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俗学者高巍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而收获的基础是土地,所以有祭祀土地神的习俗。秋天吃瓜是传统习俗,高巍说,“秋季天凉,容易腹泻,古人认为吃瓜可以防腹泻,同样的还有茄子,古人也认为有防腹泻的作用。

原标题:秋天旧俗“摸瓜”,古人管这不叫“偷”

立秋吃瓜是传统习俗,古人认为吃瓜可以防腹泻,不过古时候邻里之间互相拿,象征绵绵瓜瓞

新京报讯(记者 周怀宗)今日立秋,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立秋是农业社会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这意味着成熟季节的到来,一年的劳作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候。

收获季,收获什么

秋天是收获季,《说文解字》中说,“秋,禾谷熟也”,但实际上,北方常见的小麦、水稻,早已经收获完毕,所以古人说“麦以夏为秋”,即是此类。

咱们现在熟知的玉米、花生、红薯、土豆等秋天收获的农作物,传入中国的时间都比较晚,大都在15世纪也就是明代以后。

那么,秋天到底是哪些粮食收获的季节呢?在节气文化诞生之时,中国人的主要食物是麻、黍、稷、麦、豆(菽)、稻等,其中,除了小麦,部分早稻夏季成熟之外,其它几种,都在农历7月至9月成熟,所以秋天才能成为收获的季节。

不过,在字形演变中,“秋”最初和“禾”“火”都没有关系,“秋”的甲骨文型是一只蟋蟀的形状,《诗经》中说蟋蟀“七月在野”,开始鸣叫,即是此意。在甲骨文中,还有在蟋蟀形状下加“火”字,有人认为这和古人秋天焚田杀虫的习惯有关,也有人认为和秋天天气转凉,虫子跑到灶台上取暖的现象有关。

秋风起,万物肃杀

《诗经•氓》中写到“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开始时说一个求亲的男子耽误了时间,女子告诉他可以在秋天来。实际上,秋天并非特定的结婚季节,古人将婚礼称为“昏礼”,规定了一天中的具体时间,但并没有规定季节,任何季节都可以结婚。

古人把六月称为长夏,时至七月,长夏已尽,秋风将来。《礼记•月令》中说,七月孟秋,颜色中主白色,音律中主商声。

在五行中,夏季属火,长夏属土,秋季属金。和金行相对应的,颜色为白、脏器为肺、味道中为辛,情感中为悲、季节则为秋。

秋属金行,金气肃杀,所以在古代,秋天是修法制、断刑狱、戮有罪的季节,古人说“秋决”,即是这个原因。和民生相关的政策中,则开始修葺房屋、以利收藏,修缮水利、以备水患等。

在现实中,立秋并不意味着炎热结束,秋凉开始,民俗学者高巍说,“秋凉更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此时尚未出伏,秋天还没有真正来临,但早晚温度,已经有所下降,人们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一叶落,而知秋至

从宋代开始,皇宫中就有观叶落宣布秋天开始的习俗,甚至有记载称立秋这一天,梧桐树会落叶。

其实,梧桐并不一定会在立秋这一天落叶,高巍说,“更可信的说法是,皇宫里会派人注意梧桐树,一旦梧桐树有一两片叶子落下来,就会回报,秋天来了,而不是非在立秋这一天才这么做。”

上古时代,天子会在立秋这一天,到西郊迎接秋神,民间则会祭祀土地神。

传统神话中,秋神名蓐收,也叫金神,《国语》中称他是“天之刑神”,《淮南子》中称他掌管秋季。

天子迎秋神是符合古代哲学的,但为何民间会祭祀土地神呢?民俗学者高巍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而收获的基础是土地,所以有祭祀土地神的习俗。”

随着时间的推移,祭祀土地神的习俗逐渐由民间转向官方,即秋社。高巍说,“古代皇帝祭祀土地神,就是今天中山公园的社稷坛。”

汉代以后,祭祀土地神的礼仪逐渐固定下来,称为“秋社”,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高巍说,“这种演变,也是古代家国一体的表现”。

去摸瓜,不算是偷

贴秋膘是立秋传统的习俗,古人在这一天要吃肉、吃饺子进补,以备冬天抵抗寒冷。

高巍说,“贴秋膘也和气候的变化有关系,夏天炎热,人们都没胃口,到了秋天,有点儿凉意了,吃点儿大鱼大肉,一来进补,二来也满足一下口腹之欲。老北京人吃烙饼卷肘子,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贴秋膘不仅要吃大鱼大肉,根本的原则还是平衡,也要多吃点儿时令蔬菜、瓜果等。”

近日,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偷瓜事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其实在古代,就有“偷瓜”的习俗,高巍说,“不过不叫偷瓜,而叫摸瓜”。

秋天吃瓜是传统习俗,高巍说,“秋季天凉,容易腹泻,古人认为吃瓜可以防腹泻,同样的还有茄子,古人也认为有防腹泻的作用。”

为何要偷瓜呢?高巍说,“不是因为自家没有,而是邻里之间互相拿,在古代,人们会派家里的小男孩去邻居家摸瓜,拿回来给怀孕的姐姐、嫂子吃,象征绵绵瓜瓞,取子孙繁盛绵延的寓意。在古代,这是一种民俗活动,大家都不会计较。”

但高巍也表示,民俗在今天不能生硬地照搬,“古代是熟人社会,邻里之间关系很好,这种带有玩笑性质的小习俗,不会引发矛盾。但现代社会不同,一来法治更完备,二来熟人社会消解,你跑到陌生人家里摸瓜,必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相关文章