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实行强干弱枝的同时,宋太宗还深入地贯彻执行太祖的政-策,派监军、判官等分将帅之权。同时由于宋太宗对武将实行的制约政-策以及他很强的忌武之心,使将权不专,也使武将因害怕受到皇帝的怀疑而不敢积极地表现。

自古以来,很多人在讨论宋朝的灭亡时,往往把很大一部分罪责都推到宋徽宗和宋高宗等人身上。其实,宋朝灭亡的种子在这个朝代开创之初就已经埋下来,始作俑者就是宋太祖和宋太宗两兄弟。

宋太祖收兵权、集君权的政-策开启了北宋的政-治模式,而他弟弟赵光义在这方面,则是一个集大成者。他在收兵权的力度上比老哥强得多,可谓花样翻新、招式多变。他们自以为这招很牛逼,最终却搞垮了自己一手创建的国家,开启了一个朝代“花式作死”的命运。

收兵权第一招:强干弱枝

宋太祖时就已经实行了强干弱枝的措施,置通判、转运使等,并开始以文臣治大藩。

宋太宗时,强干弱枝政-策的表现在于不仅罢支郡制,而且继宋太祖之后更加彻底地夺节度使的财权。自宋太祖设转运使掌管地方财赋,地方藩镇就无法在这一方面掌财了,但地方藩镇还有一条生财之道,就是回图贸易,并且可以免征税,财源并未断绝。

回图贸易是五代的旧习,在大藩镇的节度使都是大功臣,又是五代的遗臣,所以仍然存在这种旧习。宋太祖也因为他们是功臣和出于当初的军事需要而没能杜绝,但是到宋太宗时这种贸易就被禁止了。这样,节度藩镇不但不能再领支郡,连财源也被彻底控制了。

收兵权第二招:分藩镇将帅之权

在实行强干弱枝的同时,宋太宗还深入地贯彻执行太祖的政-策,派监军、判官等分将帅之权。监军、判官其职低于主官,但由于其负有特殊的监察使命,而往往显得职低权重。

雍熙三年(986),著名将领杨业与契丹交战,就是因为监军王侁的掣肘而被围遇害。杨业作为副帅却不能坚持自己的战略意见而妥协于监军,可见监军地位之显。而主帅潘美也一样,按照先前的部署应当去接应杨业。但听到杨业兵败就领军逃走了。从中可以看出,监军不但可以自由领兵来去,更可左右战略部署,对主帅的牵制非常大。至于通判其权力和地位也一样特殊,职虽低,位却高,权也重。

以上都是宋廷当时的一个普遍现象,监军、通判都无不显得其位高权重,也反映出主帅、知府作为一方将帅和长官受到的牵制是多么的大。这和罢支郡、控财赋一样是削武将兵权、政-权的一个重要措施。

收兵权第三招:以文制武,以文换武

宋太宗又一个制约武将的政-策是用儒臣治理藩州。太宗时期,科举取仕的人数比太祖时明显要多,每期科考都取仕数百人,如果以其中一部分通判诸州,都足以削夺知州之权。宋初节度使又往往知军州,在军队中设置监军,在州府里则设置通判,监军、通判对长官将帅的牵制如此大,这些武知州、节度使已没有权力可言。还不止于此,更大的调整是以文臣制武将,以文臣换武将,用近臣代武职,不但夺了节度大将的兵权,而且彻底地夺了他们的政-权,使他们只剩下图有虚名的空衔。

收兵权第四招:遥控作战

北宋自统一至灭亡,一直都处在不断的对外防御和征战中,宋太宗时,每逢将帅出战,宋太宗就授之方略或阵图,以自己的主观思维来部署尚未知变的战争,这可能就是最早的遥控作战了。

宋太宗曾对寇准言:“至于疆场戎事,既安危所系,亦皆是朕一一躬自筹度,预为制置。”足见其对将帅之能的怀疑及过高地估计了自己。

宋太宗时期的将帅多为开国功臣,能征善战,但太宗对他们还是不信任,而要以自己的方略来约束将帅,可见宋太宗的防武之心之强。宋太宗不仅授方略,还授阵图,要求临战以阵图布置对敌,并没有考虑到天时、地利、人数之变。喜欢摆阵、授阵图已经成为他的一种习惯,认为他的战阵不可匹敌。

这种阵图约束将帅的作战思维,除了担心将帅不能取胜、不信任他们的能力外,更担心他们在征战中会拥兵过重,造成尾大不掉的后果,进而威胁自己的统治。因此,宋太宗实行这种政-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把兵权控制在自己手中。

忌武、文治导致宋朝不堪一击

由于宋太宗的忌武和文治,使文武失调。在君权日益加强的同时不断地壮大军队,但是军队的战斗力却非常弱,冗兵而兵不精战。

同时由于宋太宗对武将实行的制约政-策以及他很强的忌武之心,使将权不专,也使武将因害怕受到皇帝的怀疑而不敢积极地表现。

宋太宗的这种只求内安而集权的政-策被他以后的继任者所继承和发展,在其以后的几位皇帝更是重文臣而轻武夫,使武将地位一落千丈。宋太宗实行对武将的制约政-策,在不断地集权的同时,也开启了武将在后面的几代中毫无地位的惨境,追溯宋亡的原因,败于太祖,而亡无疑是始于太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