现“任命一员上将,统帅荆州兵马以牵制宛洛”的既定目标。蜀汉两面钳制的攻势从此流产。

这一悲剧正是从反面证明了孔明的以秦川为主突方向,荆州为辅助方向的战略方针是正确的。只是以后的“天下之变”实在难遂人愿,先是关羽丧命,蜀汉失去重要根据地荆州,后又是蜀章武元年年的夷陵惨败,这一次刘备因急于夺取荆州替关羽复仇,不顾群臣的劝阻,亲率大军攻吴,结果在夷陵几乎全军覆没。刘备败退白帝城,不久就发病不起,章武三年病死于那里。蜀国从此元气大伤,国势遂衰。

北伐屡屡受制于自身短板

孔明北伐时,只能将益州之众出秦川而没有荆襄之兵的呼应了。而且,北伐时,孔明苦心经营,也只重新武装了10万兵力。仅靠这点兵力已无法完成分兵进袭的方针,不能造成战略上声东击西之势。更何况这时魏国用于一线作战部队就达20万人,这样,祁山北伐想灭掉魏国更加困难。

另外,祁山道路险峻,不易运送粮草,虽有“木牛、流马”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魏方守将曹真、司马懿也看到了蜀军后勤困难,始终凭险据守,以逸待劳,逼得多次蜀军粮尽而自退。

值得一提的是建兴12年的最后一次北伐。蜀军北伐之前,孔明已经修理了斜谷的仓库,又运去大批粮草储积在斜谷口。当年2月,孔明率10万大军,抵达渭水南岸。司马懿也率20多万魏军也驻扎在渭水一带,堵击蜀军,但仍是坚壁不肯出战。孔明这次准备长期作战,分拔一部分兵力经营屯田。而且这次出兵是和东吴配合好的。同年5月,孙权和陆逊分别率大军进攻合肥和襄阳。

这次总形势应该说是有利于孔明灼,然因积劳成疾,这年八月,孔明病逝于渭南的郭氏坞,接着蜀军就退回汉中了。

用兵稍嫌保守但不等于无谋

从战术上看,孔明每次兵出祁山都是采取稳扎稳打的平推战术,很少用奇兵突袭,然而用兵贵在以正合、以奇胜,陈寿因此说他拙于奇谋。

在历次祁山作战中,在众多客观条件不利于蜀军的情况下,正是因为孔明善于用兵的缘故,蜀军才得以经常处于主动,即使退兵都很有艺术,是退中有攻。比如,在第二次和第四次北伐退兵途中,两次设下伏兵,分别斩杀王双、射杀张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除了战术上用兵稍嫌保守是孔明之失,其它的原因都是客观条件所致,因此蜀汉连年兴师伐魏均未能破曹,并不能归咎于孔明之无谋。

孔明无谋怎能建立赫赫武功?

刘备在遇到孔明之前漂泊无定所,仰他人之鼻息,是孔明给他分析了天下大势,使他的事业翻开崭新的一页。刘备倚孔明为股肱,两人间的合作正如刘备所说是如鱼得水。

在刘备居无定所、到处流亡之际,孔明临危受命,联合孙权,与东吴军队共同在赤壁击败曹操(当然,正史中孔明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远远没有演义中所描写的那么重要);在进据西川、辅佐刘备取代刘璋平定西蜀的过程中,他虽然没有法正、庞统等人抢眼,但也发挥稳定后方等重要作用;更值得称道的是南定南中之乱,以及多次北伐虽未破曹,却也屡获胜绩。如果没有超凡的军事才能,怎能建立如此赫赫武功?

对手都称赞孔明是“天下奇才”

后人评价孔明出征时,部队静时巍然如山,一进一退都有如疾风般坚定迅速。每到出兵的那一天,所到之处无不令人为之震动,所有将士无不精神抖擞,信心百倍。这些并不是夸大之词。还有人说孔明领军,整支部队的作风既“安静”又“坚重”,说明他用兵之谨慎和沉稳。

而且,孔明用兵虽然非常谨慎,却丝毫都不怯懦。比如在街亭打了败伏时,当孔明获知前军已经溃败时,他反倒移数里之外,并不去救援前军。其用意就是避免因小失大,全局败退。此后,他又督促余部保持有序阵形从容撤退,一方面稳住了自己的军心,另一方面让敌人的追兵心生疑惑,不敢追击。如果孔明没有超人的胆略,是根本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孔明自27岁出山,虽然是一介文人,却终年征战,戎马倥惚,不仅留下许多战例供后人揣摩,还有军事名著《将苑》传诸后世。后人评价他的军事才能堪与孙武、吴起相提并论,似乎亦不为过。连老对手司马懿都直言不讳地称赞他是“天下奇才”。

如此看来,陈寿评价孔明短于“应变将略”,这个说法难道不是大大有失偏颇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